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區別是發燒還是靈魂被嚇出、急急急
要相信科學,迷信害死人。高燒就要看醫生,不要相信那些迷信。只要是高燒,不管是高燒還是低燒,都是身體某些器官有了炎症,要及時就醫,別耽誤的病情。祝早日康復。
2、內傷發熱病因病機不包括那項?
內傷發熱病因病機是什麼?
1.肝經郁熱情志抑鬱,肝氣不能條達,氣郁化火而發熱;或因專惱怒過度屬,肝火內盛,以致發熱。其發病機理正如《丹溪心法。火》所概括的:「凡氣有餘便是火」。因此種發熱與情志密發相關,故亦稱「五志之火」。
2.瘀血阻滯由於情志、勞倦、外傷等原因導致瘀血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壅遏不通,因而引起發熱,此為瘀血發熱的主要病機。此外,瘀血發熱也與血虛失養有關,如《醫門法律。虛勞淪》說:「血痹則新血不生,並素有之血,亦瘀積不行,血瘀則榮虛,榮虛則發熱。」
3.內濕停聚由於飲食失調、憂思氣結等使脾胃受損、運化失職,以致濕邪內生,郁而化熱,進而引起內傷發熱。
4.中氣不足由於勞倦過度。飲食失調,或久病失於調理,以致中氣不足,陰火內生而引起發熱,亦即現今所稱的氣虛發熱。
3、外感發熱和內傷發熱的簡易判斷方法是什麼?
樓上兩位都說的很好,補充一個最簡單的方法:
外感發熱是急性發病,基本上就是感冒發燒一類了。
內傷發熱是慢性發病,比如肝炎什麼的。
4、內傷發熱的病機及治則
內傷發熱的病因以內傷為主,基本病機為氣血陰陽虧虛、臟腑功能失調。實證以解郁、活血、除濕為主,適當配伍清熱;虛證則應補益氣血陰陽,以退虛熱。
5、內傷發熱做什麼檢查,吃什麼葯
@ 青腫內傷: 白木耳120克(黑木耳也可)。打粉,用麻油調糊,白酒送服,治5例,服葯2次即痊癒。
6、內傷發熱的文獻摘要
1.《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2.《諸病源候論·虛勞熱候》:「虛勞而熱者,是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故內外生於熱,非邪氣從外來乘也。」。
3.《醫學入門·發熱》:「內傷勞役發熱,脈虛而弱,倦怠無力,不惡寒,乃胃中真陽下陷,內生虛熱,宜補中益氣湯。」
4.《景岳全書·寒熱》:「陰虛之熱者,宜壯水以平之;無根之熱者,宜益火以培之。」
5.《醫學心悟·火字解》:「外火,風寒暑濕燥火及傷熱飲食,賊火也,賊可驅而不可留。內火,七情色慾,勞役耗神,子火也,子可養而不可害」;「養子火有四法:一日達:……所謂木郁則達之,如逍遙散之類是也;-』El滋:……所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如六味湯之類是也;三日溫:……經曰勞者溫之,又曰甘溫能除大熱,如補中益氣之類是也;四曰引:……以辛熱雜於壯水葯中,;導之下行,所謂導龍人海,引火歸元,如八味湯之類是也」。
6.《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症目》:「身外涼,心裡熱,故名燈籠病,內有瘀血。認為虛熱,愈補愈瘀;認為實火,愈涼愈凝」。「晚發一陣熱,每晚內熱,兼皮膚熱一時。」
7.《醫林改錯·氣血合脈說》:「後半日發燒,前半夜更甚,後半夜輕,前半日不燒,此是血府血瘀。血瘀之輕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後燒兩時;再輕者,或燒一時。此內燒兼身熱而言。」
7、內傷發熱的病因
1. 久病體虛
由於久病或copy原本體虛,失於調理,以致機體的氣血陰陽虧虛,陰陽失衡而引起發熱。
2. 飲食勞倦
由於飲食失調,勞倦過度,使脾胃受損,水谷精微不充,以致中氣不足,陰火內生,或脾虛不能化生陰血,而引起發熱,若脾胃受損,運化失職,以致痰濕內生,郁而化熱,進而引起濕郁發熱。
3. 情志失調
情志抑鬱,肝氣不能條達,氣郁化火,或惱怒過度,肝火內盛,導致氣郁發熱。情志失調亦是導致瘀血發熱的原因之一,每在氣機郁滯的基礎上,日久不愈,則使血行瘀滯而導致血瘀發熱。
4. 外傷發熱
外傷以及出血等原因導致發熱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外傷以及出血使血行不暢,瘀血阻滯經絡。氣血壅遏不通,因而引起瘀血發熱。二是外傷以及血證時出血過多,或長期慢性失血,以致陰血不足,無以斂陽而引起血虛發熱。
8、面部發熱是什麼原因
這種皮膚角質層較薄而敏感,由冷到熱或者由熱到冷、情緒激動時臉色更紅。嚴重專者還會形成屬沉積性色斑,難以治癒,不僅影響外表的美麗,還會給心理造成陰影,給正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
面部發紅與身體的血液循環系統直接有關,風吹、日曬、高溫刺激,傷及顏面經絡,導致血脈擴張而發病;或有淤血阻滯經絡,血脈運行不暢,淤血阻滯肌膚,使血脈擴張;血液循環不好,導致體內的毒素難以排出體外,也會形成紅血絲。血液循環的不好與身體缺乏維他命和微量元素也有直接關系,這些物質的缺乏直接使毛細血管壁缺乏彈性,造成擴張。引起紅血絲的原因大致分兩大類型:遺傳型和誘發型。遺傳型多是家族性遺傳。誘發型最為多見,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局部長期使用皮質類激素葯物,引起毛細血管擴張,導致皮膚變薄、萎縮等;
2、血液循環受阻,血管壁淤滯使面部呈現一條條紅血絲;
3、誤用含激素或葯物成份護膚品,光子嫩膚,果酸換膚等去角質治療使皮膚角質層變薄透明,容易形成面部發紅。
4、本身是敏感皮膚,對外界刺激敏感,導致未稍血管時緊時松,呈現反復淤血狀態,造成血管迂迴擴張,形成面部發紅紅血絲。以上解答希望能幫到你。早日康復!
9、心情長期低落會導致內傷發熱嗎
內傷發熱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或有反復發熱的病史。臨床多表現為低熱版,但有時權也可以是高熱,亦有少數患者自覺發熱或五心煩熱,而體溫並不升高。一般發熱而不惡寒,或雖感怯冷但得衣被則冷感即減輕或消失。發熱持續,或時作時止,或作有定時。發熱的同時多伴有頭暈、神疲、自汗盜汗、脈弱無力等症。因內傷發熱主要由於氣、血、水濕的郁滯壅遏或氣、血、陰、陽的虧損失調所導致,故在發熱的同時,分別伴有氣郁、血瘀、濕郁或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症狀。
10、對中醫的外感發熱,內傷發熱的基本認識
祖國醫學認為發熱是指在許多疾病發生及發展過程中,出現體溫升高,且包括五心煩熱等在內的一種常見症狀.通過對病因、病機及臨床症狀的辯證分析,將其分為外感發熱與內傷發熱.據中醫「同病異護,異病同護」的原則,通過多年對此類病人的護理,總結出兩類發熱在護理方面的幾點不同之處.外感發熱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溫熱疫毒之氣,導致營衛失和,臟腑陰陽失調,出現病理性體溫升高,伴有惡寒、面赤、煩躁、脈數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外感病證。外感發熱,古代常名之為「發熱」、「寒熱」、「壯熱」等。外感發熱包含的病種非常廣泛,本節著重論述與罹患內科雜病緊密相關的外感發熱病。西醫學中部分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膽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可參考本節進行辨證論治。若外感發熱發展至神昏譫語、抽搐驚厥等營血分病理階段時,應結合《傷寒論》《溫病學》中有關內容進行辨證論治。外感發熱的表現形式較多,但體溫升高、身熱、面紅、舌紅、脈數等是其基本臨床特徵。外感發熱起病急驟,多有2周左右的中度發熱或高熱,也有少數疾病是微熱者。熱型有發熱惡寒、但熱不寒、蒸蒸發熱、身壯熱、身熱不揚、寒熱往來、潮熱等。發熱時間,短者幾日即退,長者持續10餘日或更長時間熱勢不解。最常伴見口乾煩渴,尿少便秘,舌上少津等熱傷津液之症。除發熱外,必伴隨有病變相關臟腑功能失調的症狀,如咳嗽、胸痛、脅肋脹滿、便秘、泄瀉、小便頻急等。 內傷發熱外感發熱與內傷發熱均以發熱為主症,故須加以鑒別。可從病因、病程、熱勢及伴發症等方面進行鑒別。外感發熱,由感受外邪所致,體溫較高,多為中度發熱或高熱,發病急,病程短,熱勢重,常見其他外感熱病之兼症,如惡寒、口渴、面赤、舌紅苔黃、脈數,多為實熱證。內傷發熱,由臟腑之陰陽氣血失調所致,熱勢高低不一,常見低熱而有間歇,其發病緩,病程長,數周、數月以至數年,多伴有內傷久病虛性證候,如形體消瘦,面色少華,短氣乏力,倦怠納差,舌質淡,脈數無力,多為虛證或虛實夾雜之證。 「熱者寒之」,外感發熱以清熱為治療原則,根據病邪性質、病變臟腑、影響氣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熱解毒、清熱利濕、通腑瀉下、清瀉臟腑、?養陰益氣等治法,以達清除邪熱、調和臟腑之目標。清熱解毒選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清熱葯物來治療外感發熱,此法為治療外感發熱的主法,可應用於外感發熱的各個階段,是頓挫熱毒,防止傳變的關鍵,也是退熱保陰的重要措施。此法常與清臟腑、除濕、涼血等法配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