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型糖尿病的护理和保健问题
你好,你的血糖情况不算理想,空腹的还可以,可是餐后血糖高的有点多了,应该保持在8.0以下,你应该去检测一下糖化血红蛋白,看一下近期血糖情况,他能看出近期三个月的血糖波动。建议你注意一下饮食,餐后血糖高有可能和你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胰岛素量要增加早餐前胰岛素量肯定要增加了,具体增加多少需要到医院叫医生,给你换算。现在对于糖尿病控制比较好的胰岛素是“来得时甘精胰岛素”他是一种基础胰岛素,药量在24小时不间断释放,维持血糖的平稳,在就是最好的质量方式就是佩戴胰岛素泵治疗,这个是目前最科学最能控制好血糖的治疗方式,也很方便。可以大大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盐、糖的摄入量要严格控制,每顿饭要保证粗粮和细粮的搭配,保持营养平衡,定期检测血糖。调节好心情。唯一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就是控制好血糖值,只有血糖平稳了,其他器官才不会得到损伤。
祝你健康!!!
2、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是恢复胰岛功能;而胰岛功能下降或丧失的原因是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所以说,采用疏通血管的物理疗法,清除血液循环障碍,可以从根本上治愈糖尿病。
这种疏通血管的物理疗法,是我国当代科学家樊长喜先生发明的,所以也可称之为樊长喜特色疗法,为了便于记忆,被大家习惯称之为樊字疗法。
樊字疗法可以从体外直接疏通血管,清除血管中的垃圾。既不需要任何药物,也不需要光、电、磁、红外线等任何医用材料,方便快捷;是患者在家,自己给自己治疗的自我疗法;已为上百万患者重新找回了健康,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很多媒体都先后报道过。
要想详细的了解樊字疗法,一定要访问樊字疗法官方网站,因为现在假冒和仿造的很多。
3、糖尿病的预防与保健?
1.一级预防
是指针对糖尿病易感个体或整个人群进行的非选择预防,主要指通过改变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防止或降低糖尿病发生的一切活动,如适当限制能量摄入,避免肥胖,促进体重正常和鼓励进行较多的体力活动等,该项预防措施的实施一般需要国家,政府及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一项国策,发动广大医务保健人员和利用大众媒介广泛彻底地进行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有关糖尿病的基础知识,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另外,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倾向性疾病,目前已发现20多个候选基因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胰岛素受体底物-1基因,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糖原合成酶基因,β3受体基因及线粒体基因等与2型糖尿病有关联,上述候选基因与2型糖尿病关联的研究为我们在群体中进行发病风险预测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基础,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会为我们防治或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有关1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有作者建议对伴胰岛细胞抗体阳性和(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的1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采取免疫(如环孢霉素及6-巯基嘌呤等)和自由基清除剂(如烟酰胺)干预治疗以达到防止或延缓1型糖尿病的目的,目前已处于初期探索和研究阶段,但这标志着预防1型糖尿病新纪元即将到来。
2.二级预防
以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40岁以上肥胖或超重及妊娠糖尿病等)为普查对象,对早期发现的隐性2型糖尿病及糖代谢紊乱的[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或(IGT IFG)]人群及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和管理,防止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重点是预防或延迟糖尿病前期阶段的人群(包括IGT或IFG或IGT IFG)向2型糖尿病进展,目前广泛认为IGT是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一过渡阶段,有时亦称为“糖尿病前期”(prediabetic phase),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研究报告认为,几乎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都要经过IGT阶段,从全球来看,IGT的患病率在不同种族间存在很大差异,范围为3%~20%,与2型糖尿病一样,IGT的发生随年龄增大而增多,与体重增加或肥胖及体力活动缺乏有关,2型糖尿病的阳性家族史是IGT的强危险因素,另外,胎儿宫内营养不良,低出生体重儿和出生1年后体重偏低者亦预示其今后在40~60岁发生IGT的可能性增高,此外,有认为血甘油三酯增高与IGT有关,但两者的因果关系尚未确定,我国IGT患病率为2.5%~4.2%,各国IGT患者中,每年有2%~14%可能转变为2型糖尿病,一般文献报告5~10年间,IGT患者19%~60%将转变为2型糖尿病,有资料报告我国IGT转为2型糖尿病的年转变率为7.7%~8.95%,另一方面,研究还发现,IGT患者除糖代谢异常,还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脂代谢紊乱(高甘油三酯,HDL-胆固醇降低,LDL-胆固醇升高),高尿酸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纤溶系统功能障碍(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升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活性降低)等,从而致高血压,心脑血管动脉硬化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性显著升高,有鉴于此,目前对IGT人群的干预治疗已被提到重要地位,主要目的是降低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现国内外许多糖尿病研究中心已将对IGT人群的干预治疗列为主要的课题进行多中心协作研究,干预治疗主要包括行为干预和药物干预两方面。
(1)行为干预:包括限制总热量摄入,降低饮食中脂肪(<30%),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含量(<10%);戒烟,戒酒或减少饮酒;增加体力活动,加强有氧运动;降低体重(>5%)或保持体重正常,干预成功越多,向糖尿病的转化率越低,增加体力活动对IGT患者明显有益,如提倡骑自行车或提前一站上下班增加步行距离和少乘电梯等,Eriksson等曾对181例IGT男性前瞻性对照观察6年,结果显示:鼓励进行常规运动组,糖尿病的发生率为10.6%,而非干预组为28.6%,相对危险性为0.37,一般情况下,饮食和运动干预方法常同时进行,芬兰的Tuomilehto等对522例IGT患者随机分为饮食运动干预组(个别指导,减少总脂肪和饱和脂肪的摄入,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和运动量,目的是降低体重)和对照组,平均随访3.2年,4年后干预组的糖尿病累计发病率为11%,对照组为23%,试验期间干预组IGT患者糖尿病的危险性下降58%,国内来自大庆的调查资料显示,饮食加运动可使IGT向2型糖尿病的转化率减少50%。
行为干预方式是基础,安全有效,但其长期实施存在某些缺陷,从而影响了其远期的干预效果,可有如下表现:
说了,但未听见。
听了,但未理解。
理解了,但未接受。
接受了,但未付诸行动。
行动了,但未能长期坚持。
(2)药物干预:由于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实践中患者常难以持之以恒,依从性欠佳,其长期干预的效果有限,故近年来药物干预IGT渐受重视,主要包括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衍生物——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干预的前提是药物本身无毒性,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保护B细胞功能,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不增加体重,不引起低血糖,长期服用安全,二甲双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抑制肝糖原异生,改善糖耐量,降低体重和血压,一定程度改善脂代谢等,不良反应少,美国的“糖尿病预防计划(DPP)”共收集3234例IGT患者(伴空腹血糖≥5.6mmoL/L),随机分为安慰剂对照组(n=1082),强化饮食和运动干预组(n=1079,减少脂肪和热量的摄入,保证每周运动150min)和二甲双胍干预组(n=1082,二甲双胍1700mg/d),研究始于1996年,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强化饮食和运动干预组与二甲双胍组体重均明显下降,糖尿病的累计发生率分别下降58%和31%,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和倍欣)延缓肠道葡萄糖的吸收,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升高幅度,并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胰岛素水平和血压,改善脂代谢,应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作为IGT干预的大型临床试验的有国际多中心的“预防NIDDM的研究(STOP-NIDDM)”,该研究共收集1429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拜糖平组(拜糖平,100mg,3次/d),平均随访3.3年,结果显示拜糖平组糖尿病的累计发生率为32.7%,安慰剂组为41.9%,拜糖平使糖尿病的绝对危险性降低9%,研究认为拜糖平对延缓IGT向糖尿病转换有效,其他应用拜糖平预防IGT的研究尚有英国的“早期糖尿病干预研究(EDIT:拜糖平,二甲双胍,拜糖平 二甲双胍)”和荷兰的“阿卡波糖干预IGT研究(DAISI)”等,这一系列重要的IGT干预试验都即将完成并公布,最大样本拟应用纳格列奈和缬沙坦预防2型糖尿病的研究也在进行中(拟收集7500例患者,现已完成病例收集,拟2008年公布结果),噻唑烷二酮衍生物(曲格列酮,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可直接增强胰岛素的作用,降低血胰岛素水平,改善IGT,和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和轻度降低血压,曲格列酮于1996年曾被美国DPP作为IGT的干预药物之一,但应用过程中发生了与药物有关的致死性肝损害而于1999年被终止使用,不良反应更少,作用更强的同类产品如罗格列酮(DREAM,拟收集4000例IGT,前瞻性分组观察3年,预计2006年完成,以观察干预治疗对预防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疾病影响)或吡格列酮等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肝功能,但目前有关药物干预IGT的价值-效益的关系尚不十分明确,有待上述研究结果予以阐明,一般认为,IGT及其伴发的危险因素以及发展为糖尿病是可以防止或延缓的,其他可试用的药物还有减肥药物如西布曲明和赛尼可(选择性抑制胃肠道脂肪酶)等,可预防或延缓肥胖病人IGT或2型糖尿病的发生,最近,Tenenbaum等报告,他们对303例空腹血糖在6.1~7.0mmol/L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前瞻性分组(苯扎贝特组,156例,苯扎贝特400mg/d;安慰剂对照组,147例)观察6.2年,结果苯扎贝特组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42.3%∶54.4%),提示改善脂代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冠心病伴空腹血糖受损患者2型糖尿病发生的风险,该结果值得临床开展更多的研究。
有关1型糖尿病的二级预防目前主要是尽早从非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患者中鉴别出临床发病初期酷似2型糖尿病[但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As)和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等自身抗体阳性]的缓慢进展的1型糖尿病(又称成人隐匿起病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对其尝试的治疗方法有:①早期使用胰岛素,胰岛素注射加口服二氮嗪(diazoxide:开放钾离子通道,抑制胰岛素分泌),避免使用磺酰脲类药物,上述措施有助于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荷,减少胰岛细胞免疫分子[自身抗原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的表达和免疫损伤;②免疫抑制:小剂量环孢霉素A,硫唑嘌呤或中药雷公藤苷等,以干预T淋巴细胞增殖及对胰岛B细胞的损伤作用;③促进修复:有临床研究报告长期口服烟酰胺可预防或延缓胰岛细胞抗体阳性的患者发展为显性1型糖尿病,延长新发1型糖尿病的临床缓解期;④免疫调节:皮下接种卡介苗可提高新发1型糖尿病的临床缓解率,上述几种治疗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减轻自身免疫进一步损害残存的B细胞,避免或延缓其向完全性1型糖尿病进展,这对患者的血糖控制和并发症的防治是有益的,但上述方法对LADA治疗的临床资料尚不多,其中一些效果不肯定,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价格昂贵等均不易被接受,仅早期小剂量注射胰岛素疗效比较肯定,且较实用,但仍需临床进一步积累经验。
3.三级预防
即对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通过各种手段综合治疗以预防或延缓其并发症,主要针对的是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1)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害性: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涉及全身所有组织和器官,其中血管(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表现最为明显和突出,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是一般人群的2~4倍,且起病早,预后差,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文献报告在发达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50%因缺血性心脏病致死;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性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3倍,约占患者死因的15%;四肢大血管,尤其是下肢动脉硬化或闭塞症,是导致成人截肢的重要原因(约占50%);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1型糖尿病患者最终有30%~40%发生肾功能不全,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蛋白尿患病率亦高达10%~25%,病程20年后,临床蛋白尿的累积发生率则达25%~31%,临床上5%~10%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肾病致死,在欧美等国家DN现已成为末期肾功能衰竭而需透析或肾移植的单个最主要原因,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显著增加,在我国DN亦已成为导致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又一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成人视力下降或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美国每年用于糖尿病眼病诊断和治疗的直接费用高达60多亿,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严重的伤害,此外,糖尿病常导致白内障,皮肤与骨关节病变及感染机会显著增加等其他多种并发症。
(2)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综合防治措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尽可能减少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和发展,需采取全面合理的综合措施。
①积极控制或消除与并发症有关的危险因素:
A.理想地控制高血糖,消除或减轻慢性高血糖毒性作用:可利用糖尿病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使血糖接近正常(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HbA1c<6.5%),这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础,来自北美的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和英国(联合王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的研究已明确证实良好血糖控制可明显减少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近来不少学者关注,在糖尿病的长期治疗中,不仅要良好控制血糖,同时还应尽量避免血糖的明显波动,因血糖的明显波动不仅有低血糖带来的危害,且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B.合理使用降血压药物,理想控制血压:高血压常与糖尿病合并存在,并加速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理想控制血压可明显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目前临床常用的有6大类一线降血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药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后两种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可作为首选药物,尤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受到广泛重视,其在有效降血压的同时,对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可提供相对更加有效的防治作用,对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争取使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甚至更低,有蛋白尿者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
C.纠正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常合并脂质代谢异常(如高甘油三酯血症,高LDL-胆固醇血症及HDL-胆固醇降低和氧化-LDL及糖化LDL水平增加等),会促进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根据不同的高脂血症类型采取不同的药物[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常用的降血脂药物有5大类:胆汁酸隔离剂,烟酸类,纤维酸衍生物和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等]和饮食治疗,促进血脂控制正常,来自国外的多中心协作研究报告: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血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升高HDL,明显降低冠心病(包括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同时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和肾功能的下降速度,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渗出,延缓其进展,减小其视力的降低和丧失的危险。
D.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患者常因存在胰岛素抵抗及不适当的治疗而致高胰岛素血症,持久的高胰岛素血症可刺激动脉壁平滑肌及内皮细胞增生,增加肝脏VLDL产生,促进动脉壁脂质沉着,损害机体内源性纤溶系统如刺激内皮细胞产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促进血栓形成;长期高胰岛素血症还通过多种机制升高血压及导致体重增加等,上述作用均可加速糖尿病大小血管硬化的发生和进程,因此,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采取适当措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避免高胰岛素血症,有助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目前常用的被临床证实有不同程度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有:双胍类药物,噻唑烷二酮衍生物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他尚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微量元素如三价铬和钒,一些降脂药物如纤维酸衍生物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及β3受体激动药等,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对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亦有益。
E.改善血液流变学:糖尿病患者常由于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功能亢进,红细胞黏附性增强及变形能力降低,凝血功能增强及纤溶系统功能降低导致血液呈现高黏,高聚及高凝状态,促进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可适当应用西洛他唑(培达),胰激肽释放酶(怡开),噻氯匹定,2,5-二羟基苯磺酸(导升明),小剂量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及中药如丹参和川芎等。
F.补充抗氧化剂:糖尿病患者一方面由于体内自由基产生增加,另一方面机体自由基清除系统功能减弱,致自由基在体内堆积,亦一定程度上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因此可适当补充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以减轻体内增加的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
G.其他:糖尿病时,细胞内肌醇含量减少,尤其是神经细胞内肌醇含量减少比较明显,因而参与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根据肌醇耗竭学说,对糖尿病患者适当补充肌醇对防治慢性并发症,尤其是神经病变可能是有益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抑制糖尿病高血糖时活化的三梨醇通路)和氨基胍类化合物(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化终末产物的形成),动物实验和小范围的临床研究已证实其对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有待进一步大范围的临床研究予以评价;动物实验显示特异性蛋白激酶C-β抑制剂(LY333531)可减轻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的发生和发展,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肥厚,初步的临床研究显示对糖尿病血管和神经病变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常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不为患者重视,然而当慢性并发症一旦进展至临床阶段,出现临床表现,其病变常难以逆转,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监测,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A.微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通过定期尿蛋白测定和眼科检查以早期诊断。
a.尿白蛋白测定:建议所有2型糖尿病和病程>3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筛选测定,增高者(UAER≥20μg/min或30mg/24h尿)应在3~6个月内复查,如UAER2次测定均为20~200μg/min则提示早期糖尿病肾病,此时加强干预治疗有助于阻止病情进展或使其逆转,有关尿标本的留取,尚无一致公认的理想方法,包括24h尿,隔夜12h尿,2h或1h定时尿等,无条件测尿白蛋白,应定期测尿总蛋白。
b.眼科检查:患者在视力明显下降或丧失之前,早期采取激光治疗可阻止或延缓病情进展,保护视力,因此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每年均应进行一次充分扩瞳后的眼底镜检查,简单的眼底镜检查可满意地发现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必要时行眼底荧光造影,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眼科检查还有助于早期发现白内障,青光眼等其他眼部病变。
B.大血管并发症:目前尚无检测临床前期大血管病变的简便方法,有许多证据表明,有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的病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的危险显著增加,应考虑所有糖尿病患者均面临发生大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高,加强对大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血糖(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HDL和LDL),血压,血液流变学,吸烟情况,肥胖等的监测并加以治疗和纠正十分必要,定期心电图检查可发现一些患者的无痛性心肌缺血,甚至无痛性心肌梗死。
C.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以四肢对称性感觉障碍为主,常表现各种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和膝反射减弱或消失,应用音叉测定振动觉是监测糖尿病感觉减退的简单方法,自主神经病变的检查如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测定和胃肠动力学测定常比较复杂,但B超测定膀胱残余尿较简便,对提示膀胱自主神经病变有一定价值。
D.糖尿病足:血管(大血管和微血管)和神经病变是其发病的基础,在外部诱因如感染和创伤等情况下发生,伴下肢神经和血管疾病的患者是发生糖尿病足的高危病人,足部触诊有助于判断血管搏动和温度改变,如难触及动脉脉搏,可进一步行超声多普勒检查,每一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足部检查,检查内容应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振动觉以及对压力的感受程度,观察足的外形如足趾外翻,鹰爪足等和有无受力点的变化,80%的糖尿病足溃疡可通过找出高危病人和给予适当的护理教育而预防。
③重视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易感的人群:最近不少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常存在遗传易感性,临床观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与糖尿病病情控制缺乏完全的一致性,临床上有20%~30%的糖尿病患者不论血糖控制好坏,患病多年从不发生严重慢性并发症,而约5%的糖尿病患者在短期内,即使血糖控制良好,却发生严重的慢性并发症,这种现象尤其在糖尿病肾病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如临床发现1型糖尿病最终仅30%~40%发生终末期肾功能不全,且其发病高峰在糖尿病病程的15~20年期间,以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的危险性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亦仅5%~10%的患者因肾病致死,且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确切的机制不清,一些研究提示可能和原发性高血压遗传倾向,硫酸肝素蛋白多糖有关酶(如N-脱乙酰酶)的遗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基因多态性,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及醛糖还原酶活性个体差异等有关,遗传易感因素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作用似可完全成立,但确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以便为临床预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供有力手段,有利于对上述易感人群进行强化治疗。
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对高危人群的普查: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早期常由于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及人们对糖尿病有关知识的匮乏,以使大部分(1/3~2/3)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而未被及时诊断,一部分患者甚至以严重并发症而就诊,有报告2型糖尿病明确诊断时,平均已有3~7年的病程,因此积极开展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普查,早期检出处于高血糖状态的隐性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患者,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显得十分重要。
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有关糖尿病知识教育: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基础知识教育,使其了解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性和并发症的危害性,以积极配合治疗和随访,对糖尿病的病情控制也十分重要。
4.糖尿病社区防治模式的建立 据调查,我国现有3000万~4000万糖尿病患者,且其发生率仍在不断上升,这对我国现有医务人员和糖尿病防治体系来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相对而言,现有的医,护,营养保健人员队伍远远不能满足糖尿病全面防治的需要,惟有全社会重视,政府行为参与,采取社区防治的方式,配合媒体广泛而正确的宣传和引导,并有相关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才能广泛开展上述糖尿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承担起这一艰巨任务。
糖尿病社区防治模式主要包括3个部分:糖尿病保健网络,糖尿病家庭和糖尿病防治中心,在地区政府和卫生局的关怀和领导下,成立糖尿病防治办公室,在糖尿病防治办公室的指导下,区,地段医院的基层医务保健人员和来自糖尿病中心或三级医院的糖尿病专家组成糖尿病防治组,共同开展工作,糖尿病中心或三级医院负责糖尿病一级,二级和三级防治的学术指导和技术咨询,不论在一级,二级还是三级防治中,必须强调培训以社区基层医生,护士和营养师为核心的糖尿病专业队伍,以全面系统有效地指导糖尿病防治;定期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的教育,调动其防病治病的积极性和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并与医务人员主动密切配合,方可取得预期效果。
4、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自我保健
糖尿病健康饮食歌 白水:冷热开水,多多益善百 米面:巧妙搭配,一碗不多 蔬菜:绿红赤白,多吃不限 水果:糖度高低,区别对待 鱼肉:鱼比禽好,禽度比肉好 鸡蛋:一天一个,刚好足够 奶豆:每天一次,不能不吃 油脂:一餐一勺,按量为宜 食盐:清淡饮食,咸腌不吃 杂类:薯类菇类,版少量常吃 坚果:花生瓜子,偶尔少吃 糖果:甜食糖权食,点到为止 油炸:油炸油煎,一点不沾 烟酒:戒烟戒酒,寿命长久
5、糖尿病的日常保健
一、膳食疗法
1、 碳水百化合物 占总热量55-60%,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的杂粮,忌用甜食、糖蜜及其制品。
2、 蛋白质和脂肪比例 蛋白质约占总热量的15-20%(其中1/3来自动物蛋白质)度,脂肪约占总热量<25%(其中,饱和脂肪:多价不饱和脂肪:单价不饱和脂肪为1:1:1),胆固醇每日摄入量<300mg
3、 每日膳食计划 按上述方法确定每日饮食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组成后,将热量换成食物重量,根据生习惯、病情制订食谱。可按照每问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或者1/3,1/3,1/3;也可按四餐分为1/7,2/7,2/7,2/7进行分配。
4、 平衡饮食 提倡食用绿叶蔬菜、答豆类、块根类、粗谷物、含糖成分低的水果,限制饮酒,每日食盐摄入量<10克,伴版有高血压<6克。
二、 运动治疗权
1、 适于病情稳定,无任何并发症和合并症者
①散步、太极拳、上下楼梯,骑自行车或轻度家务劳动等
②运动时间30-60分钟,分2次,早晚餐后20-30分钟左右进行。
2、病情不稳定,血糖控制不理想或有并发症或合并症,不宜采用运动治疗,但可以在室内,庭院等近距离慢步。
6、糖尿病的预防与保健
根据血糖值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可以到正规大医院内分泌科就诊
7、糖尿病人该怎么保健
在平时的饮食里要注意糖百分得射入
一些水果也要适当的控制
比如一个苹果要分几次吃完
注意控制饭量
因为米饭是碳水化度合物
在体内可以转换为糖份
平时还要注意保护皮肤的完整
尽量不要弄破皮肤
老年人的话还要注意脚回的保护
要保持双脚的干净与干燥
不论答冬天夏天都要穿浅色的袜子
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
8、糖尿病的如何保健
指导意见:
糖尿病营养学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抗糖一体化疗法主张在精确的糖尿病检测指导下,采取中医药膳的方法,充分补充糖尿病患者每日所必须的营养,还要照顾到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习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障碍,使糖尿病患者在享受到美味饮食的同时,轻松控制血糖,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合理饮食 少食多餐
9、糖尿病的治疗与保健
糖尿病高血糖的治疗一般包括合理运用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自我监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使糖代谢控制正常或接近正常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HbA1c<7.0%或6.5%;血糖控制较好: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2h血糖8~10mmol/LHbA1c<9.0%;超过上述值为血糖控制差
饮食应注意:
①控制每日摄入总热量,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
②平衡膳食;
③食物选择多样化,谷类是基础;
④限制脂肪摄入量;
⑤适量选择优质蛋白质;
⑥减少或禁忌单糖及双糖食物;
⑦高膳食纤维膳食;
⑧减少食盐摄入;
⑨坚持少量多餐、定时、定量、定餐;
⑩多饮水,限制饮酒。
药物治疗:磺脲类、双胍类、α-葡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胰升糖素抑制剂、糖异生作用抑制剂、
胰岛素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