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硬膜外血腫和硬膜下血腫手術切口根據什麼選啊?
切口設計和是外傷腫瘤血管病等疾病類型相關, 看手術學的專著。顱骨缺損修補術手術切口一般使用原來切口,避免毛發的損傷。
2、如何鑒別急性硬膜外血腫與腦水腫、硬膜下血腫和腦內血腫?
急性硬膜外血腫:1.有外傷史 顱蓋部,特別是顳部的直接暴力傷,局部有傷痕或頭皮水腫;3.瞳孔改變 小腦幕切跡疝早期患側動眼神經因牽扯受到刺激,患側瞳孔可先縮小,對光反應遲鈍;隨著動眼神經和中腦受壓,該側瞳孔旋即表現進行性擴大、對光反應消失、瞼下垂以及對側瞳孔亦隨之擴大.3.錐體束征 早期出現一側肢體肌力減退,如無進行性加重表現,可能是鬧挫裂傷的局灶體征;如果是稍晚出現或者早期出現而有進行性傢伙重,則考慮為血腫引起腦疝或者血腫壓迫運動區所致.5.生命體征 常為進行性的血壓升高、心率減慢和體溫升高.硬膜下血腫:1.急性硬膜下血腫 根據其是否伴有腦挫裂傷而分為復合性血腫和單純性血腫.臨床表現與診斷:多數有腦挫裂傷及繼發性的腦水腫同時存在故病情一般較重.如腦挫裂傷較重或血腫形成速度較快,則腦挫裂傷的昏迷和血腫所致腦疝的昏迷相重疊,表現為意識障礙進行性加深,無中間清醒期或意識好轉期表現.CT示: 顱骨內板與腦表面之間出現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的新月形或半月形影,可有助於確診.2.慢性和硬膜下血腫 可能為相對獨立與顱腦損傷之外的疾病,其出血來源和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臨床表現與診斷1.慢性顱內壓增高症狀 如頭痛、惡心、嘔吐和視乳頭水腫等2.血腫壓迫所致局灶症狀和體征 如輕偏癱、失語和局限性癲癇3.腦萎縮、腦供血不全症狀 如智力障礙、精神失常和記憶力減退CT示:如發現顱骨內板下低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或雙突鏡形影像,可有助於確診;少數也可呈現高密度、等密度或混雜密度,與血腫腔內的凝血機制和病程有關,還可見到腦萎縮以及包膜的增厚與鈣化.腦內血腫1.淺部血腫的出血均來自腦挫裂傷灶,血腫位於傷灶負荊或傷灶裂口中,部位多數與腦挫裂傷的好發部位一致,少數與凹陷骨折部位相應;2.深部血腫多見與老年人,血腫位於白質深部,腦的表面可無明顯無挫裂傷.臨床表現以進行性意識障礙加重為主,與急性硬腦膜下血腫甚相似.
3、硬膜外血腫和硬膜下血腫手術有何區別?
摘要抄:解答:硬膜外血腫多為腦膜中襲動脈或其分支出血所致,其次是板障出血,因此,皮膚切口應盡可能將血腫區包括在內。如果血腫位置較低至中顱底,開顱則需保證能直視中顱底直至棘孔。如果血腫清除後腦膜塌陷,則不必在硬膜上切一小口以判斷有無硬膜下血腫。一般而言,去骨瓣減壓是不需要的。而硬膜下血腫出血來源多為靜脈系統,且多位於矢狀竇附近或額葉下、顳極或顳葉後部,出血點可能在血腫主體之外,故皮瓣、骨瓣需大些,皮膚切口常為問號切口,內側線沿著中線,朝後,然後在耳朵上方向前,止於顴弓。常常在顳區做一直切口,快速鑽孔後切開腦膜,而後再擴大切口。由於常常合並腦挫裂傷和隨後的腦水腫,需要對嚴重的挫傷腦組織進行清除,必要時去骨瓣減壓。
4、硬膜外血腫和硬膜下血腫哪個嚴重
關鍵是看血腫的大小、部位、是否繼續發展。相同的大小,硬膜下血腫往往要比硬膜外血腫嚴重,因為硬膜下血腫往往伴有嚴重的腦組織損傷。
5、硬膜外血腫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慢性硬抄膜下血腫,在老年人群的發襲病率約為16.5/10萬人,其起病過程隱匿,臨床表現無明顯特徵,手術效果較好,但研究發現約8%~37%患者術後血腫復發,臨床表現
以頭痛、頭昏、惡心、嘔吐等顱內壓增高
你先別急
照我分析他肯定是復發了
趕緊去醫院吧
6、硬膜外血腫與硬膜下血腫的CT表現各有何特點?兩者如何鑒別?
硬膜是在顱骨和腦組織之間的一層堅韌的薄層膜狀結構,是用來保護我們的腦組織的版屏障。這樣就出現了兩權個間隙:硬膜和顱骨之間的「硬膜外」,以及硬膜和腦組織之間的「硬膜下」,在這兩個間隙出血造成的血腫,也就被稱為硬膜下血腫與硬膜外血腫。其中硬膜外血腫因為有硬膜的阻擋,不會直接接觸到腦組織,並且因為硬膜的限制,血腫不容易出現擴散,很容易包成一塊,在CT或磁共振上面會出現一個凸透鏡形狀的影子。因為不合並腦其他損傷的話
意識比較清楚。而硬膜下血腫,基本上屬於直接在腦組織表面出血,而腦組織表面沒有什麼限制的東西了,所以出血很容易向兩面滲透,所以他的表現就會在靠近腦組織的一邊看到血腫貼著腦組織的紋理,另一邊貼著硬膜,變成新月形狀。這種情況下,因為出現很可能就來自於腦組織,所以往往有腦組織明顯挫傷。比較容易引起腦水腫等。往往有意識障礙。
7、硬膜外與硬膜下血腫區別要點
硬膜分布在大腦和脊髓,通常受外力作用後導致硬膜下血腫,單純硬膜外血腫很少見
8、硬膜外血腫的臨床表現
典型的急性硬膜外血腫常見於青壯年男性顱骨線形骨折的病人,以額顳部和頂顳部最多。硬膜外血腫的臨床表現可因出血速度、血腫部位及年齡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從臨床特徵看,仍有一定規律及共性,即昏迷—清醒—再昏迷。現以幕上急性硬腦膜外血腫為例,概述如下: 由於原發性腦損傷程度不一,這類病人的意識變化,有三種不同情況:
⑴原發性腦損傷較輕,傷後無原發昏迷,至顱內血腫形成後,始出現進行性顱內壓增高及意識障礙,這類病人容易漏診。
⑵原發性腦損傷略重,傷後曾一度昏迷,隨後即完全清醒或有意識好轉,但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狀態,這類病人即具有「中間清醒期」的典型病例,容易診斷,但這類病人在臨床中不足1/3。
⑶原發性腦損傷嚴重,傷後持續昏迷,且有進行性加深表現,顱內血腫的徵象常被原發性腦挫裂傷或腦干損傷所掩蓋,較易誤診。 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腫的早期診斷,應判定在顳葉鉤回疝徵象之前,而不是昏迷加深、瞳孔散大之後,故臨床觀察非常重要。著力部位除頭皮挫傷外,常見頭皮局部腫脹,出血經骨折線到骨膜下,或經破裂的骨膜至帽狀筋膜下形成帽狀筋膜下血腫時,應考慮到顱內血腫的存在;當病人頭痛嘔吐加劇、躁動不安、血壓升高、脈壓差加大及/或出現新的體征時,即應高度懷疑顱內血腫,及時給予必要的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顱骨平片、A型超聲波、腦血管造影或CT掃描等。
CT表現:硬腦膜外血腫絕大多數(85%)都有典型的CT特點:在顱骨內板下方有雙凸形或 硬膜外血腫梭形邊緣清楚的高密度影,CT值40HU-100HU;有的血腫內可見小的圓形或不規則形的低密度區,認為是外傷時間太短仍有新鮮出血(較凝血塊的密度低),並與血塊退縮時溢出的血清混合所致;少數血腫可呈半月形或新月形;個別血腫可通過分離的骨折縫隙滲到顱外軟組織下;骨窗位常可顯示骨折。此外,血腫可見佔位效應,中線結構移位,病變側腦室受壓,變形和移位。靜脈源形硬膜外血腫因靜脈壓力低,血腫形成晚,CT掃描時血腫可能溶解,表現為略高密度或低密度區。少數病人受傷時無症狀,以後發生慢性硬膜外血腫,這時作增強後掃描可顯示血腫內緣的包膜增強,有助於等密度硬膜外血腫的診斷。
MRI表現:血腫發生的部位多位於直接接受暴力的位置,多有局部骨折,頭皮血腫,一般血腫較局限,不超越顱縫的界限。硬膜外血腫的形態改變和CT相仿。血腫呈雙凸形或梭形,邊界銳利,位於顱骨內板和腦表面之間。血腫的信號強度改變,與血腫的期齡有關。急性期,在T1加權像,血腫信號與腦實質相仿。在T2加權像血腫呈現為低信號。在亞急性和慢性期,在T1和T2加權像均呈高信號。此外,由於血腫佔位效應,患側腦皮質受壓扭曲,即腦回移位征。與顱骨內極距離增大,腦表面(皮質)血管內移等提示腦外佔位病變徵象,得出較明確診斷。 需要和以下疾病鑒別
1.硬膜下血腫:
硬膜下血腫與硬膜外血腫的病因類似,多是外傷致顱骨骨折後板障或者腦膜血管破裂引起,部位是腦膜與顱骨的間隙之間,但不同的是CT表現為范圍較寬的新月形高密度影,可以跨顱縫。
2.大腦半球佔位病變:
如腦內血腫、腦腫瘤、腦膿腫及肉芽腫等佔位病變,均易與慢性硬膜外血腫發生混淆。區別主要在於無頭部外傷史及較為明顯的局限性神經功能缺損體征。確診亦需藉助於CT、MRI或腦血管造影。
蛛網膜下腔血腫:蛛網膜下腔血腫也是顱內佔位的常見原因,可以顱壓增高、意識障礙等表現。蛛網膜下腔血腫可分為外傷性的和自發性兩類:外傷性的可合並硬膜外出血;自發性的常以劇烈、爆炸樣頭痛起病,其病因多為顱內血管畸形或動脈瘤破裂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