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疾病百事通 > 易挺

易挺

發布時間:2020-12-29 15:48:39

1、易姓的來源

易氏的發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東,出自齊大夫易牙之後,以先人的名字作為姓氏。

春秋時有齊王的寵臣壅巫,字牙,因採食於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於烹調技術,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時曾說易牙「殺子適君」,違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齊王不聽。

管仲死後,易牙與豎刁、開方共同專權,齊王病了以後,他們趁機作亂,殺掉大批官吏,並將太子趕出皇宮,立公子無虧為國君。後來被其他的大臣所殺。易牙的子孫以易為姓稱易氏。是為山東易氏。

(1)易挺擴展資料

易氏名人

1、易建聯:易建聯,1987年10月27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鶴山市,中國職業籃球運動員,司職大前鋒/中鋒,畢業於廣東工業大學,效力於CBA廣東東莞銀行隊。

2、易烊千璽:易烊千璽,2000年11月28日生於湖南懷化,中國內地男歌手、舞者、演員,TFBOYS成員,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2005年,首登電視熒屏,開始參演各類綜藝節目。2009年,加入「飛炫少年」組合,兩年後退出。

2013年6月,獲邀加入TF家族;8月,以TFBOYS形式出道。

3、易中天:易中天,1947年2月8日出生於湖南長沙,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中國知名作家、學者、教育家。1992年起任教於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2015年4月聲明已經退休。

2、易姓的來源是什麼?

1、來自姜姓,以易為氏。武王伐紂時,姜尚擔任統兵的軍師,協助武王取得了勝利,贏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於齊。後來又封他的子孫於易地,這一部分姜尚的後代於是以地名作為姓氏,為易姓。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來。
2、出自齊大夫易牙之後,以先人的名字作為姓氏。春秋時有齊王的寵臣壅巫,字牙,因採食於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於烹調技術,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時曾說易牙「殺子適君」,違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齊王不聽。管仲死後,易牙與豎刁、開方共同專權,齊王病了以後,他們趁機作亂,殺掉大批官吏,並將太子趕出皇宮,立公子無虧為國君。後來被其他的大臣所殺。易牙的子孫以易為姓稱易氏。是為山東易氏。
姓氏分布
易氏的發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東。易氏的早期情況,缺乏史料,直到三國時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記載:三國時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晉有舂陵令易雄,瀏陽人;前涼有將軍易挺;唐代有大理評事易重,並在當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國至唐代分布於今河北、湖南、甘肅、江西的一些地方。從宋代開始,見於史冊的易姓逐漸增多。北宋有畫家易元吉,長沙人;宋太宗時有大理丞易延慶;元代時有易炳文,襄陽人。可見易姓在宋元時期還分布於今山西、廣東、山東、湖北等地。明代有易節,萬載人,永樂進士;學者易翼之,騰越人;易元貞,桂林人,官至崇陽令;易時中,晉江人。這說明易氏在明代已有遷如今貴州、雲南、廣西、福建者。

3、「易」姓的來歷

1、戰國時期中山國被滅以後,其王室後代後來被秦國遷至太原,再逐漸南遷,分散於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並改姓易。

2、源於姜姓,出自姜太公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作者在陝西黃帝陵,見館藏百家源流紀念館中,所記如此,並有盾章作為紀念。

3、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該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畢萬在晉獻公屬下為大夫。在畢萬的後裔子孫中,有人食采於冀州東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孫遂以水名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

4、源於韓信後裔,呂後殺韓信一門,韓信一幼子得太尉陳平幫助,由乳母帶出,遠遁江南,改姓為易以自保。故今廣東鶴山坡山易姓一族,逢農歷四月初二,必紀念陳平陳太尉生日,至今兩千多年,不曾中斷,太尉恩典,永誌不忘。

(3)易挺擴展資料

「易」姓名人

1、易 雄

易雄(公元257年),字興長;長沙瀏陽人(今湖南瀏陽)。著名晉朝官吏。出身貧苦,他的祖先於蜀漢章武二年由江蘇太倉州遷來瀏陽、安家在淮川境內的巨湖山下(今西湖山)。

易雄曾任縣吏,後辭官不就,再後繼任郡主簿,恰逢匪寇張昌反叛,將太守萬嗣抓捕,即將斬殺之時,易雄挺身而出,與張昌抗爭,張昌怒不可遏,下令將易雄推出,一同斬首。

2、易元吉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今湖南長沙)。著名北宋畫家。天資穎異,靈機深敏,善畫。初攻花鳥、草蟲、果品,後專寫獐猿。曾游荊、湖間(今湖南、湖北一帶)搜奇訪古,深入山區,入萬守山百餘里觀察野生動物生活和林木岩石景物,每遇勝麗佳處,輒留其意,心傳目擊,寫於毫端。

3、易紹宗

湖廣攸縣(今屬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間因軍功授象山縣錢倉防千戶,後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與倭寇作戰中喪身。洪武時從軍有功,授象山縣錢倉所千戶。

4、易娃排多少名,總人口多少

易氏的早期情況,缺乏史料,直到三國時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記載:三國時期有雍專州刺史,魏郡人;西屬晉有舂陵令易雄,瀏陽人;前涼有將軍易挺;唐代有大理評事易重,並在當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國至唐代分布於今河北、湖南、甘肅、江西的一些地方。從宋代開始,見於史冊的易姓逐漸增多。北宋有畫家易元吉,長沙人;宋太宗時有大理丞易延慶;元代時有易炳文,襄陽人。可見易姓在宋元時期還分布於今山西、廣東、山東、湖北等地。明代有易節,萬載人,永樂進士;學者易翼之,騰越人;易元貞,桂林人,官至崇陽令;易時中,晉江人。這說明易氏在明代已有遷如今貴州、雲南、廣西、福建者。

5、易姓是來源於什麼?

 易姓起源於上古時期的有易氏,商朝的第七代先公王亥曾經在有易部落中活動,因為他行淫享樂被殺。其子上甲微殺死了有易之君綿臣。有易北逃回古易水區域,後改名鮮虞。春秋時被稱為白狄,易水仍為其本部,部分已遷雍州,同赤狄、長狄一樣與諸夏各國進行過對抗。白狄在易水附近所建的肥國、鼓國、仇猶國等國均被晉國滅國,最後只有本部鮮虞得以延續。中國飲食業鼻祖易牙屬於來自雍地的白狄部落,作為間諜到衛國為臣,白狄部落里應外合滅了衛國;易牙然後打通關節到當時齊國,成為春秋霸主齊桓公的寵臣,影響齊桓公對狄政策;齊桓公死後,易牙扶持齊桓公長子無詭為齊君以建立親狄政權,但宋襄公率軍「伐喪」,狄族聞訊趕來救齊;無詭死後,狄族再次扶持齊四公子惠,失敗。公元前774年以前白狄鮮虞國已經有相當規模。在公元前506年前改名中山國,初建都於中人(今河北唐縣粟山),立中山城為都。戰國初,晉國曾滅中山,滅而不亡,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又復興,遷於顧(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內)。公元前406年,魏滅中山。公元前380年前後中山桓公復國,遷都於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東北)。公元前369建長城以御趙國。公元前342年中山國君到魏國為相,結合易氏家譜分析,該中山君為湘、鄂譜易氏先祖愷公。此後,其國力達到了鼎盛時期,公元前323年,與趙、韓、魏、燕同時稱王,成為僅次於七雄的第八強國。前299年,趙軍攻中山國,中山王逃往友邦齊國,死於齊國。趙王扶植王尚為中山國王。中山王尚錯用二臣,導致前296年趙王遣軍一舉攻滅中山國。從鮮虞國最早見於史籍至中山國被趙國所滅,歷時478年。前296年趙國遷末代中山王尚於膚施(今陝西米脂西北),一年之後年絕祀,據《戰國策》隱約記載,中山王尚先是逃到齊國為臣,然後被秦國扶持。因此,末代中山王尚與贛譜關於太原易氏始祖尚公記載相符,逃往齊國後再被秦國遷放太原。秦漢時易氏從太原南遷,222年萬年公從江蘇丹陽遷湖南瀏陽,隋朝大業年間瀏陽易雄公後代舉族從瀏陽遷江西。數代後再分遷湘、贛、鄂各地。現在易姓是中山國王族直系後代。狄,皆出於黃帝,故本為「姬」姓,中山國王也是此姓。

得姓始祖中山王尚公
姓氏分布
易氏的發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東。易氏的早期情況,缺乏史料,直到三國時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記載:三國時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晉有舂陵令易雄,瀏陽人;前涼有將軍易挺;唐代有大理評事易重,並在當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國至唐代分布於今河北、湖南、甘肅、江西的一些地方。從宋代開始,見於史冊的易姓逐漸增多。北宋有畫家易元吉,長沙人;宋太宗時有大理丞易延慶;元代時有易炳文,襄陽人。可見易姓在宋元時期還分布於今山西、廣東、山東、湖北等地。明代有易節,萬載人,永樂進士;學者易翼之,騰越人;易元貞,桂林人,官至崇陽令;易時中,晉江人。這說明易氏在明代已有遷如今貴州、雲南、廣西、福建者。
清朝至現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發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華僑。

 歷史上易姓的遷徙與分布
先秦時易姓的活動缺乏資料,直到三國時才有易姓的記載,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動地區。到西晉時,湖南和甘肅已有易姓的足跡,唐朝時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時期,在山西、山東、廣東、湖北等地區也出現了易姓,至遲在明朝,易姓進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區。
宋朝時期,易姓大約有6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後。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易姓總人口的59%。易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西、山東三省,全國形成以南部湘贛和北部山東為中心的兩大塊易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易姓大約有17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9%,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約占易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布於四川、江蘇、河南等省。江西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時期,易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全國基本上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的易姓聚集區。
當代易姓的分布與圖譜
當代易姓的人口已達到170多萬,排在全國第一百零六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4%。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湖北、重慶四省市,大約占易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布於江西、廣西、貴州、河南,這五省大約又佔15%。湖南為當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總人口的24%。全國形成了長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區。易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湘渝黔、鄂贛大部、粵桂北部、四川大部、雲南北部、甘肅西段、黑吉東端,易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9%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7.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6%的易姓人群。在粵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江西東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陝甘南部、青海東部、四川西北、雲南東南、黑吉東部,易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一0.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1%,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4%的易姓人群。

6、本人姓「易」請問其來源,發展,分布及有何名人。

易姓 歷史來源
1、來自姜姓,以易為氏。武王伐紂時,姜尚擔任統兵的軍師,協助武王取得了勝利,贏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於齊。後來又封他的子孫於易地,這一部分姜尚的後代於是以地名作為姓氏,為易姓。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來。
2、出自齊大夫易牙之後,以先人的名字作為姓氏。春秋時有齊王的寵臣壅巫,字牙,因採食於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於烹調技術,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時曾說易牙「殺子適君」,違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齊王不聽。管仲死後,易牙與豎刁、開方共同專權,齊王病了以後,他們趁機作亂,殺掉大批官吏,並將太子趕出皇宮,立公子無虧為國君。後來被其他的大臣所殺。易牙的子孫以易為姓稱易氏。是為山東易氏。
3、出自姜太公後裔,以封邑名為氏。據《姓氏考略》所載,姜太公後裔有被封於易州(今河北省易縣一帶),且以封邑為氏,稱為易姓。是為河北易姓。
4、出自以地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州人以地為氏,稱為易姓。
5、出自少數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納西等族均有易姓。
得姓始祖
呂尚。呂尚,字子牙,後人稱姜子牙,周朝初年,為姜姓部落族長。武王伐紂時,呂尚統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西南)之戰中大敗商紂,為滅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為「尚父」,封於齊國,授以征討五侯九伯的特權,位列其他封國之上。呂尚後人有被封於易地,且以封邑為氏者,遂為易姓。呂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孫敬仰而被視為易姓始祖
姓氏分布
易氏的發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東。易氏的早期情況,缺乏史料,直到三國時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記載:三國時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晉有舂陵令易雄,瀏陽人;前涼有將軍易挺;唐代有大理評事易重,並在當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國至唐代分布於今河北、湖南、甘肅、江西的一些地方。從宋代開始,見於史冊的易姓逐漸增多。北宋有畫家易元吉,長沙人;宋太宗時有大理丞易延慶;元代時有易炳文,襄陽人。可見易姓在宋元時期還分布於今山西、廣東、山東、湖北等地。明代有易節,萬載人,永樂進士;學者易翼之,騰越人;易元貞,桂林人,官至崇陽令;易時中,晉江人。這說明易氏在明代已有遷如今貴州、雲南、廣西、福建者。
清朝至現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發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華僑。
郡望堂號
1、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濟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晉陽。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區。北魏時相當於今陽曲,交城、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2、堂號
主要有純孝堂、植栗堂:宋朝時,易延慶為奉禮郎,出任臨淮縣縣令。後因父喪守墓而辭官,服滿又任大理丞。後又因母喪回家葬母,他母親生前愛吃栗子,於是他守墓時在母親墓旁種了兩棵栗子樹,後來這兩棵樹竟然長在一起,成了連理。墓前又生出兩棵靈芝。人們都說這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稱他為「純孝先生」。
姓氏家譜
江蘇:南通易氏三修宗譜四卷首一卷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譜七卷末一卷、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譜卷
湖北:宜昌縣曉峰易氏家乘一卷
湖南:長沙易氏重修族譜九卷、長沙易氏家譜十七卷、寧鄉易氏族譜卷、寧鄉溈源易氏支譜卷、寧鄉溈寧易氏支譜七卷、寧鄉易堂鋪易氏四世支譜十卷首一卷、攸縣鸞山易氏三修族譜八卷、攸縣鸞山易氏三修族譜六卷、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譜十卷首一卷、湘鄉易氏支譜六卷、湘鄉易氏族譜不分卷、新化易氏四修宗譜卷
廣東:古岡易氏世譜不分卷、鶴山易氏易氏前譜考證一卷、新會玉橋易氏族譜二十三卷、鍾山易氏置譜牒不分卷、瓦錫田易氏家譜十卷首一卷、瓦錫田易氏續修家譜十四卷首一卷
歷史名人
易 雄:東晉長沙瀏陽(今屬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從湘州刺史司馬承起兵討王敦,事敗被俘,以不畏死難而揚名天下。
易 重:唐朝人,官至大理評事。時雲其:「放里仙才若相問,一年攀折兩重枝。」
易 充:分宜人,宋代學者,聰慧超群,年僅十六、七歲時即通《易》、《書》、《詩》,號「三經處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 祓:長沙(今屬湖南省)人,宋代淳熙年間進士第一,後官至南宋禮部尚書,著述甚豐。
易元吉:長沙(今屬湖南省)人,北宋著名畫家,工於花、石、禽、獐猿,亦精於花鳥瓜果,是徐熙、唐希雅的繼承者。其作品有《猴貓圖》、《聚猿圖》、《花石珍禽圖》等。
易延慶:上高(今屬江西省)人,以蔭為奉禮郎,知臨淮縣,宋太宗時升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以葬母去官,母生平嗜栗,乃植二栗於墓前,樹長而連理,時稱「純孝先生」。
易紹宗:湖廣攸縣(今屬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間因軍功授象山縣錢倉防千戶,後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與倭寇作戰中喪身。
易翼之:騰越(今雲南省騰沖)人,明代著名學者。正德中知長壽縣,因與上司不和而隱歸,著有《四書音義匯編》、《春秋經傳匯編》、《古今詩評》等。
易元貞:明代桂林人,字正之,官崇陽令、平縣令,為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強御。暇日延諸生論道談文。死後貧無以葬,人民為他舉辦葬禮,罷市相送。
易貞言:清代湘鄉人,康熙年間諸生,著有《周易講義》等。易宗涒清代著名學者,曾在乾隆年間舉鴻博而名震京師,著作甚豐,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宗捃:清代學者,字公申,乾隆間舉鴻博,名動京師。有《性理精微》等。
易佩紳:清代龍陽(今湖南省漢壽)人,官至江蘇布政使。
易子需:廣東省鶴山人,工於詩、詞、書、畫,尤精篆刻,曾與蕭友梅合作新體樂歌。
易順鼎:湖南省龍陽人,近代詩人。清光緒年間中舉,官至廣東欽廉道,後事袁世凱之子袁克文。除善作詩外,也作詞及駢文,作品有《丁戊之間行卷》、《四魂集》等。易漢文:湖北禮山人,中國工農紅軍早期領導人,在甘肅古浪戰斗中犧牲,年僅二十九歲。
易秀湘:江西人省,當代政治家。革命年代,歷任紅軍指導員、中共中央管理局局長、東北人民政府商業部副部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常委、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等,參與領導廣東和中南地區的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954年10月8日因病逝世。
宗族特徵
1、易姓發源於北方,後稱盛於南方,屬典型南方姓氏。
2、易姓家規家訓嚴明,子孫多恪守祖訓,光耀千載。易姓名人中最流傳久遠的當數易延慶孝感動天的故事,後人據此以「純孝」、「植栗」之堂號,「純孝先生望重」之楹聯訓示子孫。
============================================================
【易姓宗祠通用對聯】
〖易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宗開易地;
秀毓太原。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易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產芝廬墓;
攀桂仙才。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上高人易延慶,字餘慶,聰慧而博學,尤其長乎聲律。初官臨淮知縣,乾德年間因父親去世而在墓旁築廬守孝,墓側產靈芝。太宗時官大理丞,又因葬母而棄官。母親生前喜歡吃栗子,他便在墓前種了兩棵栗子樹,樹長大後結成連理。當時人稱他為「純孝先生」。下聯典指易延慶的祖父易重,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會昌年間參加進士考試,開始發榜時居第二,有人議論不公平,於是又進行復試,易重以狀元及第。由於已離家六年,他即寫了《寄宜陽兄弟》一詩寄回家,有「內庭再考稱文異,聖主宣名獎藝奇。故里仙才若相問,一春攀得兩重枝」句。官至大理評事。後因做官到上高,便在那裡定居安家。
通經處士;
釋褐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時就以聰明出類拔萃,十六七歲就博通《易》、《書》、《詩》,號稱「三經處士」。在鄉間教書,遠近跟從他學習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聯說南宋寧鄉人易祓,字彥章,號山齋,淳熙年間狀元,官至禮部尚書。著有《周禮周易總義》、《山齋集》等。釋褐,脫去百姓的布衣換上官服。
一時師表;
三經處士。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易翼之知長壽縣,與上官不合而歸隱,為一時師表。下聯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詩》、《書》,人稱「三經處士」。
-----------------------------------------------------------------
〖易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純孝先生望重;
工詩狀元名香。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以蔭為奉禮郎,知臨淮縣,宋太宗時升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時稱「純孝先生」,守孝父墓側而產紫芝。下聯典指宋代長沙人易祓,淳熙年間進士第一,後官至南宋禮部尚書,著述甚豐。
-----------------------------------------------------------------
〖易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周易講義留芳遠;
性理精微播譽長。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康熙間諸生易貞言,字內美,湘鄉人。有《周易講義》等。下聯典指清代學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間舉鴻博,名動京師。有《性理精微》等。
三經處士傳名遠;
二栗禮郎享譽高。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學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易、書、詩,號「三經處士」。有《中洲文集》。下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事典。
德行稱產芝孝子;
詩詞為釋褐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事典。下聯典指宋代長沙人易祓事典。
-----------------------------------------------------------------
〖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德行稱產芝之孝子;
詩詞為釋褐之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事典。下聯典指宋代長沙人易祓事典。
一點丹心,當年鄂瀦成忠鬼;
千秋浩氣,今日宜陽作正神。
——御賜瀏陽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聯
釋褐本先聲,遐溯名元理學;
產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易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聯典指北宋易延慶事典。
【中國人民解放軍易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易耀彩少將
易耀彩(1916-1990),江西省泰和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江西軍區獨立團排長,獨立第5師15團政治處青年幹事,紅8軍團第23師連政治指導員,軍委一局二科科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8旅司令部作戰科科長,晉察冀軍區第34團營長、團長,晉冀察軍區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張家口衛戍區司令部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8旅旅長、第7旅旅長,第19兵團63軍副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司令員,1953年至1958年入蘇聯海軍學院學習。回國後任海軍潛艇學校校長,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政治委員,海軍軍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候補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0年10月3日因病逝世,終年74歲。
易氏繁衍中的盛衰歷史
宋《百家姓》易氏位居339姓(40)。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在諸多姓氏中,李姓為最多,占漢族的7.9%,人數超過1億。占漢族的1%以上的19大姓依次是李、王、張、劉、楊、陳、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而易氏為93位,人口不多。
易立姓開宗歷史悠久,故必經歷過盛衰。人口和人才是體現盛衰的重要標志。
唐代以前,易氏譜已無存,史籍也少記載,正史只有《晉書》(36、42)中,提到易愷和易揣兩將,易雄列傳(43)。不過由易水遷郡望太原和濟陽,再遷江東。其後此數地易氏卻無所聞,已體現幾度盛衰。
漢代後定居長沙郡,部分再遷江西和鄂東,迄今已逾千載。繁衍不斷。晚唐時僅宜春郡,就有狀元易重和四位進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贛兩地仍有些名人。
元代因異族統治和戰亂影響,又呈衰勢。尤其是元末徐壽輝、陳友諒反元興漢,易姓受到嚴重摧殘。據《明史徐壽輝傳》(44)記載,徐壽輝為羅田人,從事販布,元末盜起,以妖術與麻城鄒普勝聚眾為亂,至正11年(公元1351年)以蘄(浠)水為都稱帝,國號天完,建元治平,連陷湖北,江西諸郡縣,並遠及杭州,翌年為元軍打敗,遷都漢陽,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
公元1357年沔陽(今湖北仙桃)漁家子陳友諒投徐軍。逮文俊麾下,後乘釁殺文俊,並挾持徐,1358年陷安慶,破龍興、瑞州,亂及江南(鄂、贛、皖、蘇等省)。後設計拘徐壽輝。進駐南京採石磯,擊死徐。1360年即皇帝位,改元大義。解放前,我在武昌黃鶴樓蛇山西麓見到過「大漢皇帝陳友諒墓」碑。徐陳為亂,首當其沖的鄂東和贛中北(宜春一帶)和長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受害最嚴重。據鄭昱撰《易氏譜序》(45)記載:「當元明之際,蘄(浠)、黃(岡)首亂,陳(友諒)氏竊據,乾坤交戰,生靈荼毒,鋒鏑流亡,疇依故土,逮陶學士安出守黃(州)郡,始盡徙江西戶口,以填實之,故家舊族,百無一存可知矣。」易為泰撰譜序(46)說:「元至正間,又遭徐壽輝寇掠,子姓幾盡,惟余天文、天祺二公。傳七世至明嘉靖隆慶間,子姓又復繁衍。」只倖存天文、天祺二人,衰敗之慘可想見。宜春、瑞昌和江東,即令留下未遷長沙之後裔,必受其害。而長沙幾未受波及,故明清以來,易姓名人多為湖南人。過去易姓名人稀少,近來易姓人名時有出現,復榮之勢,日趨顯著。

7、易氏來源於那裡

 易姓出自姜姓,以邑為氏。《尚友錄》雲:春秋時齊桓公有寵臣雍巫,字牙,因食采於易,世稱易牙,其後為易氏。

8、什麼面料易挺不皺且薄

?

9、易挺豐胸產品價格表

?

與易挺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