導航:首頁 > 疾病百事通 > 小孩易怒

小孩易怒

發布時間:2021-01-27 15:34:02

1、小孩暴躁易怒有暴力傾向是缺什麼

缺少愛的孩子易走極端
1、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毋庸置疑。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會成為孩子對待其他人方式的樣本。缺少愛的孩子容易走極端。在家庭里, 如果頻繁遭受暴力,孩子缺少溫暖和愛意,當孩子內心的壓抑和焦慮沒有出口,從「被暴力」到施行「暴力容易走極端。在家庭里,如果頻繁遭受暴力,孩子缺少溫 暖和愛意,當孩子內心的壓抑和焦慮沒有出口,從「被暴力」到施行「暴力」,或許就是一步之遙。
2、社會日趨浮躁的負面影響也難辭其咎。放眼望去,我們的每次家庭聚會、朋友相見從歡聲笑語早已變成默默無語,每人無不是見面馬上拍照留念,上傳微信,低頭耕耘QQ空間,或是還有游戲排行榜等著更新。
3、很多大人為了自己清閑,給孩子一台iPad,大人小孩一起默默相守。長久下去,孩子和父母溝通、相處的時間變少了,兩代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機會也被抹殺了。
暴力父母導致暴力孩子
1、過於嚴厲和過於溺愛都可能導致孩子具有暴力傾向。過於嚴厲的家長,當孩子一犯錯,會用體罰來約束孩子,這使孩子懂得了如何能夠傷害他人;而過於溺愛孩子的家長,在孩子表現出暴力傾向時,可能會一味縱容孩子,從而使孩子形成攻擊性的習慣。
一些家長常對孩子說:「誰打你了跟我說,爸爸來修理他。」這樣的教育讓人不寒而慄,暴力父母容易導致暴力孩子。父母之間的暴力(包括冷暴力)都要盡量避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時時刻刻都會影響著成長中的孩子。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出現這樣的極端行為與其家庭教育方式肯定有關系,孩子問題往往折射出家長 問題。有優良素質和道德修養的父母才會有人格健全的孩子。在一些家長看來,孩子的成長就是給吃、給喝、給穿了事,固然物質是基本保障,但有了健康的身體還 要有健康的心靈,很多父母漠視了孩子的內心需求。
3、當今社會,兒童暴力、校園暴力的問題填充著人們的視野,這應該促使家庭、學校和社會都來思考:產生暴力事件的原因何在?如何避免這類暴力事件的發生?如何讓孩子遠離暴力事件的傷害?
家長要為孩子做好榜樣觀點
家長要為孩子做好榜樣
全國「十佳」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廈門金尚中學李遠認為,孩子暴力傾向和暴力行為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是復制、模仿家庭處理問題的方式,孩子從家長身上習得「暴力」,這種情況最常見;
2、是家庭氛圍冷漠、壓抑導致。一些家庭父母離異,或是孩子寄人籬下,孩子內心的焦慮、壓抑無處釋放,這類孩子在家表現得很乖巧,但在外卻以暴力方式宣洩扭曲心理;
3、是受到電視、網路等誇張的暴力畫面和描寫的負面影響。由於孩子沒有辨別事非的能力,與現實混為一體,容易造成模仿學習;
4、是個別孩子身體特質等特殊原因造成的攻擊性行為。此外,孩子同伴的暴力行為也會為其帶來不良影響。
五、如何避免孩子的暴力傾向?
1、家長首先要做好榜樣,不用暴力解決問題;要營造輕松和諧、充滿愛意與溫情的家庭氛圍;要引導孩子選擇科學的方式宣洩自己的情緒。更重要的是,家長除了關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學習情況外,更要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
那麼,孩子遭遇暴力時又該怎麼應對?
2、遇到暴力危機時,要鎮定。不要故意去挑釁和刺激對方,也不要急著回打。最好讓對方冷靜下來,以免「火上澆油」;一旦對方動手,你又未 能及時逃脫,要記得保護好自己身體的重要部位(頭部、臉部、腹部等);決定反擊一定要找准機會全力一擊,打不過就跑,「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很重要的一點 是,遭遇暴力時一定要懂得大聲呼救。
3、對待家庭暴力,也不能妥協,可以向親友、社區、警察尋求幫助;加害者是不認識的人,要記住其特徵,以便報警;是認識的人,也要留下相應證據等。
4、一些孩子在經歷暴力事件後會出現自責、恐懼、害怕、抑鬱等不良情緒,留下心理陰影。這時尤其要為孩子做好心理輔導,幫助孩子度過心理危機。可以 讓孩子向親人、好友傾訴,告訴孩子這不是他的錯,讓孩子釋放不良情緒。如果孩子是在路上受到傷害,家長一段時期最好要多陪伴孩子,比如接送孩子去學校,幫 助孩子重新建立安全感。

2、小孩子脾氣暴躁易怒怎麼辦?

1.
對症下葯。孩子發脾氣時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父母首先要盡量理解他們,然後再了解孩子的想法,著手分析寶寶為什麼會發脾氣,對症下「葯」。我們應該先安撫孩子的心靈,讓他冷靜下來,聽聽孩子的想法,找出發脾氣的原因。把事情的本質找出來,然後再耐心地教他怎麼做,分析不對的地方。在孩子情緒得到了安慰後講道理,比一遇到問題就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2.消退法。消退法是對某些強化不良行為的因素予以消除,以達到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當父母發現孩子脾氣暴躁時,要多和老師溝通,以便找出孩子叛逆舉動的原因,盡早消除。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要及時發現,並採取措施,教會孩子如何處理矛盾的方法。
3.冷處理。當孩子無理取鬧時,可以採用冷處理的方法。適當強制性地讓他休息片刻、換種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給予一個輕柔的暗示、暫時的冷落,可能會產生效果。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發脾氣的方法沒有效果了,就會停止用該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之後在父母的耐心教導下,再慢慢地學會自我控制情緒。
4.陽性強化法。陽性強化法認為在一種行為之後馬上給予獎賞強化,這種行為就會增強。當孩子在控制情緒有進步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認同孩子的表現。採取多贊揚的方法,讓他體驗其中的快樂。

3、小孩子總發脾氣,易怒打人

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凶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麼,就干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乾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前幾年熱播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後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女。

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餘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

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

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

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系中一種最基本的關系,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願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忽視孩子的優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於一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要把贊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贊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4、孩子脾氣容易暴躁易怒怎麼辦?

1.
對症下葯。孩子發脾氣時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父母首先要盡量理解他們,然後再了解孩子的想法,著手分析寶寶為什麼會發脾氣,對症下「葯」。我們應該先安撫孩子的心靈,讓他冷靜下來,聽聽孩子的想法,找出發脾氣的原因。把事情的本質找出來,然後再耐心地教他怎麼做,分析不對的地方。在孩子情緒得到了安慰後講道理,比一遇到問題就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2.消退法。消退法是對某些強化不良行為的因素予以消除,以達到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當父母發現孩子脾氣暴躁時,要多和老師溝通,以便找出孩子叛逆舉動的原因,盡早消除。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要及時發現,並採取措施,教會孩子如何處理矛盾的方法。
3.冷處理。當孩子無理取鬧時,可以採用冷處理的方法。適當強制性地讓他休息片刻、換種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給予一個輕柔的暗示、暫時的冷落,可能會產生效果。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發脾氣的方法沒有效果了,就會停止用該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之後在父母的耐心教導下,再慢慢地學會自我控制情緒。
4.陽性強化法。陽性強化法認為在一種行為之後馬上給予獎賞強化,這種行為就會增強。當孩子在控制情緒有進步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認同孩子的表現。採取多贊揚的方法,讓他體驗其中的快樂。

與小孩易怒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