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腦後長反骨的含義是什麼?
字面意思:是指後copy腦枕骨突出。
引申含義:腦有反骨,日後必反! 這句話是說有反骨的人性格反復無常,不甘居人下!也比喻人具有很強的 叛逆精神。
醫學特徵:人的頭骨形狀和骨塊的數量基本是相同的、沒有任何人的後腦頭骨多長了一塊、或是長出了一塊以別不同的頭骨來。腦後反骨只是一句概念化的東西,沒有實質性的物體可言。腦後見腮即是腦後見反骨。
(1)腦後有反骨擴展資料:
「腦後有反骨"之說,是出自《三國演義》。反骨有兩種,一種是物質性的,指的就是枕骨,又名後山骨。上面突出處,稱為"腦杓"。下面耳後突起者,名"完骨"。
一些人枕骨突起,就具備了反骨的基礎,側面看他們的頭像,就像一個刻意誇張了的問號。同時,反骨也可以指額頭特別突出者,叫額前反骨,民間俗稱"錛兒頭";另一種則是精神性的,是指那些具有叛逆性精神氣質的異端、叛徒、內奸等等。
2、腦後有反骨的人是怎麼樣的命運
「腦後反骨,此人必反」,按照中國古人的審美標准,男人最好的面向就是西安兵馬俑那樣的國字臉,腦後要因睡警枕而變得扁平,否則腦骨突出就是有反骨,而女人的福相是「面如滿月」的圓盤狀,而不是現在的錐子臉。
說到腦後反骨,其實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三國演義》中的魏延,他當時曾在劉表手下,並未受到重用,而後隨著老將黃忠一起投奔關羽,劉備雖然非常看好他,諸葛亮卻因其賣主求榮而討厭他,其實所謂的「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等都是一些說辭,這裡面反應一個職業操守的問題,領著劉表的工資,最後出賣劉表,不像黃忠,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雖然感恩關羽不殺之恩,卻沒想投敵叛變,如果不是關羽去請,他是不會出山的,而魏延則不屬於這類,他屬於隨風倒那伙的,一旦看到主子不妙,便會先給自己想後路,甚至在主子頭上 踩一腳的人,諸葛亮是看出了他的這個特性,所以才要殺他,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也很多。
其實這種出賣主子的人,在歷史上下場都比較慘,魏延如果能夠小心謹慎還能獲得善終,但是由於他失去了對諸葛亮的恐懼,便又開始動起了歪腦筋,不
僅相處買劉嬋,還想體驗呂布的待遇,結果是很簡單的,被殺,因為諸葛亮已經想在了他的前面。
其實很多這樣的人都是在被發現後,直接殺掉了,當年雍正還在當「冷麵王爺」的時候,家丁的叛變,不是被直接賜死了么,也就是跟李衛一起的好兄弟,其實面對利益能夠堅定信念的人並不是非常多,現在的企業也面臨這樣的情況,企業核心技術的丟失,往往都是這類人乾的,所以企業在用人方面也非常小心,對於新加入的成員,不敢放手也是這個原因。
現在雖然不會出現古代那種極端現象,其實這樣的人下場也不會太好,畢竟是讓人感覺到無法一起共事,是一個守不住秘密的人,誰也無法放心,一旦聲名在外,往往比較凄涼,這種行為主要是因小利而忘記大義。有些人是天生的,也就是所謂的反骨,其實跟頭腦的形狀沒啥關系,主要還是「三觀不正」引起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如果沒有偏頗,這樣的人做事是有底線的,不會胡來,他們總能在自己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方面尋找到最佳的契合點。只有那種急功近利的人才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有時候可能就是一念之差。
就像我們常說的「人性禁不住考驗」一樣,外界的誘惑也是一個不可低估的因素,投其所好,就能把人攻陷,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下場都不好。
3、腦後有反骨是什麼意思
字面意思:是指抄後腦枕骨突出。
引申含義:腦有反骨,日後必反! 這句話是說有反骨的人性格反復無常,不甘居人下!也比喻人具有很強的 叛逆精神。
醫學特徵:人的頭骨形狀和骨塊的數量基本是相同的、沒有任何人的後腦頭骨多長了一塊、或是長出了一塊以別不同的頭骨來。腦後反骨只是一句概念化的東西,沒有實質性的物體可言。腦後見腮即是腦後見反骨。
(3)腦後有反骨擴展資料:
「腦後有反骨"之說,是出自《三國演義》。反骨有兩種,一種是物質性的,指的就是枕骨,又名後山骨。上面突出處,稱為"腦杓"。下面耳後突起者,名"完骨"。
一些人枕骨突起,就具備了反骨的基礎,側面看他們的頭像,就像一個刻意誇張了的問號。同時,反骨也可以指額頭特別突出者,叫額前反骨,民間俗稱"錛兒頭";另一種則是精神性的,是指那些具有叛逆性精神氣質的異端、叛徒、內奸等等。
4、腦後有反骨的特徵
醫學特徵:人的頭骨形狀和骨塊的數量基本是相同的、沒有任何人的後腦頭骨多長了一塊、或是長出了一塊以別不同的頭骨來。腦後反骨只是一句概念化的東西,沒有實質性的物體可言。那麼、相學上的所謂腦後有反骨、這個反骨究竟是什麼?偶有個別古今相學愛好者推測、腦後見腮即是腦後見反骨。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腦後見腮、指的是臉上下巴兩側的腮骨相對擴張、橫出、甚至骨角明顯。就是從背後看、也能明顯看得見腮骨的銳角、這就是腦後見腮、或者稱為;反過來看也見骨。貶義的說法就是腦後見反骨。腦後反骨、腦後見腮的臉形不少。
相學特徵:從相學的行局說、除了圓圓臉的水形人之外、其它的木、土、金、火形都有類似的臉形。就相學相生相剋的理論說、下巴是水的范疇、而方形帶銳是帶金、金水相生是一種積極的象徵、如果金水是缺乏的命格、那是喜生而逢生、吉而堪斷;如果金水是有餘的、那是屋漏偏遇連夜雨、禍也可言。不過、總的來說、腮骨突兀的人是金氣太盛、為人膽大敢為、精力充沛、又性格嚴厲偏於做作、但處事精明敏捷。多見於從事行武的職業、或多動作的差事、是一些很有能力和很有毅力和動力的人才、因此為官的、當頭頭的不少。但是這類人精力過盛、容易狂熱、多數在成功之後不安本分。所謂才有餘而德不足。作為事業的開拓者是如龍似虎的、作為勝利者是驕橫狂妄的。用人者必須擇其善者而用之、其不善而控之、才能得失不差。有反骨的人陽氣極旺。
相書說;腮骨不起、庸庸碌碌;腮骨大起、豪吞之輩。這就像腦後反骨的徵兆。腦後反骨的人多數是人才、真正謀反的少之又少。最後吃虧的倒是不少,因為常犯眾怒。
5、三國時期諸葛亮曾說誰腦後長有」反骨"?
魏延。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魏延登場時的形象十分正面。在第四十一回,劉備軍為曹操所迫,走至襄陽,劉琮聽信蔡瑁之言不讓劉備進城。
當時魏延就挺身而出,大開城門招劉備軍隊入城,可是劉備為免驚擾百姓而決定不進城。後來魏延與文聘交戰後,力孤投靠長沙太守韓玄。
後來關羽攻長沙,與大將黃忠交戰,韓玄認為黃忠戰斗不力而要把他殺掉,魏延一方面因韓玄不重用他,不得志而積怨,另一方面激於義憤,便率吏民殺掉韓玄,投降劉備軍。
可是甫到劉備營中,便被諸葛亮判斷其腦後有反骨,是不忠之人,要把其處決,幸得劉備求情方才作罷。
(5)腦後有反骨擴展資料:
歷史上的魏延:
魏延,字文長,是義陽人。他率領私人武裝跟隨劉備入蜀,屢立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時,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
劉備稱帝後,又升魏延為鎮北將軍。建興元年(223年),魏延被封為都亭侯。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駐軍漢中,更以魏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建興八年(230年),又派遣魏延率軍西進羌中,魏國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魏延大戰於陽溪,魏延大敗郭淮等,於是被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晉封為南鄭侯。
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兵,都想請求單獨率領一萬人馬,與諸葛亮分兵兩路進發而會師潼關,像從前韓信所為,諸葛亮總是制止不允。
魏延常以為諸葛亮膽小,嘆恨自己的才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魏延既善於養兵,又勇猛過人,加上性格矜持高傲,當時大家都對他敬而遠之。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出兵北谷口,以魏延為先鋒,當年秋,諸葛亮病重,便秘密地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討論籌劃他死後退軍的安排,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
諸葛亮病逝後,大軍都隨楊儀徐徐退卻,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
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魏延先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
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丞相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安敢如此?」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命令,都鳥獸散了。只有魏延與其兒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
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么?」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魏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6、腦後長反骨的含義
腦後有反骨是指後腦枕骨突出,引申為人生有謀反叛變的骨相,亦比喻人具有很強的叛逆精神,語出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
一些人枕骨突起,就具備了反骨的基礎,側面看他們的頭像,就像一個刻意誇張了的問號。同時,反骨也可以指額頭特別突出者,叫額前反骨,民間俗稱"錛兒頭";另一種則是精神性的,是指那些具有叛逆性精神氣質的異端、叛徒、內奸等等。
其實,這些貌似積累了歷史的沉澱性智慧很多人都知道,它是靠不住的,但又因為傳統文化的熏陶,使人們在對現實本質缺乏了解的時候,開始傾向於這些玄乎的說教,一度時候,甚至把它作為了重大選擇的指南。粵語中的「反骨仔」就是這個意思。
(6)腦後有反骨擴展資料:
腦後長反骨由來:
為國人熟悉的"腦後有反骨"之說,是從《三國演義》中得來的。該書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寫,關羽取長沙時,黃忠因沒有用「百步穿楊」之箭射殺他,被太守韓玄推下問斬。正在這當緊時刻,帳外閃進一將,手起刀落斬殺韓玄救了老將黃忠。
這人是軍閥割據時蜀漢名將魏延。然而,當關羽引魏歸來時,孔明卻"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劉備問何故,孔明說:"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故而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
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喏喏連聲而退。"魏延保住了性命,卻再沒有被大用過。直到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反了,馬岱受軍師遺命於軍前斬之。《三國演義》安排這一情節,是為了證明諸葛先生具有識人先識骨的本領。
小說沒有描繪魏延具體的骨相,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孔明先生是根據其精神氣度來決定其反骨存立的。歷史上真實的魏延有將才,但"性矜高",用如今的話說就是有驕傲情緒,持才傲物,正是因為這一點,諸葛亮才不重用他,致使延"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所謂"腦後有反骨",實是一樁冤案。《資治通鑒》就明確指出:魏延死前"實無反意也",是被諸葛亮逼反。 這就顯示了骨相具有政治作用,常被政客當作造神運動的工具,所以史書對於帝王的描述,總是不離"龍行虎步"、"隆準日角"、"隆準龍顏";
骨相也被當作誅殺異己的借口,所以政治異己常被貼上"反骨"、"反氣"、"反形"的標簽;骨相也被當作選用人才、宮女,甚至是後妃的依據,所以各朝各代的君主,幾乎都正式或非正式的聘用相師作為幕僚。
於是上行下效,社會權貴乃至一般世俗也為之風靡,自然就蔚為流行的次級文化。 可見,反骨也是一骨,只要它不被化為軟骨、媚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腦後有反骨
7、我腦袋後面上有反骨 是什麼意思?
反骨有兩種
一種是物質性的,指的就是枕骨,又名後山骨。上面突出處,稱為"腦杓"。下專面耳後突起者,名屬"完骨"。一些人枕骨突起,就具備了反骨的基礎,側面看他們的頭像,就像一個刻意誇張了的問號。同時,反骨也可以指額頭特別突出者,叫額前反骨,民間俗稱"錛兒頭";
另一種則是精神性的,是指那些具有叛逆性精神氣質的異端或者不被主流社會所認可認可的等等。
8、什麼是反骨,我腦後有反骨代表什麼?
科學復上的解釋自己網路就可以了制,在生活中,「反骨」是可以
避免的,這是每一位父母都要注意的事情--幫嬰兒校正頭型。嬰兒的頭骨發育未完全的時候,睡姿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頭骨的生長方向。這在我們老家,被稱作「做頭」。
所以長反骨沒有什麼大的意義,只能說明你在嬰兒時期,並非全是以仰躺的姿勢睡眠而已。
9、腦後有反骨的說法是怎麼回事?
世界上是否真的有「腦後有反骨」的人?專家笑說:沒有,就人體的
骨骼結構講,絕對沒有這樣的骨頭。看來,所謂「有反骨」雲雲,完全是一種比喻。
我第一次知道「腦後有反骨」這詞語,是小時讀《三國演義》從
中得來的。該書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寫關羽取長沙時,因
黃忠沒有用百步穿楊之箭射殺他,被太守韓玄推下問斬。正在這當緊時刻,帳外閃進一將,
手起刀落斬殺韓玄救了老將黃忠。這人不是別人,正是軍閥割據時蜀漢名將魏延。然而,當
關羽引魏來見時,孔明卻「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劉備問何故,孔明說:「吾觀魏延腦後
有反骨……故而斬之。」後雖經劉備求請救下,魏延保住了性命,卻再沒有被大用過。直到
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反了,馬岱受軍師遺命於軍前斬之。《三國演義》安排這一情節,是
為了證明諸葛先生有識人之明。
千萬不能小看稗官野史的力量和作用,我之所以從小對魏延印象
特壞,就是受了《三國演義》影響之故。直到參加工作後讀史,才知魏延此人並不壞,還是
一位頗有軍事才能的大將。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他「勇猛過人,善養士卒」。特別是
在諸葛亮准備伐魏時,他「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不論從戰略還是從戰術上
講,這都是一個十分好的建議:由孔明率主力部隊出祁山,和魏軍正面交鋒,同時由魏延領
一萬人,從川北走陝南山路,兵出潼關然後夾擊長安。遺憾的是,如此好的建議,「亮制之
而不許」,致使孔明未能完成伐魏大任,「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歷史上真
實的魏延有將才,但「性矜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有點驕傲,對領導者的話不搞「全聽主
義」。大概就是因為這一點,諸葛亮才不重用他,致使延「嘆恨己才用之不盡」。至此,我
才知道,所謂「腦後有反骨」,實是一樁冤案。《資治通鑒》在魏延被殺後,就明確指出:
魏延「實無反意也。」
然而,由於中國長期的封建統治,在用人方面,大大小小的領導,
都偏愛那些唯唯諾諾、聽話的人,認為他們好使喚,順手;而對那些有觀點、有見解、不唯
上的人,只因為和領導上不「保持一致」,哪怕是你有天大的才能也要把你打入冷宮。因
此,像魏延那樣的名將,不為諸葛亮重用,而被《三國演義》說成是「腦後有反骨」,也就
絲毫不奇怪了。
魏延含冤被殺一千多年後,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的新中國,
又出了兩個被最高領導人斥為「腦後長著反骨」的人,一個是開國元勛彭德懷,一個是水利
專家黃萬里。黃萬里是解放前唐山大學的高材生,畢業後去美國留學,獲得水利博士學位。
解放後,國家決定修三門峽水庫,別人都表示擁護(有的雖有異議也不好明說),只有他堅
決反對,說了許多最高領導層不愛聽的話。結果被打成「右派」,發往農村「勞動改造」。
1959年「廬山會議」批所謂彭德懷「反黨集團」時,毛澤東說彭:「你和黃萬里一樣,腦後
長著反骨。」事實上,這兩位被稱為「腦後長著反骨」的人,都是忠心耿耿的愛國者,都是
支撐共和國的脊樑。據當時知道內情的人說,彭和黃之所以被毛澤東斥為「腦後長著反
骨」,就是因為性子太直,說話不留情面。彭老總在「文革」中被整死,黃萬里有幸熬過了
那場劫難,「文革」後還為人民做了許多有益的事。上世紀九十年代曾有人寫詩贊揚他:
「情系江河早獻身,不求依附但求真。審題拒絕一邊倒,治學追求萬里巡;為有良知吞豹
膽,全憑正氣犯龍鱗。誰知貶謫崎嶇路,多少提頭直諫人。」這說明,他那「腦後長著反
骨」,實是一種對人民極端負責的大無畏精神。
現在,我們很清楚「腦後有反骨」的真實含義了。實在令人遺憾,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太少太少,這大概就是社會的悲劇吧!
骨有一定的氣勢,頭部骨骼以相互關聯、氣勢貫通最為高貴,互不貫通、支離散亂則略次一等。總之,只要頭上沒有惡骨,就是面再好也不如頭好。然而,如果頭大而天庭骨卻不豐隆,終是卑賤的品位;如果頭圓而佐串骨卻隱伏不見,多半要成為僧人;如果鼻骨沖犯兩眉,父母必不長壽;如果顴骨緊貼眼尾而顴峰凌眼,必無子孫後代。這里的富貴與貧賤差別,有如毫釐之短與千里之長,是非常大的。因此,人雲亦雲的水分是非常大的。
骨相的經驗來自於"開放式"的觀察,經由不科學的統計,所以一定會出現誤差。尤其,人體可觀察的符號太多,變數太多,很容易產生"以偏概全"的邏輯謬誤;或者,在粗略分類之後,忽視了個案的特質,容易發生"以泛例解釋個案"的約化性謬誤。
在這方面,反骨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個案。
在巴爾扎克小說《高老頭》第一章《伏蓋公寓》中,反骨竟然也成為了西方人知人鑒世的標尺:
米旭諾小姐輕輕的進來,一言不發對眾人點點頭,坐在三位太太旁邊。
"我一看見她就打寒噤,這只老蝙蝠,"皮安訓指著米旭諾低聲對伏脫冷說。"我研究迎爾(伽爾)的骨相學,發覺她有猶大的反骨。"
"你先生認識猶大嗎?"伏脫冷問。
"誰沒有碰到過猶大?"皮安訓回答。"我敢打賭,這個沒有血色的老姑娘,就像那些長條的蟲,梁木都會給它們蛀空的。"
伏脫冷理著鬢腳,說道:"這就叫做,孩子啊, 那薔薇,就像所有的薔薇,只開了一個早晨。"
看看吧,連"猶大反骨"都可以看出來,可見習俗的謬誤有多麼深遠。我們還發現,貝多芬、達爾文的頭顱不但較大,後腦上的突起似乎也比一般人突出。但你能據此認為他們具有反骨嗎?他們恰恰具有的是對強權語法敢於懷疑、勇於創造的"異端"精神。但有一點應該說明,西方並沒有反骨一說,外國人將枕骨突出的稱為"罪骨",而不是翻譯為中文的"反骨",但意思大致接近。
反骨有兩種,一種是物質性的,指的就是枕骨,又名後山骨。上面突出處,稱為"腦杓"。下面耳後突起者,名"完骨"。一些人枕骨突起,就具備了反骨的基礎,側面看他們的頭像,就像一個刻意誇張了的問好。同時,反骨也可以指額頭特別突出者,叫額前反骨,民間俗稱"錛兒頭";另一種則是精神性的,是指那些具有叛逆性精神氣質的異端、叛徒、內奸等等。其實,這些貌似積累了歷史的沉澱性智慧很多人都知道,它是靠不住的,但又因為傳統文化的熏陶,使人們在對現實本質缺乏了解的時候,開始傾向於這些玄乎的說教,一度時候,甚至把它作為了重大選擇的指南。
最為為國人熟悉的"腦後有反骨"之說,是從《三國演義》中得來的。該書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寫關羽取長沙時,因黃忠沒有用百步穿楊之箭射殺他,被太守韓玄推下問斬。正在這當緊時刻,帳外閃進一將,手起刀落斬殺韓玄救了老將黃忠。這人是軍閥割據時蜀漢名將魏延。然而,當關羽引魏歸來時,孔明卻"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劉備問何故,孔明說:"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故而斬之。"魏延保住了性命,卻再沒有被大用過。直到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反了,馬岱受軍師遺命於軍前斬之。《三國演義》安排這一情節,是為了證明諸葛先生具有識人先識骨的本領。
小說沒有描繪魏延具體的骨相,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孔明先生是根據其精神氣度來決定其反骨存立的。歷史上真實的魏延有將才,但"性矜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有驕傲情緒,持才傲物,正是因為這一點,諸葛亮才不重用他,致使延"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所謂"腦後有反骨",實是一樁冤案。《資治通鑒》在魏延被殺後,就明確指出:魏延"實無反意也。"
這就顯示了骨相具有政治作用,常被政客當作造神運動的工具,所以史書對於帝王的描述,總是不離"龍行虎步"、"隆準日角"、"隆準龍顏";也被當作誅殺異己的借口,所以政治異己常被貼上"反骨"、"反氣"、"反形"的標簽;骨相也被當作選用人才、宮女,甚至是後妃的依據,所以各朝各代的君主,幾乎都正式或非正式的聘用相師作為幕僚。於是上行下效,社會權貴乃至一般世俗也為之風靡,自然就蔚為流行的次級文化。
可見,反骨也是一骨,只要它不被化為軟骨、媚骨。
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的中國,又出了兩個被最高領導人斥為"腦後長著反骨"的人,一個是開國元勛彭德懷,一個是水利專家黃萬里。國家決定修三門峽水庫,別人都表示擁護(有的雖有異議也不好明說),只有他堅決反對,結果被打成右派。 1959年"廬山會議"批彭德懷時,毛澤東說彭德懷:"你和黃萬里一樣,腦後長著反骨。"事實上,這兩位被稱為"腦後長著反骨"的人,都是忠心耿耿的愛國者,都是支撐共和國的脊樑。 他們那"腦後長著反骨",實是一種對人民極端負責的大無畏精神。
10、三國演義中誰的腦後有反骨?是真的嗎?
三國時期諸葛亮曾說魏延腦後長有」反骨"。
魏延,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
劉備即位後,拜鎮北將軍。隨同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陽溪大破費瑤和郭淮。打算親率兵馬由子午道襲取關中,仿效韓信故事,與諸葛亮會師潼關,遭到謹慎的諸葛亮反對。
魏延作戰勇猛,性格孤傲,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魏延爭斗落敗,為馬岱所追斬,夷滅三族。
(10)腦後有反骨擴展資料
為國人熟悉的"腦後有反骨"之說,是從《三國演義》中得來的。該書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寫,關羽取長沙時,黃忠因沒有用「百步穿楊」之箭射殺他,被太守韓玄推下問斬。正在這當緊時刻,帳外閃進一將,手起刀落斬殺韓玄救了老將黃忠。
這人是軍閥割據時蜀漢名將魏延。然而,當關羽引魏歸來時,孔明卻"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劉備問何故,孔明說:"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故而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
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喏喏連聲而退。"魏延保住了性命,卻再沒有被大用過。直到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反了,馬岱受軍師遺命於軍前斬之。《三國演義》安排這一情節,是為了證明諸葛先生具有識人先識骨的本領。
小說沒有描繪魏延具體的骨相,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孔明先生是根據其精神氣度來決定其反骨存立的。歷史上真實的魏延有將才,但"性矜高",用如今的話說就是有驕傲情緒,持才傲物,正是因為這一點,諸葛亮才不重用他,致使延"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所謂"腦後有反骨",實是一樁冤案。《資治通鑒》就明確指出:魏延死前"實無反意也",是被諸葛亮逼反。 這就顯示了骨相具有政治作用,常被政客當作造神運動的工具,所以史書對於帝王的描述,總是不離"龍行虎步"、"隆準日角"、"隆準龍顏";骨相也被當作誅殺異己的借口,所以政治異己常被貼上"反骨"、"反氣"、"反形"的標簽。
骨相也被當作選用人才、宮女,甚至是後妃的依據,所以各朝各代的君主,幾乎都正式或非正式的聘用相師作為幕僚。於是上行下效,社會權貴乃至一般世俗也為之風靡,自然就蔚為流行的次級文化。 可見,反骨也是一骨,只要它不被化為軟骨、媚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