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我的潛意識里有犯罪傾向,那種在心裡想像著殺人就會有快感,是病么?
學習、經驗知識都可以發生「遷移」,你的這個心理現象也是「遷移」,例如玩戰爭、戰斗類游戲時,會產生勝利的快感;看抗戰電視劇時會產生快感;閱讀武俠小說時會產生快感。等等。《知覺生長模型》理論認為:這些快感其實是你大腦知識結構上的上述知識區域與快樂表象之間建立了牢固神經聯系的結果。而你的「上述知識區域」中,「消滅敵人」是最重要的內涵,而「敵人」是「人」;「人這個知識點」與「你自己(即我)」這個知識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旦「消滅敵人」轉換為殺人,那麼,興奮能量從殺人(當然是一種想法)這個點出發,就會沿著經驗的聯結線路,傳送到快樂的表象,產生快樂的感覺。
所以說,這是正常的心理現象──誰沒有過胡思亂想?
然而,任何胡思亂想都是可以留下信息痕跡的──不管這是真、是假!一旦「想著殺人就快樂」變成習慣,那麼,如果客觀條件發生變化,例如自己工作、生活上受到嚴重挫折,憤怒急需尋找發泄通路時,這個「想著殺人就快樂」的習慣性想法就可能戰勝所有腦海中的其他參考系(如法律知識、良知、對後果的預判等等),成為「優勢興奮中心」。「優勢興奮中心」是決定人當前行為的興奮能量集中點,將「想著殺人就快樂」付諸實施,就是犯罪了。當然,這是微乎其微的可能性,只是想提醒你:防微杜漸。唉,還是當我說笑話吧。
2、為什麼一個處於長期極度壓抑的人會有嚴重暴力傾向甚至會殺人呢
他很敏感,很容易受到傷害,於是,心理一直是失衡的,平時稍有刺激,就會感到有心理反應,於是壓制自己,反而,更使自己心裡不平衡,於是,忍無可忍的時候要頻繁得多,暴力行為或殺人行為的出現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3、抑鬱症有沒有殺人的傾向
抑鬱症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有攻擊行為,但是長期不治療加重有可能伴發一些精神症狀,嚴重時會出現幻聽幻覺,建議早期治療,抑鬱症更多的具有自殺傾向。希望能幫到你
4、哪裡有收抑鬱症有殺人傾向的地方?
除非精神病醫院收治。及時讓他做做心理治療才是最好的。
5、總有殺人傾向是什麼病?
可能你之前受到過不公正待遇,可能你之前有被人欺負等等,但是這些都已版經過去了權,你要迎接新的每一天,要面對新的自己,要讓自己變得更好,讓曾經那些傷害過你的人轉變對你的看法,不要縱容自己的脾氣一天天變壞,你要學會忍耐,古人雲:小不忍則亂大謀。你要像一個君子一樣有大的氣量,你要成就自己,要讓自己充滿信心,要讓自己的心快快樂樂的,這才是活著的意義。做個好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權利,每個人都有生命健康權,你要愛護他人生命像愛好你的生命一樣,不能隨隨便便剝奪他人生命。靜靜心吧,如果太燥熱的話,這世界很美好,可能剛好你看到的是不美好的一面,你要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多觀察觀察社會,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好人多於壞人。多看看新聞,多關心關心自己和家人。僅此建議,望對您有助,謝謝。
6、精神恍惚,有時候控制不住的在心裡胡言亂語,一旦受到刺激會有自殺或殺人的傾向,而且感覺在自己心裡的潛
可能是精神分裂的症狀,可能還有一些躁狂、抑鬱的症狀,去精神科看看
7、為什麼會有些人會有殺人傾向
游戲玩多了,或者殘忍的電影暴力血腥之類的吧受到裡面負面的影響覺得在現實生活中跟游戲是一樣的殺人都沒是然後就鑄成大錯了
8、一個人有殺人的心理傾向,是什麼環境下引起的
壓力大及不珍惜生命
9、抑鬱症到了什麼程度才會有殺人傾向?
抑鬱症患者,和普通人群一樣,都是形形色色,有著不同的性格、品德、思想、價值版觀念、行為習慣權的。
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當然了,一個抑鬱的人,顯然精神心理是比較失調的,要注意積極、認真地調理身心狀態。
當然了,像你這種情況,就比較糟糕了。
做人要有責任,有擔當,有紀律,有榮恥觀念。每個人都有管控、處理好自己情緒的責任和義務。
試想,如果你的父母,和你似的,那還有你今天嗎?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挫折、煩惱,但成熟、達觀的人,都懂得用積極、智慧、合理的方法去面對、適應或解決,而不是採取消極、愚蠢、無益的方法。
大人的事,大人避開孩子,理性解決。實在不行,可以請其他長輩、親友幫助調解。但盡量不要影響孩子,更不能做出你這樣的行為。
找時間,建議你咨詢心理醫生。
我想這對你的將來,也是很有必要的。請你去咨詢、學習、交流一下。
日常生活中,人還要擅於調節自己的心理、壓力。可以多與他人交流、談心,訴說煩惱、不快,並得到大家的指導、幫助。在平時,還應該適當多一些戶外活動、體育運動,比如:跑步、快走、爬山、游園、游泳、打球等。
10、有一個抑鬱症性格偏激有殺人傾向的朋友怎麼遠離?
真的假的,來有什麼表現源嗎?可不要瞎猜亂說。
如果他真是危險的,你以及其他人則要小心一些了。
首先,要敦促、引導抑鬱者積極就醫、治療、調理。
咨詢心理醫生,開闊心胸、視野,調整好身心狀態。
而如有什麼不恰當的舉動、言語,
則要正確予以教育、指導,甚至管束。
監護人(家屬),也要積極負起監護、教育責任!
關於你和抑鬱者的關系,建議不要搞得太僵,
表現得靈活、活泛、友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