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性出血熱有哪些傳播途徑?
關於流行性出血熱的傳播途徑目前尚未完全搞清。認為其感染方式是多途徑版的,有以下幾點可能性權:(1)直接接觸或經皮入血途徑。帶病毒的蟲媒(恙蟎等)叮咬或被帶病毒的鼠咬傷,受感染鼠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如唾液、尿液、糞便直接經破損的皮膚或粘膜侵入。通過輸血傳播的非常少見。
(2)呼吸道傳播。國外通過動物實驗證實,病毒可經呼吸道黏膜侵入人體,並認為是出血熱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但國內尚缺乏確切的病例報告。
(3)消化道傳播。有因進食帶毒鼠污染食物在局部地區引起多人發病或暴發流行的報告,提示出血熱可以通過消化道傳播。
(4)胎盤傳播。出血熱病毒可經胎盤母嬰傳播,並可造成流產或死胎。
出血熱病毒為有囊膜病毒,因此使用一般的脂溶劑和消毒劑,如氯仿、丙酮、β-丙內酯、乙醚、75%的乙醇、酸(PH
2、出血熱傳染么
出血熱診斷和治療方案
出血熱 (Marburg hemorrhagic fever,MHF) 是一種以急性發熱伴有嚴重出血為主要表現的傳染性疾病,經密切接觸傳播,傳染性強,病死率高。1967年秋,德國馬爾堡、法蘭克福和前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幾家疫苗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因在實驗中接觸一批從烏干達運來的非洲綠猴後,同時爆發一種嚴重出血熱。馬爾堡疫苗研究所首次從上述患者的血液和組織細胞中分離出一種新病毒,因而命名為馬爾堡病毒 (Marburg Virus),其所致的疾病稱為馬爾堡出血熱。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感染病毒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和病人是主要傳染源。通常先由被感染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如綠猴) 將病毒傳染給人,然後再由病人傳染給其他健康人。馬爾堡病毒的傳染性極強,症狀越重的患者傳染性越強,潛伏期患者的傳染性弱。人不是病毒自然循環中的一部分,只是偶然被感染。
本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儲存宿主目前尚不清楚。
二、傳播途徑
主要經密切接觸傳播,即接觸病死動物和病人的屍體,以及感染動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等,經粘膜和破損的皮膚傳播。在非洲疫區,因葬禮時接觸病人屍體,曾多次發生本病暴發。通過密切接觸也可以造成醫院感染和實驗室感染。此外,通過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可造成醫源性傳播。有報道,病人在臨床康復3月內,仍可在精液中檢出馬爾堡病毒,因此,存在性傳播的可能性。通過含本病毒的氣溶膠感染實驗動物也有報道。
三、人群易感性
人對馬爾堡病毒普遍易感,高危人群為接觸被感染的動物及病人屍體者,以及密切接觸病人的親屬和醫護人員。人在感染2周後可產生中和抗體,從而獲得免疫力。1985~1987年在幾個非洲國家的一般人群中進行病毒性出血熱抗體檢測發現,抗馬爾堡病毒抗體的陽性率為0.39%。
四、流行特徵
至今,馬爾堡出血熱的自然流行局限於一些非洲國家,如剛果、安哥拉等,無明顯的季節性。在1998年剛果發生馬爾堡出血熱流行前,本病多為散發,但在家庭、醫院及社區內也可暴發。
[病原學]
一、形態與結構
馬爾堡病毒屬於絲狀病毒科 (Filoviridae)。在自然狀態下,病毒呈多態性,有時呈分支或盤繞狀,盤繞成「U」或「6」形狀或環形。馬爾堡病毒為RNA病毒,直徑80 nm,長度700~1400 nm,表面有突起,有螺旋形包膜。包膜內有一個管狀核心結構,為螺旋狀核衣殼所圍繞。
二、分子生物學
病毒基因組為單股負鏈RNA,長約19kb,編碼7種病毒蛋白,包括N蛋白 (nucleoprotein,NP)、病毒蛋白35 (VP35)、病毒蛋白30 (VP30)、病毒蛋白24 (VP24)、糖蛋白4 (gp4)、RNA依賴的RNA聚合酶主要成分糖蛋白7 (gp7) 和次要成分病毒蛋白40 (VP40)。
三、生物學特性
病毒對熱有中度抵抗力,56℃ 30分鍾不能完全滅活,但60℃ 1小時感染性喪失。在室溫及4℃存放35 天其感染性基本不變,-70℃可以長期保存。一定劑量的紫外線、γ射線、脂溶劑、β-丙內酯、次氯酸、酚類等均可滅活。
本病毒可在多種細胞中培養,其中包括Vero細胞、Vero E6細胞和Hela細胞等。
目前只發現一種血清型。
[發病機制與病理改變]
一、發病機制
馬爾堡病毒進入人體後,首先侵犯樹突狀細胞和巨噬細胞,爾後被帶至區域淋巴結,在淋巴系統內播散,並通過血行感染肝、脾和其他組織。本病的發病機制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1. 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導致細胞的直接損傷:其機制是:病毒和細胞表面的凝集素結合,通過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導致細胞壞死。
2. 病毒和機體免疫系統相互作用導致細胞的間接損傷:其機制是:1 病毒由入侵部位擴散至各系統,從而抑制機體固有免疫應答,包括樹突狀細胞和巨噬細胞對1型干擾素的應答;2 由於病毒感染,樹突狀細胞對T細胞的活化受到部分抑制,從而影響體液免疫反應; 3 在整個感染過程中產生大量淋巴細胞凋亡,導致免疫抑制; 4 受感染的巨噬細胞產生各種介質,並通過各種途徑導致嚴重病變,如細胞表面表達組織因子引發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的釋放導致血管功能失調、低血壓和多臟器功能衰竭等。
二、病理改變
除橫紋肌、肺和骨骼之外,幾乎所有器官都可受損。其中肝、腎、淋巴組織的損害最為嚴重,腦、心、脾次之。肝、脾腫大,呈黑色。肝易破碎,切開時有多量血液流出,呈淺黃色。脾明顯充血,濾泡消失,髓質軟,呈粥糊樣,在紅色脾髓中可見大量巨噬細胞。紅髓壞死並伴淋巴組織破壞,脾小體內淋巴細胞明顯減少。肝細胞變性和壞死,常見透明變性。庫普弗細胞 (枯否細胞) 腫脹凸出,充滿細胞殘渣和紅細胞,竇狀隙充滿細胞碎屑。門靜脈間隙內單核細胞蓄積,但在肝壞死達到高峰時,可見肝細胞再生現象。淋巴組織的單核細胞變形。除了局限的出血和小動脈內膜炎外,肺內損害較少。神經系統的病變主要散布在腦神經膠質的各種成分,包括星狀細胞、小神經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神經細胞等。神經膠質的損害有兩種,一是增生性,表現為膠質結節和玫瑰花狀形成。二是變性,表現為核固縮和核破裂。腦實質中可見多處出血。此外,還普遍存在腦水腫。
[臨床表現]
一潛伏期
一般為3~9天,長的可超過2周。
二臨床表現
1. 發熱及毒血症症狀:起病急,發熱,多於發病數小時後體溫迅速上升至40℃以上,為稽留熱或弛張熱,伴有畏寒、出汗,持續3~4天後體溫下降,在第12~14天再次上升。伴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劇烈頭痛及表情淡漠等毒血症症狀。
2. 消化系統表現:發病後第2~3天即可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嚴重者可因連續水樣便引起脫水。症狀可持續1周。可有肝功能異常及胰腺炎等。
3. 出血:發病後第4 天開始有程度不等的出血,表現為皮膚、黏膜出血、鼻、牙齦出血、嘔血、便血、血尿、陰道出血,甚至多臟器出血。嚴重者可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及失血性休克。嚴重出血是本病最主要的死因。
4. 其他:皮膚充血性皮疹是本病特異的臨床表現,在發病後第5~7 天開始出現紅色丘疹,從面部和臀部擴散到四肢和軀干,1 天後發展為融合性斑丘疹,不癢,到第12 天消退。可有淺表淋巴結腫大、咽痛、咳嗽、胸痛;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少尿、無尿及腎功能衰竭;譫妄、昏迷等神經系統表現。亦有發生睾丸炎的報道。
臨床表現為多系統損害,病情嚴重。病程為14~16天。多於發病後第6~9 天死亡。
[診斷]
一、 流行病學資料
近期有疫區逗留史,與感染者或感染動物的接觸史。
二、臨床表現
起病急、發熱、肌肉酸痛、頭痛、咳嗽、胸痛、嘔吐、腹痛、腹瀉,皮下和結膜有出血點及其他部位出血表現,在軀乾和肩部出現紫紅色的斑丘疹,少尿、無尿,譫妄、昏迷等。
三、 實驗室檢查
1. 一般實驗室檢查:發病早期即可檢測到蛋白尿,轉氨酶升高。血白細胞總數及淋巴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增多,血小板顯著減少。
2. 抗原檢測: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ELISA) 檢測血清中馬爾堡病毒的N蛋白抗原 (敏感度為40 ng/ml),可用於早期診斷。
取皮膚組織活檢,應用免疫組化法檢測馬爾堡病毒抗原。
3.血清學檢測:應用間接免疫熒光試驗 (IFA)、ELISA等檢測抗馬爾堡病毒IgM和IgG抗體。一般IgM抗體在發病後第7 天出現,持續2~3月,單份血清IgM抗體陽性即可診斷。檢測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IgG抗體,滴度增高4倍以上者也可診斷。
3.核酸檢測[LD1] :逆轉錄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 RT-PCR) 和實時逆轉錄PCR (real 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檢測血清中病毒RNA,可用於早期診斷。
4.病毒分離:接種病人的血液、咽分泌物或尿液等於Vero細胞,進行病毒分離和鑒定,陽性者可以診斷。但必須注意,馬爾堡病毒分離只能在BSL4級實驗室中進行。
四、診斷標准
本病的診斷依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確診依靠抗原檢測、病毒分離和病毒核酸檢測等。對來自馬爾堡出血熱疫區或接觸過新輸入的非洲非人靈長類動物的人員,急驟起病,發熱,有全身肌肉疼痛、頭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狀及出血症狀,使用抗生素和抗瘧葯物治療效果不明顯的患者,應高度懷疑為馬爾堡出血熱。如發現馬爾堡病毒的N蛋白抗原陽性,病毒RNA陽性,以及從病人的標本中分離出病毒,即可診斷為馬爾堡出血熱。
五、鑒別診斷
1. 其他病毒性出血熱:1埃博拉出血熱:與馬爾堡出血熱在傳染源、傳播途徑、疫區分布等多方面極其相似,通常無融合性皮疹,可通過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相鑒別。2 腎綜合征出血熱:有鼠類接觸史,臨床上有明顯的急性腎功能衰竭表現。可通過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相鑒別。3 新疆出血熱:為自然疫源疾病,主要分布於有硬蜱活動的荒漠和牧場。發病有明顯季節性,每年4~5月為流行高峰,患者有蜱叮咬史。4 登革出血熱:有伊蚊叮咬史,臨床表現與馬爾堡出血熱相似,可通過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相鑒別。
2. 拉沙熱:一般起病隱匿,主要症狀為全身不適、發熱、頭痛、咽喉痛、咳嗽、惡心、嘔吐、腹瀉、肌痛及胸腹痛等;早期可見淋巴細胞減少,後期中性粒細胞增多;可通過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與馬爾堡出血熱鑒別。
2. 瘧疾:典型症狀為間歇性寒戰、高熱,繼之大汗後緩解,血塗片可找到寄生蟲,應用抗瘧葯治療有效。
3. 細菌感染:血常規檢查通常表現為白細胞升高,血培養可幫助診斷,抗生素治療有效。
由於馬爾堡出血熱在發病早期症狀無特異性,因此,應在發病早期進行抗原檢測、病毒分離、核酸檢測和血清學試驗,以便盡快作出正確診斷。
[治療]
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葯物。現有抗病毒葯物的療效有待進一步證實。
一、 一般支持治療
應卧床休息,就地隔離治療。給高熱量、適量維生素流食或半流食。
二、 液體療法
補充足夠的液體和電解質,補液應以等滲液和鹽液為主,常用的有平衡鹽液和葡萄糖鹽水等。以保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
三、 恢復期病人血清治療
如給早期病人注射恢復期患者的血清,可能有效。
四、 對症和並發症治療
有明顯出血者應輸新鮮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數明顯減少者,應輸血小板;對合並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葯物治療。心功能不全者應用強心葯物;腎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腎功能衰竭處理:限制入液量,應用利尿劑,保持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必要時採取透析療法;肝功能受損者可給予保肝治療。重症病人可酌情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預後]
病死率高達20%~90%。體內病毒量高、肝腎等主要臟器功能損害嚴重者預後差。
[預防]
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主要預防措施是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由於我國至今尚未發現本病,因此,關鍵是加強國境衛生檢疫和監測,防止本病傳入我國。
一、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檢疫條例實施細則》所規定的各項辦法實施國境衛生檢疫。特別是對從疫區輸入的非人靈長類動物要嚴格檢疫。
二、 盡量不要前往疫區,不要接觸可疑的感染動物和感染者。如確需前往疫區或接觸感染動物和感染者,應配備有效的個人防護設施,並接受防護知識培訓。
三、 離開疫區者在21天之內,一旦出現發熱,應該立即就醫,並務必告訴醫生近期的疫區逗留史。
四、 對來自疫區的人員實施相應的檢疫措施。對有明確暴露史的旅行者應按接觸者對待,實施21天的醫學觀察,進行留驗處理,每日監測體溫。有疑似病例,必須立即報告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並在專業傳染病治療機構進行嚴格的隔離治療。
五、 對可疑污染場所,包括可疑的人為污染場所,要進行噴灑、噴霧或熏蒸消毒處理。常見消毒劑有過氧乙酸、福爾馬林、次氯酸等。紫外線照射可作空氣消毒。
六、 凡接觸感染動物和感染者的醫務工作者及疫區工作人員,必須穿戴全套防護服進行操作。對所有的感染動物和感染者的嘔吐物、排泄物及屍體等要進行嚴格徹底的終末消毒。
七、 所有涉及活病毒的操作必須在BSL4級實驗室中進行。
3、出血熱人與人會傳染嗎
出血熱抄人與人之間不傳染的,主襲要是老鼠傳染給人的。因為都有發熱,現在登革熱流行,所以之前醫生沒有及時確診出來。現在需要抗病毒治療為主,可以治癒的。配合清熱解毒的中葯治療,低低蛋白飲食。吃清淡食物,例如粥。
4、人與人之間會傳染流行性出血熱嗎?
人和人之間不會傳染。但要注意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
傳染源:主要是老鼠,如黑線姬回鼠、答大林姬鼠、褐家鼠等。我國以黑線姬鼠和褐家鼠為主要傳染源。
途徑:①帶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塵飛揚在空氣中,經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②直接接觸帶病毒鼠的新鮮排泄物,病毒通過損傷的皮膚侵入體內而感染。 ③吃了帶病毒鼠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 ④蟎類吸了帶病毒鼠的血後又吸人血引起感染。
5、流行性出血熱的感染方式有哪些?
(1)直接接觸或經皮入血途徑。帶病毒的蟲媒(恙蟎等)叮咬或被帶病毒的鼠咬傷,受感染鼠的分內泌物和排泄物,如唾容液、尿液、糞便直接經破損的皮膚或粘膜侵入。通過輸血傳播的非常少見。
(2)呼吸道傳播。國外通過動物實驗證實,病毒可經呼吸道黏膜侵入人體,並認為是出血熱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但國內尚缺乏確切的病例報告。
(3)消化道傳播。有因進食帶毒鼠污染食物在局部地區引起多人發病或暴發流行的報告,提示出血熱可以通過消化道傳播。
(4)胎盤傳播。出血熱病毒可經胎盤母嬰傳播,並可造成流產或死胎。
6、出血熱是傳染病嗎?
器。出血熱抄的全稱是,腎綜合征襲出血熱。這是由漢坦病毒引起的一種感染性疾病。嚙齒類動物為主要的宿主動物,最常見的是老鼠,傳播途徑比較多,最常見的是接觸傳播,即通過含病毒的鼠尿、鼠糞等,經過破損的皮膚黏膜進入機體。呼吸道傳播:帶病毒動物的排泄物、分泌物在空氣中形成漂浮物,經過呼吸道吸入感染。消化道傳播:攝入污染的飲食、飲水,可以經過破損的口腔黏膜,和消化道感染。蟲媒傳播:國內研究認為,帶毒的蟎蟲可以叮咬人體,將本病感染給人,但是尚未得到國際認可。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比較少見。母嬰傳播:孕婦感染和母嬰傳播雖不多見,但是可以導致孕婦死亡、胎兒早產等。人群對這個病普遍沒有抵抗力,發病以青壯年男士為多。
7、流行性出血熱人與人之間會傳染嗎
朋友你好!流行性出血熱主要是:為動物源性,病毒能通過宿主動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傳播是人類感染的重要途徑。人與人之間不會傳染流行性出血熱。
8、出血熱會不會通過人與人的傳播啊,會不會得了出血熱的人傳染給健康的人啊?
人與人之間不傳播抄。我母親得了嚴襲重的出血熱,低血壓休克三天三夜,我陪床,困了就在我母親身邊打個盹,渴了餓了就用她的杯子喝水、飯盒吃飯,大小便都是赤手收拾,不戴手套,而且,醫院也沒有特設隔離病房,也沒有傳染。順便說一句,我就是在醫院工作的,我們都不怕,你怕什麼,好好安慰安慰你親戚吧。
9、流行性出血熱的傳染途徑是怎樣的?
直接接觸或血液傳播
帶病毒的蟲媒(恙蟎等)叮咬或被帶病毒的鼠咬傷,受感染回鼠的分泌物答和排泄物,如唾液、尿液、糞便直接侵入破損的皮膚或黏膜。通過輸血傳播的非常少見。
呼吸道傳播
通過動物實驗證實,EHF病毒可經呼吸道傳播,並認為是出血熱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但國內尚缺乏確切的病例報告。
消化道傳播
有報告證實,因進食帶毒鼠污染食物可以在局部地區引起多人發病或暴發流行,提示出血熱可以通過消化道傳播。
胎盤傳播
患病孕婦可經胎盤母嬰傳播出血熱病毒,並可造成流產或死胎。
10、流行性出血熱的主要傳播途徑有哪些
流行性出血熱的主要傳播為動物源性傳播,病毒能通過宿主動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傳播是人類感染的重要途徑。
該病症的宿主動物和傳染源是主要是小型嚙齒動物、包括野鼠及家鼠。病症是由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漢坦病毒)引起的,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發熱、出血、充血、低血壓休克及腎臟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
(10)流行性出血熱傳染嗎擴展資料
流行性出血熱的典型臨床經過分為五期:發熱期、低血壓休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復期。
1、發熱期
主要表現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細血管損害引起的症狀。
起病急,有發熱、三痛(頭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惡心、嘔吐、胸悶、腹痛、腹瀉、全身關節痛等症狀,皮膚黏膜三紅,眼結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現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或淤斑,或呈條索狀、抓痕樣的出血點。
2、低血壓休剋期
多在發熱4~6日,體溫開始下降時或退熱後不久,主要為失血漿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現。患者出現低血壓,重者發生休克。
3、少尿期
24小時尿量少於400ml,少尿期與低血壓期常無明顯界限。
4、多尿期
腎臟組織損害逐漸修復,但由於腎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復,以致尿量顯著增多。第8~12日多見,持續7~14天,尿量每天4000~6000ml左右,極易造成脫水及電解質紊亂。
5、恢復期
隨著腎功能的逐漸恢復,尿量減至3000ml以下時,即進入恢復期。尿量、症狀逐漸恢復正常,復原需數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