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消化系统卫生保健知识
1.食物到哪里去了
一、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够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二、教科书分析
本课通过观察、体验等生活经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本课以学生生活中感受吃馒头的实例切入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推理、实验、结论认识身体的消化过程和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活动准备:
教科书提供了一个背景图,展示了各种食物。以文字形式提出了本课探究活动的主题: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吃下的食物都到哪里去了?同时,教科书以文字形式提示了本课探究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碘酒、滴管、试管、淀粉液、馒头等。
课前准备活动要让学生充分搜集有关人体消化系统方面的资料,准备好本课实验工具,如烧杯、温水、温度计、试管、滴管、淀粉糊、碘酒等。同时让学生调查家人的饮食情况和饮食习惯。
教师还要准备好实验材料、食物消化录像资料和有关食物消化卫生保健方面的资料等,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活动做好准备,以便为学生提供各种探究活动的资料和信息。
活动过程:
活动一:描述食物在身体里的运动变化过程。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提供了两个学生吃馒头的情景图。一生正在吃馒头,一生手拿馒头在思考,学生语言“吃下的食物经过了口腔……”、“食物又到了哪里?”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吃馒头的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描述食物进入人体所经过的路径和食物在身体里的运动变化过程。卡通语言“我们来画画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意在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将食物在身体内的运动变化过程描述出来。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让学生展开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是教科书提供了一个人体消化器官结构图,图中标注了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肝、胆、胰等消化器官名称,目的是引导学生规范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教学时可以围绕“我们每天都要吃饭,那吃进的食物都到哪里去了?”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展开“吃馒头,画食物旅行运动路线”的探究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大胆进行假设和猜测,主要是理解和把握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食物在身体里的运动过程,食物通过了哪些人体器官。二是猜想食物在身体里的变化过程,它们最终变成了什么,进而理解消化的意义和消化对人的生命的作用。
本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人体的消化器官图,让学生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照自己的身体指认人体的消化器官:人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肝、胰等。
活动二: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包括四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展示了一幅三个学生交流观点的情景图,卡通语言“食物在胃里……”、“嚼馒头时,感觉有点甜……”意在提示学生及时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生活经验感知口腔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对口腔的消化作用做出合理的猜想。
二是验证性实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唾液的消化作用。教科书展示了“实验提示”、学生实验情景图、资料卡三项材料。“实验提示”提示了学生实验的操作过程: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在其中一个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将两个试管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过一会,分别往两个试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观察现象。学生实验情景图中的卡通语言:“颜色……”指明了学生的观察要点。同时,教科书还用“资料卡”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加了唾液的淀粉液遇碘不变蓝,这说明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已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糖,说明人口腔内唾液具有消化食物的作用。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分析,根据小提示分析出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三是教科书通过漫画的形式规范学生认识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其中包括:牙齿将食物破碎,加进唾液,经舌搅拌,将食物送入食道;食物经过食道到达胃;胃的蠕动及胃液的作用把食物变成食糜,进行初步的消化;食糜到达小肠后,在肠的蠕动及肠液、胆汁的作用下进一步消化,变成能溶解于水的营养物质,被小肠肠毛吸收;大肠继续吸收水分,剩余的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体外。
四是总结消化器官的认识。教科书提供了一个资料卡,主要介绍了食物的消化主要靠两方面的作用:一靠牙齿的咀嚼、胃的蠕动将食物破碎,这是物理性消化;二靠唾液、胃液、肠液、胆汁等消化液,将食物中不溶解于水的营养成分变成溶于水的物质,这是化学性消化。资料卡主要为学生提供人体消化过程和消化的意义的资料。
教学中应围绕“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这一问题,让学生大胆的猜想,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实验材料的提供可以有针对性。教科书只是提供了典型的唾液消化淀粉的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条件,如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如果考虑学生设计实验方面的难度,教师也可以直接先进行“唾液消化淀粉”的验证性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引发下一环节探究活动。
食物在体内是如何被消化的,师生可以围绕“人体消化过程卡通示意图”和“资料卡”以及师生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概括。教学组织活动应着眼于学生个人和小组的独立的探究和整理,但教师应给以必要的讲解,特别是消化液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录像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认识。
自由活动:
教科书提出了一个活动指向:健康的身体离不开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教科书呈现了以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的自由活动,首先设计了一个交流空白框,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饮食,交流保护消化器官的看法。其次,教科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饮食习惯,向学生进行饮食卫生教育,包括:不挑食;吃饭要定时定量;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饭时要洗手;吃饭时不要看书、看电视;饭后不要剧烈运动等,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消化器官的卫生保健。
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人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并展开认真的分析和讨论,然后让他们表述自己的见解或小组的共识。教学时要使学生通过交流,反省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通过相互交流,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保健方法。
拓展活动:
提出了一个拓展活动指向:办一期消化系统卫生保健的手抄报。学生可以根据课堂的探究和交流,进一步搜集有关于人体消化的资料,设计、制作手抄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人体消化的知识,完善认知。
本课的“拓展活动”适合在课下完成,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反馈完成情况,如举行手抄报展评活动,切实使拓展活动落到实处。
活动要点:
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试管两支、烧杯、碘酒、温水、淀粉液。
【实验步骤】
1.分别向两只试管倒入少量稀淀粉液,在其中的一个试管中加入一些唾液摇匀,把两只试管同时放在约40℃中。
2.过一会儿,分别向两只试管滴入2—3滴稀释的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
【实验分析】由于淀粉由于淀粉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液变蓝。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变蓝。
2、消化系统卫生保健手抄报资料
1.食物到哪里去了
一、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够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二、教科书分析
本课通过观察、体验等生活经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本课以学生生活中感受吃馒头的实例切入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推理、实验、结论认识身体的消化过程和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活动准备:
教科书提供了一个背景图,展示了各种食物。以文字形式提出了本课探究活动的主题: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吃下的食物都到哪里去了?同时,教科书以文字形式提示了本课探究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碘酒、滴管、试管、淀粉液、馒头等。
课前准备活动要让学生充分搜集有关人体消化系统方面的资料,准备好本课实验工具,如烧杯、温水、温度计、试管、滴管、淀粉糊、碘酒等。同时让学生调查家人的饮食情况和饮食习惯。
教师还要准备好实验材料、食物消化录像资料和有关食物消化卫生保健方面的资料等,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活动做好准备,以便为学生提供各种探究活动的资料和信息。
活动过程:
活动一:描述食物在身体里的运动变化过程。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提供了两个学生吃馒头的情景图。一生正在吃馒头,一生手拿馒头在思考,学生语言“吃下的食物经过了口腔……”、“食物又到了哪里?”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吃馒头的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描述食物进入人体所经过的路径和食物在身体里的运动变化过程。卡通语言“我们来画画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意在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将食物在身体内的运动变化过程描述出来。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让学生展开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是教科书提供了一个人体消化器官结构图,图中标注了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肝、胆、胰等消化器官名称,目的是引导学生规范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教学时可以围绕“我们每天都要吃饭,那吃进的食物都到哪里去了?”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展开“吃馒头,画食物旅行运动路线”的探究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大胆进行假设和猜测,主要是理解和把握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食物在身体里的运动过程,食物通过了哪些人体器官。二是猜想食物在身体里的变化过程,它们最终变成了什么,进而理解消化的意义和消化对人的生命的作用。
本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人体的消化器官图,让学生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照自己的身体指认人体的消化器官:人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肝、胰等。
活动二: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包括四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展示了一幅三个学生交流观点的情景图,卡通语言“食物在胃里……”、“嚼馒头时,感觉有点甜……”意在提示学生及时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生活经验感知口腔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对口腔的消化作用做出合理的猜想。
二是验证性实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唾液的消化作用。教科书展示了“实验提示”、学生实验情景图、资料卡三项材料。“实验提示”提示了学生实验的操作过程: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在其中一个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将两个试管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过一会,分别往两个试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观察现象。学生实验情景图中的卡通语言:“颜色……”指明了学生的观察要点。同时,教科书还用“资料卡”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加了唾液的淀粉液遇碘不变蓝,这说明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已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糖,说明人口腔内唾液具有消化食物的作用。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分析,根据小提示分析出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三是教科书通过漫画的形式规范学生认识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其中包括:牙齿将食物破碎,加进唾液,经舌搅拌,将食物送入食道;食物经过食道到达胃;胃的蠕动及胃液的作用把食物变成食糜,进行初步的消化;食糜到达小肠后,在肠的蠕动及肠液、胆汁的作用下进一步消化,变成能溶解于水的营养物质,被小肠肠毛吸收;大肠继续吸收水分,剩余的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体外。
四是总结消化器官的认识。教科书提供了一个资料卡,主要介绍了食物的消化主要靠两方面的作用:一靠牙齿的咀嚼、胃的蠕动将食物破碎,这是物理性消化;二靠唾液、胃液、肠液、胆汁等消化液,将食物中不溶解于水的营养成分变成溶于水的物质,这是化学性消化。资料卡主要为学生提供人体消化过程和消化的意义的资料。
教学中应围绕“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这一问题,让学生大胆的猜想,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实验材料的提供可以有针对性。教科书只是提供了典型的唾液消化淀粉的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条件,如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如果考虑学生设计实验方面的难度,教师也可以直接先进行“唾液消化淀粉”的验证性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引发下一环节探究活动。
食物在体内是如何被消化的,师生可以围绕“人体消化过程卡通示意图”和“资料卡”以及师生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概括。教学组织活动应着眼于学生个人和小组的独立的探究和整理,但教师应给以必要的讲解,特别是消化液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录像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认识。
自由活动:
教科书提出了一个活动指向:健康的身体离不开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教科书呈现了以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的自由活动,首先设计了一个交流空白框,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饮食,交流保护消化器官的看法。其次,教科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饮食习惯,向学生进行饮食卫生教育,包括:不挑食;吃饭要定时定量;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饭时要洗手;吃饭时不要看书、看电视;饭后不要剧烈运动等,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消化器官的卫生保健。
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人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并展开认真的分析和讨论,然后让他们表述自己的见解或小组的共识。教学时要使学生通过交流,反省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通过相互交流,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保健方法。
拓展活动:
提出了一个拓展活动指向:办一期消化系统卫生保健的手抄报。学生可以根据课堂的探究和交流,进一步搜集有关于人体消化的资料,设计、制作手抄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人体消化的知识,完善认知。
本课的“拓展活动”适合在课下完成,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反馈完成情况,如举行手抄报展评活动,切实使拓展活动落到实处。
活动要点:
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试管两支、烧杯、碘酒、温水、淀粉液。
【实验步骤】
1.分别向两只试管倒入少量稀淀粉液,在其中的一个试管中加入一些唾液摇匀,把两只试管同时放在约40℃中。
2.过一会儿,分别向两只试管滴入2—3滴稀释的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
【实验分析】由于淀粉由于淀粉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液变蓝。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变蓝。
3、消化系统卫生保健的小报内容 悬赏
消化系统由消copy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1.消化管
由口腔至肛门,为粗细不等的弯曲管道,长约9m,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和大肠等部分。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称为上消化道;空肠到肛门的一段,称为下消化道。
2.消化腺
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大、小两种。大消化腺有大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则位于消化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
4、消化系统的保健
关于口腔:饭后十分钟刷牙是最佳时间。
关于食管:不要吃过热过冷过硬的东西
关于胃的:吃饭要细嚼慢咽,别吃过冷过硬的食物,吃东西也别太快;睡觉时别让腹部受冷
关于小肠、大肠:别让他们冷着就可以了
关于肛门:要注意肛门周围的卫生,保持清洁
每天食入适量的水果,适量的水分,那么尿液及粪便也会正常,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就会健康
5、如何对学前儿童消化系统试试卫生保健?
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特点 : 1、吸收能力较强; 2、消化能力较差; 3、肠的位置固定较差。 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保育要点: 1、注意口腔卫生;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3、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4、保持愉快情绪并安静进餐; 5、饭前后不。
6、关于消化系统卫生保健的手抄报
1.食物到哪里去了
一、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够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二、教科书分析
本课通过观察、体验等生活经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本课以学生生活中感受吃馒头的实例切入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推理、实验、结论认识身体的消化过程和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活动准备:
教科书提供了一个背景图,展示了各种食物。以文字形式提出了本课探究活动的主题: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吃下的食物都到哪里去了?同时,教科书以文字形式提示了本课探究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碘酒、滴管、试管、淀粉液、馒头等。
课前准备活动要让学生充分搜集有关人体消化系统方面的资料,准备好本课实验工具,如烧杯、温水、温度计、试管、滴管、淀粉糊、碘酒等。同时让学生调查家人的饮食情况和饮食习惯。
教师还要准备好实验材料、食物消化录像资料和有关食物消化卫生保健方面的资料等,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活动做好准备,以便为学生提供各种探究活动的资料和信息。
活动过程:
活动一:描述食物在身体里的运动变化过程。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提供了两个学生吃馒头的情景图。一生正在吃馒头,一生手拿馒头在思考,学生语言“吃下的食物经过了口腔……”、“食物又到了哪里?”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吃馒头的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描述食物进入人体所经过的路径和食物在身体里的运动变化过程。卡通语言“我们来画画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意在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将食物在身体内的运动变化过程描述出来。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让学生展开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是教科书提供了一个人体消化器官结构图,图中标注了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肝、胆、胰等消化器官名称,目的是引导学生规范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教学时可以围绕“我们每天都要吃饭,那吃进的食物都到哪里去了?”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展开“吃馒头,画食物旅行运动路线”的探究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大胆进行假设和猜测,主要是理解和把握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食物在身体里的运动过程,食物通过了哪些人体器官。二是猜想食物在身体里的变化过程,它们最终变成了什么,进而理解消化的意义和消化对人的生命的作用。
本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人体的消化器官图,让学生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照自己的身体指认人体的消化器官:人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肝、胰等。
活动二: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包括四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展示了一幅三个学生交流观点的情景图,卡通语言“食物在胃里……”、“嚼馒头时,感觉有点甜……”意在提示学生及时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生活经验感知口腔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对口腔的消化作用做出合理的猜想。
二是验证性实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唾液的消化作用。教科书展示了“实验提示”、学生实验情景图、资料卡三项材料。“实验提示”提示了学生实验的操作过程: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在其中一个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将两个试管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过一会,分别往两个试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观察现象。学生实验情景图中的卡通语言:“颜色……”指明了学生的观察要点。同时,教科书还用“资料卡”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加了唾液的淀粉液遇碘不变蓝,这说明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已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糖,说明人口腔内唾液具有消化食物的作用。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分析,根据小提示分析出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三是教科书通过漫画的形式规范学生认识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其中包括:牙齿将食物破碎,加进唾液,经舌搅拌,将食物送入食道;食物经过食道到达胃;胃的蠕动及胃液的作用把食物变成食糜,进行初步的消化;食糜到达小肠后,在肠的蠕动及肠液、胆汁的作用下进一步消化,变成能溶解于水的营养物质,被小肠肠毛吸收;大肠继续吸收水分,剩余的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体外。
四是总结消化器官的认识。教科书提供了一个资料卡,主要介绍了食物的消化主要靠两方面的作用:一靠牙齿的咀嚼、胃的蠕动将食物破碎,这是物理性消化;二靠唾液、胃液、肠液、胆汁等消化液,将食物中不溶解于水的营养成分变成溶于水的物质,这是化学性消化。资料卡主要为学生提供人体消化过程和消化的意义的资料。
教学中应围绕“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这一问题,让学生大胆的猜想,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实验材料的提供可以有针对性。教科书只是提供了典型的唾液消化淀粉的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条件,如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如果考虑学生设计实验方面的难度,教师也可以直接先进行“唾液消化淀粉”的验证性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引发下一环节探究活动。
食物在体内是如何被消化的,师生可以围绕“人体消化过程卡通示意图”和“资料卡”以及师生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概括。教学组织活动应着眼于学生个人和小组的独立的探究和整理,但教师应给以必要的讲解,特别是消化液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录像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认识。
自由活动:
教科书提出了一个活动指向:健康的身体离不开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教科书呈现了以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的自由活动,首先设计了一个交流空白框,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饮食,交流保护消化器官的看法。其次,教科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饮食习惯,向学生进行饮食卫生教育,包括:不挑食;吃饭要定时定量;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饭时要洗手;吃饭时不要看书、看电视;饭后不要剧烈运动等,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消化器官的卫生保健。
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人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并展开认真的分析和讨论,然后让他们表述自己的见解或小组的共识。教学时要使学生通过交流,反省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通过相互交流,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保健方法。
拓展活动:
提出了一个拓展活动指向:办一期消化系统卫生保健的手抄报。学生可以根据课堂的探究和交流,进一步搜集有关于人体消化的资料,设计、制作手抄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人体消化的知识,完善认知。
本课的“拓展活动”适合在课下完成,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反馈完成情况,如举行手抄报展评活动,切实使拓展活动落到实处。
活动要点:
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试管两支、烧杯、碘酒、温水、淀粉液。
【实验步骤】
1.分别向两只试管倒入少量稀淀粉液,在其中的一个试管中加入一些唾液摇匀,把两只试管同时放在约40℃中。
2.过一会儿,分别向两只试管滴入2—3滴稀释的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
【实验分析】由于淀粉由于淀粉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液变蓝。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