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发布时间:2020-07-23 18:24:45

1、如何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制度上保障人民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形成了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近年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全民健康,加大卫生事业投入,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进展良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推行,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重大疾病防治进展顺利,妇幼卫生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得到加强。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接近73岁,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水平。但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很不适应。因此,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尽快缓解和克服上述矛盾,是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环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目标是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这一目标的总体要求,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从基础性框架起步,朝着更加全面的水平发展,从覆盖面不够大,朝着逐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发展。为了建立这一制度,我们必须把握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遵循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责任,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加大政府的卫生投入,从有利于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出发,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在政府的主导下,提供全面的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重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和队伍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农村缺医少药问题;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促进中西医、中西药相协调,努力缩小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

第三,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关键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形成比较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框架,由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组成,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其中,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点是健全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计划免疫、计划生育技术等服务网络,特别是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医疗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参与、兴办医疗机构;建设医疗保障体系,重点是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相互衔接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以慈善事业为补充,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引导群众合理就医;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重点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国家基本药物实行招标定点生产、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大幅度减轻群众药物费用负担。为了保障四大体系有效规范运转,还要深化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医疗服务与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等改革,健全人才队伍、信息系统和法律制度等条件,通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化,逐步实现其均等化,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把全民健康不断提升到更高水平。

2、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卫生体系六大基石是什么

国民健康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民族兴旺的重要保障,中国《宪法》明文规定: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一、健康的必要条件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对“健康”的概念,在其组织法中指出,“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体弱”,“政府对人民健康负责任,只有通过适当的卫生保健和社会措施才能履行其责任。”这些在1948年听起来似乎是空想,然而当我们将迈向二十一世纪之际,我们觉得它更具有针对性。健康的先决条件是和平、住房、教育、社会安全、社会关系、实物、收入、妇女的权利、稳定生态体系、持续的资源利用、社会公正、尊重人权和平等,上述所有方面,都构成对健康的最大威胁。 人类在复杂的环境下生活,环境对人类健康具有长期的和潜在影响力。个人、家庭、社区和民族的参与对健康的决定作用日益增强,这是社会的发展结果,健康的决定因素在本世纪成为我们面临的新挑战。现代化建设提高了生产和生活的自动化水平,增强了普遍的营养水平,但同时,社会竞争的压力加大,心理负担增加,体力支出下降,营养过剩等健康的负效应问题开始表现出来。 传统的旧传染病如结核病等;被新的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取代,如艾滋病或高血压、恶性肿瘤等。面对新型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医生们发现,用生物医学模式已经无法对其发病机理和防治方式进行解释;因为单靠药物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无明显作用。由此发起了第二次卫生革命。二、三次卫生革命的形式与内容 历史上第一次卫生革命是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社会卫生策略主要是通过制定国家卫生措施和环境卫生工程措施,研究有效疫苗和生物制品制备,推行广泛的免疫接种计划,推行消毒、杀虫及灭鼠计划,通过综合性的卫生措施使得急、慢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平均期望寿命显著提高。 第二次卫生革命是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糖尿病和精神病等。通过综合卫生措施,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加强疾病监测特别是控制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改善生态和生活环境,提倡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控制吸烟、酗酒、吸毒,提倡合理营养和体育锻炼,通过各种健康促进及健康教育措施,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总结第一、二次卫生革命的经验与教训,发展社会医学,使卫生事业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必须转变健康旧观念,树立健康新观念,树立大卫生观,加强社会卫生措施,大力防治“文明病”、“社会病”,推行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才有可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最初是一个数理逻辑概念,以后成为总结各种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在医学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无数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的总体认识,是指导医学实践的基本观点。 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我们用它来指导我们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结构和发展规律。1973年,美国的Lafrsmboise的健康层次理论(Health Field Concept)应运而生。他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环境、生活方式及卫生服务系统。贯彻预防工作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同时,也对健康概念的内涵作了全新的诠释,成为指导现代医学实践的理论基础。 (1)生物因素:影响个体健康的生物因素包括自然成熟和老化、遗传因素,及身体器官内部复杂的运动结果,站在预防医学的立场来看,生物因素是最难以人为的方式加以控制或改变的部分,这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体质。人们可以作的只能是加强身体锻炼,注意身体状况的变化,接受周期性的健康检查,以及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 (2)环境因素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A.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污染必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危害的机制比较复杂,一般具有浓度低、效应慢、周期长、范围大、后果严重,恢复困难的特点。如与家庭和工作场所的卫生情况相关的设施,各种各样的污染、噪音与安全等。这些环境因素对健康都有不同层次的影响。目前最受重视的是工业污染、食品安全,儿童安全和劳动卫生等。 B.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到家庭的功能、人际关系、工作的压力、社交的情况等。疾病的发生和转归直接或间接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C.心理环境:是指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每天面临着不同的情景对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人格气质的考验;心理是否健全,能否承受压力,有无心理疾患等。事实上,大家熟悉的身心疾病(Psychoso matic disorder)就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健康障碍,这类疾病在当代人中间有显著的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的抑郁症患病率为3%~5%。约13%~20%的人一生中有过抑郁体验。其中2/3的人正处于工作年龄,会因此影响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抑郁是可危及生命的疾病,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中15%的人用自杀结束生命。 (3)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称为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s)是指由于人们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它对人的机体具有广泛影响性、累计性和恒常性,对健康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如不合理饮食、吸烟、酗酒、久坐而不锻炼、性乱、吸毒等。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统计,发现改变这些有害健康的偏离行为,就可有效地减少罹患疾病的机会,从而大大延长预期寿命。美国经过30年努力,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50%,其中2/3是通过改善行为和生活方式而取得的。1992年国际心脏保健会议提出的维多利亚保健宣言指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全部是针对行为和生活方式需要自我保健的建议。 (4)卫生服务系统: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个系统,卫生服务的功能和布局对地区居民的健康构成直接影响,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也对居民的健康构成影响。通常经济发达的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较完善,而欠发达地区三级医疗保健网功能不全,居民的健康水平和期望寿命也较低。 这四类十二项因素模式,是当今社会医学较为推崇的健康模式,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制定的健康观作了正确的理论注释,它启示社会和医务界要特别关注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重要影响,成为世界范围内进行第二次卫生革命的有利武器。1991年(WHO)全球1岁以上人口主要死因归类调查主要归因 归因比例(%) 生物因素 15 环境因素 17 卫生服务因素 8 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60 合计 100 四、健康观和疾病观 健康观和疾病观是建立在一定医学模式基础上,随着医学模式的更新而改变的,研究健康与疾病的联系,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性认识。 过去人们患了传染病,便失去了健康,而当传染病治愈,人们又重新获得了健康。这种以传染病的发生、变化和转归为依据的疾病观是单因单果的表现形式。“没有病就是健康”被称为消极的健康观,即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以及某些退行性疾病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往往这些疾病形式被称作多因单果或多因多果。要减少这类疾病,获得健康不能单纯依赖治疗,而要更多地依靠社会预防,降低和排除健康危险因素,以达到个体的身心平衡,并与环境协调一致,才能获得健康。所以,健康只能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体弱”。 健康与疾病相对的概念:所有生物体都会有病,都要经历生长、老化、死亡的过程。因此,可以把健康与疾病看做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的分度尺。良好的健康在一端,死亡在另一端,每个人都在疾病-健康连续统一体的两端之间的某一地方占有一个位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变化着。不同地区的调查均反映,在人群中自己认为健康的人不超过人口的19%。而大多数人却是在亚健康或亚临床状态内生活。他们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对象,也是健康教育和临床预防工作的重点人群。 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亚临床疾病:又称“无症状疾病”。认为疾病是改变了条件的生命现象过程。疾病过程中不仅有机体受损害,发生紊乱的病理表现,而且还有防御、适应、代偿生理性反应,这类病理性反应和生理性反应在疾病过程中是不可避免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难人为进行分割的进程和结局。 对于“疾病”恩格尔医生认为:“疾病可看做是整个生物体或其他系统在生长、发育、功能及调整中的失败或失调。”而医学是科学,必须承认许多疾病还处于研究过程中,存在不治之症;同时承认医学不能超越肉体,而只能是尽可能地帮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过健康的生活。1999年11月在美国亚特兰大第72届美国心脏学会年会强调:病人得病后再找医生,医生能给病人的帮助已经很有限了。即使病治好了,病人也不能恢复到和病前一样了。因此,好的医生是让人不得病的医生。提出了“超越二级预防”的概念,不是坐等病人发病后进行治疗和二级预防,而是主动找出具有危险因素的高危病人,进行认真的一级预防,比如及早筛查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预防心脑肾并发症或更早的预防上述危险因素,使预防的观念更积极、更有力,成为真正的“上医治末病”,造福人类。

3、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简单的说有以下九项:一是国家免疫规划项目,二是传染病报告与处理项目,三是3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四是孕产妇保健项目,五是全民健康教育,六是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版立,七是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 ,八是慢性重度精神病,九是老年人健康管理。权

4、医疗卫生保健

如果没有外伤的情况,已过半个月,是可以用热水洗澡烫手脖子,有助于血液循环、瘀血吸收,加速断骨愈合,总之是有好处的。但有外伤为防感染就另当别论了。

5、卫生保健体系指什么及其意义

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医疗保健诊所的职责,工作制度医务室,医务室药品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医务室,诊所门诊体系和服务体系。

6、关于医疗健康卫生保健

俗话说伤筋断骨一百天 这个不能太过于死规矩 关键是骨头恢复好了 听大夫的 挂的太久累了就松松 至于手什么位置放着 主要看你恢复的咋样 照相看没多大问题随便放 如果还没恢复好只能是听医嘱

7、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第一节 我国医疗卫生体系
一、医院的基本性质与任务
医院是社会系统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发 展。医院的任务是提供医疗服务,承担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职责。

8、对比美国和中国的医疗保健体系,弄清楚两种体系的优缺点是什么?

你是扬大的吧

9、全科医疗在卫生保健系统中的定位是什么?

目前我国定位在初中级水平,一般基层的医院医生都普及再教育,全科医生最高只能到中级职称(主治医师),尚未到高级职称(主任医师)。

10、医疗保健体系三为主三结合内容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农村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关系到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各乡(镇、街道)和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农村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农村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附后),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切实加强工作领导和指导,县级成立专项工作组,定期研究卫生计生改革发展的情况,总结成绩、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推动工作开展。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在卫生计生改革推进工作中的政策落实、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出台具体措施。
二是明确部门职责。卫生计生部门负责具体牵头组织实施卫生计生整合(县级卫生计生整合前由计生部门牵头),加快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发展,按照“四位一体”工作模式切实开展公共卫生、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卫生防疫、医疗技术服务和中医养生保健治疗工作。人事和编制管理部门负责落实卫生计生机构组建的更名、人员划转分流和调配工作。财政部门负责机构整合中资产评估、财务管理等工作,落实卫生计生改革所需经费。审计部门负责对卫生计生机构财务进行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乡(镇、街道)负责业务用房的调整和卫生计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提名。纪检监察部门负责监督和查处卫生计生改革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加大对我县农村卫生事业的资金支持、设备投入和人员培训力度。县财政对每个试点乡(镇、街道)投入20万元,并逐年增加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加的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增加部分主要用于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重大疾病防治、妇女儿童等弱势人群的健康保护、农村卫生执法等,要确保农村公共卫生经费和医疗服务经费的投入。
四是广泛宣传发动。要通过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发动乡(镇、街道)卫生、计生部门及干部职工以大局为重,全力支持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召开群众会议等方式,多渠道向群众宣传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加强农村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要及时总结宣传工作推进过程中好的做法和经验,指导面上工作的开展。
五是加强督导评估。建立项目化管理制度,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明确工作目标、工作进度和责任主体。建立督查考核制度,实行财政补助与评估结果相挂钩办法,定期组织阶段性评诂。建立改革工作进度情况月报制度,由县督办督查局负责汇总,定期通报。建立工作经验交流制度,及时总结创新经验,以点带面,深入推进我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

与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