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疾病百事通 > 傷寒與副傷寒

傷寒與副傷寒

發布時間:2021-01-25 21:27:28

1、傷寒和副傷寒

傷寒和副傷寒由傷寒或副傷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傳染源是病人和帶菌者,多發於夏、秋季。兒童和青壯年發病較多。

甲型副傷寒可以通過生活用水、食物、蒼蠅、蟑螂接觸等傳播引起流行。其中通過水源傳播的機會最大,是目前最重要的傳播途徑。

傷寒和副傷寒存在於病人和帶菌者的糞便中,發病後第2—4周由於持續排菌,所以傳染性最強。

恢復期及恢復後仍可繼續由糞便排出細菌。細菌通過水源、海產品、瓜果、蔬菜、食具或蒼蠅、蟑螂感染健康人。
症狀
開始有全身不適。類似感冒症狀,食慾不好,頭痛等,發熱,5—6日體溫可達40℃,持續不退,表情淡漠,前胸和腹部上可有紅色疹,肝脾腫大,有輕度壓痛,重時可有腸出血、腸穿孔、心肌炎等合並症。有合並症者死亡率高。
得了怎麼辦?
(1)一旦得了傷寒、副傷寒應及時住院隔離治療,千萬不要到村級醫療站治療,以免貽誤治療時機,造成更加嚴重的並發症,不要以為無關緊要,因為該病屬於傳染病,很容易引起家人的感染。
(2)傷寒、副傷寒患者,可以到縣腸道傳染病防治中心(縣紅十字醫院)接受政府補助治療。入院時只需繳納1200元,其餘費用由縣財政統一支付,治癒出院。
(3)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傷寒、副傷寒平均治癒時間是15天左右,一定要堅持全程治療,未全程或不規范用葯會造成慢性帶菌,延長排菌時間,對家人和社會造成更大的危害。特別是輕型病人,要堅持用葯2周。
(4)病人的碗筷、臉巾、牙杯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與家人分開使用。
(5)病人的大便、嘔吐物要加1/5量的漂白粉消毒後倒入糞坑或廁所。
(6)病人不到街頭飲食餐點用餐,以防傳染給他人。家人照顧病人時,不要與病人共用生活用品。
預防該傳染病主要是做好預防「病從口入」關。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不幹凈的食物,不用不衛生的餐具,生吃瓜果要使用自來水清洗,無自來水,需削皮後食用。
(2)不吃涼拌食物,少擺席聚餐。不吃腐敗食物和腌制食物。
(3)不到街頭不衛生飲食攤點就餐。
(4)飲用安全衛生水。使用自來水,使用井水要消毒。集中供水要做好每日消毒。
(5)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
(6)搞好糞便管理,不用新鮮糞便施肥,糞便應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
(7)不與病人共用日常生活用品,避免同病人共用食具等。
(8)搞好室內外環境衛生,消滅蒼蠅、蟑螂等媒介生物。
(9)發現傷寒、副傷寒病人做到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嚴防傳染給健康人。

2、傷寒和副傷寒有什麼區別

什麼是傷寒與副傷寒?
傷寒與副傷寒皆為由細菌引起之腸道傳染病,病原菌分別為傷寒桿菌與副傷寒桿菌,世界各地均有病例發生。近年來,由於衛生設備之改善,許多地區已經絕跡,目前台灣地區之病例大多由國外地區輸入。

感染傷寒與副傷寒會有什麼症狀?

感染傷寒後會出現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相對性心律減慢、脾臟腫大,身軀出現紅疹、咳嗽,成年人較常見有便秘或腹瀉,淋巴組織病變,若不治療,會造成小腸出血或穿孔。副傷寒之症狀較輕,死亡率也較低。

傷寒與副傷寒是怎樣傳染的?

因食入被患者、帶菌者糞便及尿所污染之食物、飲水而傳染。受污染的貝類、水果、蔬菜也成為傳染媒介,帶菌者在處理乳製品時其手指也可能會污染產品。蒼蠅也是傳播媒介之一。

傷寒與副傷寒的潛伏期有多長?

傷寒之潛伏期長短因感染病菌多寡而不同,一般為一至三周。副傷寒潛伏期為一至十天。

如何防治傷寒與副傷寒?

1.飯前便後均應正確使用肥皂洗手。
2.修建沖水式廁所,且糞便應排入污水系統。廁所內要消滅蒼蠅。充分供應衛生紙以免糞便污染手指。
3.自來水應消毒完善,注意飲用水不可受到廢水之污染,並經煮沸消毒後始可飲用。
4.以紗窗、殺蟲劑噴霧法或含殺蟲劑誘餌來殺滅蒼蠅。經常清除垃圾、廁所加裝紗窗,使蒼蠅無法孳生。
5.食物之處理保存要特別小心,處理食物前應正確使用肥皂洗手,並將食物冷藏保存。外食時,應選用熱湯類。
6.急性期應住院接受隔離治療,直到檢驗結果為陰性為止,方可解除監視。患者糞便、尿液及污染用具需施行消毒。

3、比較雞的白痢與黃痢,傷寒與副傷寒區別?

白痢 雞排出去的是白色稀便 黃痢 雞排出去的是黃色稀便雞傷寒是發生於成年雞和青年雞的敗血性傳染病,以肝、脾等實質器官的病變和下痢為特徵。本病是由雞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 【症狀】 主要發生於3周齡以上的青年雞及成年雞,病雞所表現的症狀是,精神不振,羽毛松亂,頭下垂,不吃料。較有特徵的症狀是,腹瀉,排淡黃色至綠色稀糞,粘污肛門周圍的羽毛,頻頻飲水,如發生腹膜炎,呈企鵝樣的站立姿勢。慢性病雞消瘦、貧血、冠及肉髯蒼白色。 【剖檢】 肝、脾腫大2-4倍,肝表面呈黃色或古銅色,肝和心肌上有白色或淡黃色的壞死點。膽囊擴張,充滿綠色油狀膽汁。有時可見心包膜與心臟粘連。 【診斷要點】 (1)3周齡以上的青年雞或成年雞,病雞貧血,冠及肉髯蒼白。 (2)排黃綠色稀糞;肝、脾腫大2-4倍,肝呈古銅色。 【防治】 (1)重病雞及時淘汰處理,輕病雞隔離治療,雞舍及場地要徹底消毒。 (2)預防葯物用痢特靈,按0.02-0.04%比例混飼料。雛雞每天每隻在飲水中飲服鏈黴素0.01克,也有較好的效果。 本病為各種家畜、家禽和人的共患病,對人引起食物中毒,廣義稱為禽副傷寒。對家禽而言,主要危害雛雞與火雞,常造成嚴重的損失,成年雞與火雞常不出現症狀,但長期帶菌和排菌。由於本病是慢性感染並難於消滅,常使受精率、孵化率和產蛋量下降,病癒雞生長也受到阻滯而發育不良。機體衰弱,降低其對各種疫病的抵抗力。因此,雞副傷寒所引起的經濟損失是不容忽視的。 【病因/病原】 除雞白痢和禽傷寒沙門氏菌外,還有許多沙門氏菌能引起雞副傷寒,稱為雞副傷寒沙門氏菌, 目前已分離出150多種,均對禽具有致病性。這些細菌革蘭氏陰性,無芽孢和莢膜、有鞭毛、能運動,對外界抵抗力中等。一般消毒葯可將其殺滅。在自然條件下很易生存和繁殖,成為本病易於傳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墊料、飼料中副傷寒菌可生存數月、數年。 【病因附圖】 【流行病學】 1.易感動物 各種家畜、家禽、幼禽均易感。幼禽多發,而成年畜禽多為隱性或慢性感染。 2.發病年齡 雛雞副傷寒在胚胎期和出雛器內感染的,常在4~5日齡發病。接觸感染的雛雞,常在10~12日齡發病,死亡高峰在10~20日齡,病死率在10%~20%不等,嚴重的達80%以上,1月齡以上對其有較強抵抗力』,一般不引起死亡,成年雞往往不表現臨床症狀。 3.傳播途徑 很少垂直感染,主要在出雛器內傳染,雞通過消化道感染本病。由於本病為畜禽共患病,在雞舍內,老鼠、蒼蠅、麻雀、貓、狗等都可以成為傳染源而傳播本病。成年雞病原菌均在消化道內,因此種蛋帶菌主要在蛋殼表面。 病雞和其他帶菌動物是傳染來源,經糞便排出病原菌,污染飼料、飲水、用具和環境,經消化道感染。本病也可經種蛋垂直傳播;帶病菌的飛沫可經呼吸道傳播。 本病屬於人和畜、禽共患病。人和畜或其他禽類都能相互傳染,鼠類、蒼蠅也能成為傳遞因素。雛雞最易感,常暴發流行。4—5日齡和10—12日齡易感多發,死亡高峰可延長到20日齡。 雞場飼養管理不善,環境衛生差,如溫度忽高忽低,擁擠,空氣污穢,營養不足等均可促進本病發生。 【病理學】 最急性死亡的,完全沒有病變。10日齡以後發病,與雞白痢相似,消瘦、失水、卵黃凝固,脾、肝充血,並有條紋狀出血,肺,腎出血,心包與心粘連,腸有出血性腸炎。成年雞有腸粘膜潰瘍或壞死灶,肝、脾、腎有不同程度的腫大,母雞卵巢也有白痢病變。 急性死亡者病理變化不明顯。發病過程稍緩和的可見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充血,出血性炎症,腸壁增厚,腸淋巴濾泡腫大;肝脾大,、充血和出血性條紋,並有針尖大至粟粒大灰白色壞死小點;脾臟腫大;膽囊腫大並充滿膽汁;心包炎,心包膜和心外膜粘連,心包液增多;腎臟充血,腫大;有的見肺炎病灶。成年雞表現為消瘦,腸炎,腸黏膜壞死潰瘍,腹腔積水,輸卵管炎,卵巢炎,肝、脾、腎臟腫大,心肌有壞死性小結節,有時可見關節炎。 【病理學圖】 【症狀】 雛雞:經帶菌卵或出雛器感染,或者以接觸方式感染本病的雛雞,以急性敗血症為主,往往不見任何症狀而死亡,隨日齡增大,10日齡以後發病的出現嗜睡、呆立、垂頭、兩翅下垂、羽毛松亂、不食、喜飲水,病雞排水樣稀糞,肛門粘有糞便,怕冷而相互擁擠或靠近熱源,病程約1~4天,有時表現為流淚、流鼻液,病程較長,死亡率低。 成年雞,無明顯症狀,有時輕度腹瀉,消瘦,產蛋減少,急性症狀少見,有時出現水樣下痢,精神沉鬱,兩翅下垂,羽毛松亂等症狀。 4—5日齡雛雞多呈急性敗血症經過,有時不見症狀而死亡。10日齡以上雛雞症狀明顯表現精神不振,低頭、縮頸、垂翅,怕冷,擁擠成堆,食慾降低或廢絕,渴欲增加,羽毛松亂無光澤,下痢、排水樣糞便,污染肛門周圍羽毛;有時表現眼結膜炎、流淚;有時可見呼吸困難。病雛多於1~2天內死亡。隨著日齡增大,症狀緩和,病程稍長,但體質下降,群勢不佳。結膜炎、鼻炎、腸炎,下痢,肛門周圍羽毛粘有糞便等仍然存在。 成年雞常呈隱性或慢性經過,是危險的帶菌者,症狀輕微,主要症狀是消瘦,下痢,結膜炎,產蛋率下降,種蛋孵化率降低。 【症狀圖】 【診斷】 根據症狀、,流行病學、病理變化,可以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實驗室分離培養病原,雛雞必須採取肝、脾、心臟、肺、十二指腸和盲腸病料分離培養該菌以確診。 【治療】 所用葯物與雞白痢、雞傷寒相似,可以控制該病發展。 【防治措施】 目前尚無疫苗進行預防,加強平時的衛生管理和消毒隔離措施,此病系人、畜、禽共患病,故應盡量避免人、畜、禽頻繁接觸,以防人中毒感染。做好種蛋的收集和保存工作,有污染的種蛋不能用來孵化,對種蛋孵化器、育雛器應進行消毒處理,對於血清學陽性種雞予以淘汰。 加強種雞場衛生管理,使種雞健康;種蛋人孵前要徹底消毒;孵化室、孵化器、出雛器要保持清潔;防止鼠類、野禽和閑雜人員人舍;加強育雛期飼養與衛生管理,飼料營養全價,溫度、濕度適宜,空氣新鮮,環境衛生好,合理使用預防葯物;發現病情要及時治療,金黴素、土黴素或四環素按0.4%拌料喂服,療效較好。如食慾不振,可適當增加拌料濃度。0.04%呋喃唑酮拌料喂服7天,長效磺胺0.5%拌料連喂5天,氨苄青黴素每隻每天口服500國際單位,連用3天,也很理想。如喂服不行,則可肌肉注射鏈黴素或卡那黴素每隻每次2毫克,每天2次,連用3天。 本病病原體是人類細菌性食物中毒常見病原菌之一。因此,本病肉屍和蛋要無害化處理後,小心食用

4、傷寒、副傷寒首選葯物是什麼

氯霉復素是具廣譜抗菌作用,對製革蘭陰性菌的作用較革蘭陽性菌強,對傷寒桿菌、流感桿菌和百日咳桿菌的作用比其他抗生素強,對立克次體感染(如斑疹傷寒)以及病毒感染(如沙眼)均有較好作用。對布氏桿菌、大腸桿菌、產氣桿菌、肺炎桿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腦膜炎雙球菌、淋球菌等也有較強抗菌作用。本品屬抑菌劑,其作用機理主要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系作用於核糖核蛋白體的50S亞基上,抑制肽基轉移酶的作用,阻止了肽鏈的增長。臨床上主要用於傷寒、副傷寒和其他沙門氏菌感染,療效好,目前仍是治療這些疾病的首選葯物。

5、請問萬古黴素對傷寒和副傷寒是否有效?

萬古黴素
開放分類: 醫學、葯理學、抗微生物葯、其他抗生素

萬古黴素(Vancomycin)是抗生素的一種,其分子式為C66H74ClN9O24。

萬古黴素的葯力較強,在其他抗生素對病菌無效時會被使用。

用途:萬古黴素通過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來殺死細菌。這種葯物通過干擾細菌細胞壁結構中的一種關鍵組分來干擾細胞壁的合成,抑制細胞壁中磷脂和多肽的生成。
萬古黴素主要用在四個方面的感染治療:首先是耐葯菌感染的治療;另外也用在難辨梭菌釀成的抗生素耐葯性的偽膜性腸炎的治療;萬古黴素還可以用於治療結腸炎和腸道炎症;萬古黴素還經常用於安裝心臟導管、靜脈導管等裝置時的預防感染。萬古黴素可以單獨用葯,也可以聯合用葯。

[解釋]:
可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作用強,對難辨校狀芽孢桿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等作用也良好。與其他抗生素無交叉耐葯性,極少耐葯菌株。本品口服不吸收,靜滴時必須先用注射用水溶解,滴注時間不得少於1小時。靜滴過快有皮膚反應,濃度過高可致血栓性靜脈炎;肌注可致劇烈疼痛,故不可肌注;有嚴重耳毒性及腎毒性,故只宜短期用於搶救。
==================================================================================================

萬古黴素 (抗生素)
名稱(英)
Vancomycin
別名
凡古黴素;凡可黴素;鹽酸萬古黴素
適應症
主要用於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黴素和耐新青黴素株)、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等所致的系統感染和腸道感染,如心內膜炎、敗血症、偽膜性腸炎等。
用量用法
口服(治療偽膜性腸炎):成人1次0.5g,每6小時1次,(每日量不可超過4g);兒童酌減。靜滴:成人1日2g,分成2~4次給予;兒童1日量為每千克體重40mg,分次給予。一般將1次量的葯物先用 10ml滅菌注射用水溶解,再加入到適量等滲鹽水或葡萄糖輸液中,靜滴持續時間不少於1小時。如採取連續滴注給葯,則可將1日量葯物加到24小時內所用的輸液中給予。
注意事項
1.本品的結構特殊,與其他抗生素無交叉耐葯性。 2.通常不作為一線葯物應用。作為一種二線葯物,在常用抗菌葯物無效或不能應用時(如偽膜性腸炎時)應用。 3.輸入速度過快,可產生紅斑樣或蕁麻疹樣反應,皮膚發紅(稱為紅人綜合征),尤以軀幹上部為甚。輸入葯液過濃,可致血栓性靜脈炎,應適當控制葯液濃度和滴注速度。 4.不可肌注,因可致劇烈疼痛。 5.可引起口麻、刺痛感、皮膚瘙癢、嗜酸細胞增多、葯物熱、感冒樣反應以及血壓劇降、過敏性休克反應等。 6.可致嚴重的耳中毒和腎中毒,大劑量和長時間應用時尤易發生。 7.與許多葯物,如氯黴素、甾體激素、甲氧苯青黴素等,可產生沉澱反應。含本品的輸液中不得添加其他葯物。
規格
[制劑] 注射用鹽酸萬古黴素:每瓶0.5g。

對傷寒和副傷寒效果不好
可以選擇頭孢類 或者喹諾酮類葯物

6、傷寒和副傷寒是由一類什麼引起的急性細菌性腸道傳染病,以什麼季節最多見?

引起來傷寒發生的細菌是傷寒桿菌,它引源起的疾病症狀要重一點,而且不那麼容易控制各種情況都比副傷寒來得更加嚴重。而由於副傷寒桿菌引起副傷寒,身體的症狀會和傷寒比較類似,但是一旦通過實驗室檢查就能區分兩者,他的治療要輕松得多。

7、與傷寒相比,下面哪一項不是副傷寒甲,乙的特點

傷寒及副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及副傷寒甲、乙、丙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玻經口進入的病菌侵入腸內壁,經容淋巴通路達腸系膜淋巴結,細菌在此繁殖並經胸導管進入血液循環,可到達每個器官,主要侵犯腸壁集合淋巴結及孤立淋巴濾泡,使其發生髓樣腫脹,而後壞。

8、傷寒與副傷寒的區別

病情分析:傷寒與副傷寒皆為由細菌引起之腸道傳染病,病原菌分別為傷寒桿回菌與副傷寒桿菌,意見建議:,感染傷答寒後會出現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相對性心律減慢、脾臟腫大,身軀出現紅疹、咳嗽,成年人較常見有便秘或腹瀉,淋巴組織病變,若不治療,會造成小腸出血或穿孔。副傷寒之症狀較輕,死亡率也較低。

9、中醫說的傷寒,是什麼意思?

中醫所說的傷寒分為廣義的傷寒與狹義的傷寒,兩類傷寒病的意義即有相同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廣義的傷寒是指一切外來的邪氣而言,也就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叫做:傷寒;而狹義的傷寒則是指:人體感受風寒邪氣,感而即發的病證。
廣義「傷寒」是指一切外感病,也就是中醫所說的風、寒、暑、濕、燥、火,乃至包括疫癘之氣等,這些外來的邪氣傷人以後,所發生的疾病,所以統稱叫做:外感病。外感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發熱」,中醫常常要把這個概念寫成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這個「熱」字並不是指邪氣的性質,而是指這類病證是以發熱為主要特徵的外感病,是一切由於外來的邪氣所導致的、並以發熱為主要特徵的證候,都是叫做「傷寒」,因此這是廣義的傷寒。在《黃帝內經·素問·熱論》中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這里的「傷寒」是指的廣義傷寒的概念。
在《難經》中有「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在這段話里既有廣義的含義,又有狹義的含義。「傷寒有五」這句話的中的「傷寒」是指的廣義傷寒,而其中「有中風,有傷寒」這句話里的「傷寒」則是狹義的傷寒而言。因此「傷寒」兩字看似簡單,其實裡面是有不同的含義的。
另外我們還要與現代醫學中的「傷寒」病相鑒別:當現代醫學傳入中國以後,他們要把西醫學的一些術語翻譯成中文解釋,在翻譯的時候,他們自然是要尋找漢語中原來固有的一些詞彙來翻譯西醫學的這些術語。當遇到由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引起的那種腸傷寒和副傷寒時,他們在翻譯的過程中找來找去,最後發現這些中醫的傷寒是以發熱惡寒為主要臨床特徵的表現,於是就從中醫的術語裡面選擇了這個詞,這就是:傷寒。按理應當說西醫所說的那個傷寒,是專門指傷寒桿菌和副傷寒桿菌引起的一種劣性傳染性疾病,它和中醫所說有廣義含義和狹義含義的這個「傷寒」的內容並不是一回事,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說中醫與西醫所說的傷寒,只是文字上是相同的兩個字,但這兩種病的概念卻是根本就不一樣的!

與傷寒與副傷寒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