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叫多發性息肉?
湯大緯主治醫師
普通外科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
三甲
多發性息肉說明息肉的數目版比較多,權多發生在膽囊、胃和結腸,主要是黏膜隆起以後形成的。如果膽囊息肉是多發性息肉,一般是良性的病變,隨診就可以。如果經常出現右上腹疼痛,可能是膽囊炎症,可以考慮膽囊切除,短期內息肉增大比較明顯,懷疑有惡變時,也可以行膽囊切除。如果胃內或者結腸內出現息肉,需要行胃鏡或者腸鏡下切除。對於較大的息肉,可能要行ESD切除,切除以後一定要送病理檢查。如果懷疑息肉表面有惡變或者侵犯到基層,需要行補救性的手術。
2、大腸多發息肉怎麼治療?
大腸息肉
【概述】
大腸息肉(cokic polyp)是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總稱,包括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前者與癌發生關系密切,是癌前期病變,後者與癌發生關系較少。由於這兩種息肉在臨床上並不容易區分,故常統以息肉作為初步診斷,待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後再進一步分類,因此臨床上所謂的大腸息肉並不說明息肉的病理性質,通常臨床醫生所說的息肉多為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統稱為腺瘤。
【診斷】
息肉的檢出有3種途徑,最常見者是患者因腸道功能不良(如腸易激綜合征等)或直腸出血來就診而偶然發現,第二種是在無症狀人群普查中發現,第三種是息肉較大,患者因息肉本身的症狀來就診而檢出息肉。由於息肉多無臨床徵象,因此通過第三種途徑發現息肉十分有限。
【治療措施】
大腸息肉的處理原則是發現息肉即行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方法主要是內鏡下行各種摘除法。根據息肉的形態、大小、數量及蒂的有無、長短粗細而分別採用:①高頻電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於有蒂息肉;②高頻電凝灼除法:主要用於多發半球狀小息肉;③高頻電凝熱活檢鉗法:目前很少應用,主要被②④法取代;④活檢鉗除法:主要用於單發或少數球狀小息肉,簡便易行,又可取活組織病理檢查;⑤激光氣化法和微波透熱法;適於無需留組織學標本者;⑥粘膜剝離嵌除法:主要用於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⑦「密接」摘除法,主要用於長蒂大息肉,難以懸於腸腔者採用大息肉密接腸壁電凝切除法。南方醫院創此法為142例患者切除大息肉157顆,僅發生2例輕度粘膜灼傷,未發生穿孔並發症。⑧分期批摘除法,主要用於10~20顆以上息肉患者無法一次切除者。⑨內鏡、外科手術聯合治療法,主要用於息肉病患者,即將息肉稀疏區以手術切除,這樣即可達到治療目的,又可維持大腸正常功能。
由於大腸息肉,特別是腺瘤性息肉已被學者公認為癌前期病變,所以,大腸息肉患者的定期隨訪已被提到防治早期大腸癌的高度來認識。南方醫院10年內隨訪252例患者,其中腺瘤性息肉184例,炎症性息肉68例,二者首次隨訪陽性率分別為51.0%和34.2%。二者的陰性患者再隨訪,腺瘤者的陽性率為9.8%,炎症者為8.2%;而二者的陽性患者再隨訪 ,陽性率比陰性者明顯增高,分別為47.3%35.6%。值得注意的是腺瘤性者10年內隨訪4~7次,仍為陽性者15例(8.2%),但無1例惡變。追其原因,與定期隨訪中及時發現息肉及時摘除有密切關系。同期曾有1例女患者為腺瘤性息肉,由於患者不同意摘除,而兩年後症狀明顯。再次檢查腸鏡,結果發現原腺瘤已演變為進展癌終被迫手術治療。因此,大腸息肉,尤其腺瘤息肉、定期隨訪是防止息肉惡變的重要一環。
息肉的再檢出率較高,國外報道13%~86%不等,新檢出的息肉除部分為殘留息肉再次生長的復發息肉外,一些為大腸新生息肉和遺漏息肉。為保持腸道無息肉狀態,防止大腸癌的發生,制定一個經濟有效的隨訪時間是必要的,目前國際上對腺瘤隨訪時間是必要的,目前國際上對腺瘤隨訪提出了多種方案。其中在波士頓召開的第三次國際大腸癌會議中大腸腺瘤組討論建議的方案較為詳細。他們指出腺瘤患者在腺瘤切除後再發新腺瘤及局部腺瘤再復發的危險不一,故應區別對待:凡是單個、有蒂(或廣基但<2cm管狀腺瘤),伴輕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屬低危險組。凡有以下情況之一者屬高危險組:多個腺瘤、腺瘤直徑>2cm,廣基的絨毛狀或混合型腺瘤,腺瘤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伴原位癌,腺瘤已有浸潤性癌變者。高危險組的隨訪方案是腺瘤切除,3~6月作內鏡檢查,如陰性隔6~9月再檢查1次,如再次陰性可隔1年檢查,如仍為陰性,每3年再檢查1次,但期間每年需作大便潛血檢查。低危險組腺瘤在切除腺瘤後1年復查,如陰性可每隔3年檢查1次,共2次,然後每隔5年檢查1次,但在隨訪時間,每年須作大便潛血試驗。復查中一旦發現息肉即行內鏡摘除。
【發病機理】
1.大腸息肉的分類
大腸息肉的分類方法很多,當前國內外較廣泛應用的是morson的組織學分類為基礎把大腸息肉分成腫瘤性、錯構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表1)。並根據息肉數目分單發和多發。
這種分類,最大優點是將大腸息肉統稱為腺瘤,其他非腫瘤性息肉統稱為息肉,其中錯構瘤性與癌的發生關系不明,一般很少發生癌變,炎症性和化和化生性和癌無關,但部分可演變為腺瘤。這樣分類將大腸息肉的病理性質明確區分,指導治療就有更大意義。
表1 大腸息肉的分類
單發 多發
腫瘤性 腺瘤 腺瘤病
腺管狀 家族性多發性腺瘤病
絨毛狀 cardnen綜合征
混合性 turcot綜合征
散發性腺瘤病(多發性腺瘤)
錯構瘤性 peutz-jephers息肉 peutz-jephers綜合征
幼年征 幼年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
炎症性 炎症性息肉 假息肉病
增生性 增生性息肉 多發性增生性息肉
其他 粘膜肥大性贅生物
cronkhite-canada綜合征
炎性纖維增生性息肉
各類息肉的發現率文獻報告差別亦大,國內報告以腺瘤性息肉最為常見,國外goldman認為,增生性息肉是大腸最常見息肉,其發病率高達25%~80%,arthur認為在成年人,增生性息肉的發病率起碼比腺瘤高10倍,而franzin卻在腸鏡檢查中發現腺瘤的發生率是增生性息肉的3倍,hermanek通過對6378例息肉的分析,亦支持franzin的結果。
2.大腸息肉解剖學分布
為確定息肉的解剖分布特徵,有待對結腸進行明確分段。1979年rickert提出按百分比例將大腸區分為6段。其中結腸起始段5%的區域為盲腸,然後依次為升結腸(6%~20%),橫結腸(21%~50%)、降結腸(51%~65%)、乙狀結腸(66%~90%)及直腸(末端91%~100%區域),這種分段已廣泛用於屍檢材料結腸腫瘤分布的描記和比較。在內鏡活檢中,雖可應用脾曲和肝曲這兩個解剖生理部位進行分段,但應用最普遍的是以脾曲為界區分為左半(遠端)結腸和右半(近端)結腸的方法。應用這一方法,屍檢材料和內鏡材料所得結果真如此略有不同,前者發現息肉均勻分布全結腸,而結腸鏡則顯示息肉分布以左側結腸為主。據推測,息肉的發生可能一開始主要見於遠端結腸,這一點可從屍檢材料中左側息肉往往較右側為多而得以驗證。隨著年齡增大,息肉逐漸由左側向右側,由於屍檢患者年齡結構偏大,故呈現全結腸息肉發生率均勻趨勢。近年來,隨著纖維及電子全結腸鏡的廣泛應用,左側結腸息肉的檢出率亦越來越高。
【臨床表現】
多數息肉起病隱匿,臨床上可無任何症狀。一些較大的息肉可引起腸道症狀,主要為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便中帶有粘液或粘液血便,偶有腹痛,極少數大便時有腫物自肛門脫出。一些患者可有長期便血或貧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對息肉的診斷有提示作用。
一些典型的腸道外症狀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腸道外症狀就診,切不可忽視。例如出現多發性骨瘤和軟組織腫瘤應考慮gardner綜合征的可能,出現皮膚粘膜色素斑應考慮p-j綜合征等。一些作者指出,對可疑有息肉病的患者,即使家族無息肉病史,都應常規作結腸鏡檢查以排除綜合征的可能。
由於大腸息肉臨床上常無症狀,即使出現某些消化道症狀如腹脹、腹瀉、便秘等也較輕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視。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帶血、粘液血便來就診,又常誤診為痔瘡等肛門疾患或「痢疾」而延誤其必要的檢查,因此,大腸息肉的診斷首先要提高醫師對本病的認識,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狀者,尤其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應注意作進一步檢查確診。這樣,大腸息肉的發現率和確診率可望大大提高。
【輔助檢查】
1.x線鋇餐灌腸雖能通過鋇劑的充盈缺損敏感地發現大腸息肉,但對病變常常不能正確分類和定性。內鏡檢查不僅可直視下觀察大腸粘膜的微細病變,而且可通過組織活檢和細胞學刷片檢查而確定病變的性質,因此是發現和確診大腸息肉的最重要手段。
2.內鏡檢查發現的息肉均須作活組織檢查,以了解息肉的性質、類型以及有無癌變等。小的或有蒂息肉可用活檢鉗或圈套器電切摘除後送驗,大的或廣基的息肉則往往只能行鉗取活檢。
3.由於同一腺瘤中,不同部位的絨毛成分量及不典型增生程度往往不一,所以鉗取活檢處病變並不能完全代表全貌。活檢處無癌變亦不能肯定腺瘤他處無癌變。因此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無癌變往往需切除整個腫瘤,仔細地切片檢查後方能肯定。鉗取活檢病理結果可供參考,但並非最後結論。臨床上這種術前鉗取活檢的結果與術後病理診斷不一的情況在絨毛狀腺瘤中相當常見。如tayloy收集文獻中報告了1140例絨毛狀腺瘤中,術前鉗取活檢為良性,而術後證實癌變的可達23%~80%,臨床醫師對腺瘤鉗取活檢在診斷中的這種局限性必須有所了解。
目前治療內鏡已取得了較大進展,即使一些較大的息肉亦能在內鏡下予以切除,因此給息肉病理活檢提供了方便。對於摘除的息肉常要求包括蒂部的取材,以全面觀察息肉的組織學形態。對於大腸腺瘤,目前主張進行全瘤病理檢查,以明確不典型增生程度、避免遺漏惡變。對於復合性息肉,由於它們不少是和腺瘤共存的,因此應進行多瘤病理檢查,特別是對多部位和老年患者。即使不能做到每一個息肉都進行病理檢查,也應對各個部位有代表性的息肉取材活檢,以發現復合性息肉,特別是具有惡變潛能的腺瘤。
http://www.511511.com/M5/200404/M500000151220040405055610812.shtml
3、大腸息肉怎麼辦?
對於腸道抄內的息肉採取何種治療方法,這主要與腸道內息肉的大小,數量以及患者的自覺症狀有關。若腸道內的息肉小於1公分,且患者沒有明顯的自覺症狀,不影響正常生活,可以不採取特殊的治療方法,只需要定期進行腸鏡檢查,觀察息肉的發展情況即可。若腸道內息肉超過一公分,且出現大便出血,腹痛等情況,則考慮對息肉進行切除。若腸道內多發息肉,影響排便,也考慮切除。
4、大腸多發息肉是什幺意思
你好,是多發的,有四個了,需要腸鏡下切除息肉的,一般都是套扎掉,因為息肉時間長了會癌變的
5、大腸多發性息肉是怎麼形成的,飲食應注意什麼
大腸息肉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家族遺傳性疾病,有的和炎症有關,還有很大內一部分患者結容腸息肉的原因不明。多數患者沒有症狀,但也有可能會有腹痛、便血等表現。一般我們臨床上發現結腸息肉都會要求患者行息肉切除,因為有可能出現癌變。
6、腸多發息肉怎麼辦?
1、什麼是結腸多發息肉
結腸多發性腺瘤型息肉和直腸隆起性病變的總稱,是根據觸診、結腸鏡觀察或X線鋇餐灌腸檢查而作出的臨床診斷。結腸息肉臨床表現不一,早期可無任何症狀,一般臨床表現可有腹痛、腹瀉、便血、大便中可含有黏液,或伴有里急後重感。息肉大小不等,可以為帶蒂的,也可以為廣基地;可以分布於結腸、直腸的某一段,也可以累及全結腸和直腸;可以為單個或分散分布,也可為很多息肉聚集在一起。
從廣義上來講,任何突出於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都可稱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僅僅是粘膜局限性隆起。應該說,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不是癌腫,不會危及生命,它可小至芝麻、綠豆,直徑僅幾毫米,也可大至核桃,直徑有2—3厘米,數量從1個至數個不等。平時最多見的息肉是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前者與大腸炎症反應有關,後者則由於結腸粘膜表面細胞更新的不平衡引起。
2、結腸多發息肉的原因
感染:有報道認為腺瘤性息肉的發生與病毒感染有關;
年齡:結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大而增高;
胚胎異常:幼年性息肉病多為錯構瘤,可能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
生活習慣:食物中含纖維多息肉的發生就少,反之就多,吸煙也與腺瘤性息肉的密切關系,吸煙史在20年以內者多發生小的腺瘤,而吸煙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發大的腺瘤;
遺傳:某些多發性息肉的發生與遺傳有關。
3、結腸多發息肉的臨床表現
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見;繼發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後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長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脫出肛門,也有引致腸套疊外翻脫垂者。
少數患者可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或腹痛症狀。
多發性結腸息肉的危害
1、脫垂:息肉較大或數量較多時,由於重力的關系牽拉腸粘膜,使其逐漸與肌層分離而向下脫垂。病人排便動作牽拉及腸蠕動刺激,可使蒂基周圍的粘膜層鬆弛,可並發直腸脫垂。
2、易惡變變:許多單發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視,很有可能向多發性息肉轉變,而多發性息肉惡變變的幾率極高。
3、腸套疊:有時較大息肉還可以引起腸套疊,以至造成腸梗阻而出現腹痛。
7、求助中醫治療大腸多發性息肉
在腫瘤病因來尚未完自全清楚,腫瘤的預防工作還非常艱難的前提下,許多腫瘤的發病率居高不下,腫瘤的死亡率還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人們「談癌色變」還是情有可原的。那麼,在這么多未知的情況下,我還是想和腫瘤患者談談得了腫瘤疾病後怎麼辦的問題,供大家參考首先,腫瘤的診斷是個非常有「經驗值指數」的問題,我們常常要求重視腫瘤病人的首診首治,因為第一次診斷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繫到患者最終的治療效果。因此我們建議每一個懷疑自己患有腫瘤的人應該到腫瘤專科醫院或者有診治能力的腫瘤專科就診,因為這些腫瘤專科醫院一般都有腫瘤診治用的完整的設備和儀器,可以讓患者減少來回奔波的麻煩。而且那些長期與腫瘤病種打交道的醫務人員,對腫瘤的發病有高度的警惕,可以較高水平地防止腫瘤「漏網」,從而較早地明確診斷。最忌病急亂投醫,放棄正規醫院的診治。其次,腫瘤的首次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提倡「打補丁」式的治療,有些小醫院或衛生院,沒有接診的能力,卻為了收入問題而進行手術,結果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再到正規的腫瘤專科醫院治療,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經濟壓力和治療上的難度,而且減少了治癒的機會。也有些醫院認為腫瘤治療只要大面積切除腫瘤或大劑量放
8、腸子為什麼會長息肉?
人的腸子為啥會長息肉,應該如何預防?人的腸子長息肉跟我們的飲食習慣有直接關系,一方面是吃的過於精細,另一個是吃的膳食纖維太少,蛋肉類太多導致的,其實身體的大多數問題都是吃出來的,再加上運動量少,不按時休息,這些都是萬病之源。
產生的原因:我們用一個非常簡單的比喻,我們的消化系統如果是一個屋子的話,假如我們經常打掃衛生,或者放一些草料之類的東西,那麼這樣的環境是很難發霉變臭的,但是如果我們經常放一些不容易打掃的碎肉和粘稠的東西,這些東西放在一起時間久了自然會變臭,而且會滋生各種細菌,由於我們吃的過於精細和肉蛋類太多,而能夠清掃環境的膳食纖維太少,所以導致裡面會有大量的垃圾堆積,這東西多了自然就會腐爛變質,是很正常的事情,當然長時間不動,胃腸不蠕動,我們不運動,都會導致這類的問題。
預防:多吃粗纖維的東西,比如海帶、芹菜、白菜、木耳等,尤其是要堅持「吃米帶糠吃菜帶幫」不要吃過多的肉類和蛋類,保證腸道順暢,養成每天按時排便的好習慣。
這些習慣好有:首先要保證按時睡眠,不要在睡前吃東西,尤其是外面的燒烤等垃圾食品,我們在睡眠的時候,就是腸道開始打掃衛生的時候,如果你又放里一堆食物,他們就沒有辦法打掃衛生了,對身體非常不好。,也會讓它非常疲憊。
適量的運動,這是一個必須遵守的好習慣,運動尤其是騎行或者徒步,都會促進腸道蠕動,加快我們的排便,其實大便中的眾多廢棄物都是導致疾病的因素,所以定期按時排便非常重要,一定要養成這個好習慣。
調整飲食結構,改變作息時間,適量運動,再有一個保持良好的心態,心情郁悶也會生病的。
9、大腸多息肉淋巴感染幾率
大腸息肉是指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的總稱,包括腫瘤性贅生物和非腫瘤性贅生物,前者是癌前期病變,與癌發生關系密切,後者與癌發生關系較少。這兩種息肉在臨床上並不容易區分,常以息肉作為初步診斷,待病理學確診後再進一步分類,因此臨床上所謂的大腸息肉並不說明息肉的病理性質,通常臨床所說的息肉多為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統稱為腺瘤。
治療
大腸息肉的處理原則是發現息肉即行手術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主要方法是內鏡下行各種摘除法。根據息肉的形態、大小、數量及蒂的有無、長短粗細而分別採用:
1.高頻電凝圈套切除法
主要用於有蒂息肉。
2.高頻電凝灼除法
主要用於多發半球狀小息肉。
3.高頻電凝熱活檢鉗法
目前很少應用,主要被②④法取代。
4.活檢鉗除法
主要用於單發或少數球狀小息肉,簡便易行,又可取活組織病理檢查。
5.激光氣化法和微波透熱法
適於無需留組織學標本者。
6.黏膜剝離嵌除法
主要用於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7.「密接」摘除法
主要用於長蒂大息肉,難以懸於腸腔者採用大息肉密接腸壁電凝切除法。
8.分期批摘除法
主要用於10~20顆以上息肉患者無法一次切除者。
9.內鏡、外科手術聯合治療法
主要用於息肉病患者,即將息肉稀疏區以手術切除,這樣即可達到治療目的,又可維持大腸正常功能。
10、我的大腸長了息肉了,有圖.
最好手術摘除,附一篇介紹文章:
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CokicPolyp)是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總稱,包括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前者與癌發生關系密切,是癌前期病變,後者與癌發生關系較少。由於這兩種息肉在臨床上並不容易區分,故常統以息肉作為初步診斷,待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後再進一步分類,因此臨床上所謂的大腸息肉並不說明息肉的病理性質,通常臨床醫生所說的息肉多為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統稱為腺瘤。
多數息肉起病隱匿,臨床上可無任何症狀。一些較大的息肉可引起腸道症狀,主要為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便中帶有粘液或粘液血便,偶有腹痛,極少數大便時有腫物自肛門脫出。一些患者可有長期便血或貧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對息肉的診斷有提示作用。
一些典型的腸道外症狀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腸道外症狀就診,切不可忽視。例如出現多發性骨瘤和軟組織腫瘤應考慮Gardner綜合征的可能,出現皮膚粘膜色素斑應考慮P-J綜合征等。一些作者指出,對可疑有息肉病的患者,即使家族無息肉病史,都應常規作結腸鏡檢查以排除綜合征的可能。
由於大腸息肉臨床上常無症狀,即使出現某些消化道症狀如腹脹、腹瀉、便秘等也較輕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視。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帶血、粘液血便來就診,又常誤診為痔瘡等肛門疾患或「痢疾」而延誤其必要的檢查,因此,大腸息肉的診斷首先要提高醫師對本病的認識,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狀者,尤其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應注意作進一步檢查確診。這樣,大腸息肉的發現率和確診率可望大大提高。
大腸息肉的處理原則是發現息肉即行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方法主要是內鏡下行各種摘除法。根據息肉的形態、大小、數量及蒂的有無、長短粗細而分別採用:①高頻電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於有蒂息肉;②高頻電凝灼除法:主要用於多發半球狀小息肉;③高頻電凝熱活檢鉗法:目前很少應用,主要被②④法取代;④活檢鉗除法:主要用於單發或少數球狀小息肉,簡便易行,又可取活組織病理檢查;⑤激光氣化法和微波透熱法;適於無需留組織學標本者;⑥粘膜剝離嵌除法:主要用於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⑦「密接」摘除法,主要用於長蒂大息肉,難以懸於腸腔者採用大息肉密接腸壁電凝切除法。南方醫院創此法為142例患者切除大息肉157顆,僅發生2例輕度粘膜灼傷,未發生穿孔並發症。⑧分期批摘除法,主要用於10~20顆以上息肉患者無法一次切除者。⑨內鏡、外科手術聯合治療法,主要用於息肉病患者,即將息肉稀疏區以手術切除,這樣即可達到治療目的,又可維持大腸正常功能。
由於大腸息肉,特別是腺瘤性息肉已被學者公認為癌前期病變,所以,大腸息肉患者的定期隨訪已被提到防治早期大腸癌的高度來認識。南方醫院10年內隨訪252例患者,其中腺瘤性息肉184例,炎症性息肉68 例,二者首次隨訪陽性率分別為51.0%和34.2%。二者的陰性患者再隨訪,腺瘤者的陽性率為9.8%,炎症者為8.2%;而二者的陽性患者再隨訪,陽性率比陰性者明顯增高,分別為47.3%35.6%。值得注意的是腺瘤性者10年內隨訪4~7次,仍為陽性者15例(8.2%),但無1例惡變。追其原因,與定期隨訪中及時發現息肉及時摘除有密切關系。同期曾有1例女患者為腺瘤性息肉,由於患者不同意摘除,而兩年後症狀明顯。再次檢查腸鏡,結果發現原腺瘤已演變為進展癌終被迫手術治療。因此,大腸息肉,尤其腺瘤息肉、定期隨訪是防止息肉惡變的重要一環。
息肉的再檢出率較高,國外報道13%~86%不等,新檢出的息肉除部分為殘留息肉再次生長的復發息肉外,一些為大腸新生息肉和遺漏息肉。為保持腸道無息肉狀態,防止大腸癌的發生,制定一個經濟有效的隨訪時間是必要的,目前國際上對腺瘤隨訪時間是必要的,目前國際上對腺瘤隨訪提出了多種方案。其中在波士頓召開的第三次國際大腸癌會議中大腸腺瘤組討論建議的方案較為詳細。他們指出腺瘤患者在腺瘤切除後再發新腺瘤及局部腺瘤再復發的危險不一,故應區別對待:凡是單個、有蒂(或廣基但<2cm管狀腺瘤),伴輕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屬低危險組。凡有以下情況之一者屬高危險組:多個腺瘤、腺瘤直徑>2cm,廣基的絨毛狀或混合型腺瘤,腺瘤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伴原位癌,腺瘤已有浸潤性癌變者。高危險組的隨訪方案是腺瘤切除,3~6月作內鏡檢查,如陰性隔6~9月再檢查1次,如再次陰性可隔1年檢查,如仍為陰性,每3年再檢查1次,但期間每年需作大便潛血檢查。低危險組腺瘤在切除腺瘤後1年復查,如陰性可每隔3年檢查1次,共2次,然後每隔5年檢查1 次,但在隨訪時間,每年須作大便潛血試驗。復查中一旦發現息肉即行內鏡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