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老年人心理保健

老年人心理保健

发布时间:2020-07-23 06:39:47

1、什么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你好这位朋友; 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有以下几点; 1 老年人必须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是在“精神”上有寄托。因为人老了以后,身体状态下降,主要依靠“精神”了。精神好,别的就好。 具体做法;让老年人发挥余热,比如;请老年人讲课,给老年人课时费。请老年人讲过去的故事。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等等。 2 老年人要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老年人一定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人虽然老了,但是,医学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思维、理解能力、智慧、经验等比年轻人还要好。所以,想办法把老年人的这些优点发挥出来,老年人的心理必然健康。 3 老年人要有老伴、有老朋友、有孝顺的子女、这些也是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的因素。

2、如何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退休人口的数量增加,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大。据调查,北京市2010年6000件民事纠纷中涉及老年人生活的占600件,其中,最多的是“精神赡养”纠纷。上海市子女与老人不交谈的占23%,较少交谈的占41%,而经常交谈的仅占36%。在此环境之下,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关爱老人心理健康的社会呼求由此产生。良好的心态有益于健康,而不良心理则可导致心理精神障碍,进一步影响到躯体而有害于健康。作为敬老志愿者组织究竟应该如何去关爱老人?如何从关注老人的温饱、日常照料护理到精神慰藉和心理关爱? 一、要具备老年心理的专业知识 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上、情绪上、生活习惯上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迅速适应,而程度不同地产生种种心理变化。其表现为: 1. 失落感 许多因素会使老人产生失落感,如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改变,经济收入的降低,多病、丧偶等等。这时往往出现两种情绪:①沉默寡言、忧愁思虑、闷闷不乐;②急躁易怒。性格开朗和兴趣广泛的老人,较容易通过心理调整而重新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重新发现自我,因而能克服失落感;性格内向孤僻,兴趣狭窄、不善交往的老人则较难克服失落感。老年人的心理习惯之一是喜爱回忆往事,过去生活比较幸福、事业有成而对社会贡献较多的老人,常常能从回忆往事中得到满足和自尊,因而减轻失落感,而生活坎坷、事业无成的老人,则难以从回忆中得到满足。社区、家庭、亲友若能体察老人心理的影响因素,有的放矢地帮助老人调整心理状态,往往能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失落感,使老人尽快适应赋闲后的生活。 2.孤独感 家庭的小型化、子女与老人的分居、有的老人因体质不佳或性格内向而不爱与人交往,因而产生孤独感。子女在身边,若不能体贴老人,甚至关系不佳,不仅不能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反而会使之加重。丧偶老人的孤独感更为突出,体能衰退和生病也会加重老人孤独无助的感受。因此,与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经常看望、问候老人,与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细地体贴老人。让年幼的孙辈与老人共处和接近,常能给老人带来较大的生活乐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3.隔绝感 赋闲老人与社会和工作单位联系减少,社会交往与信息减少,更由于视力、听力下降而影响感知能力,常会使老人产生隔绝感。往往表现为对外界变化漠不关心,对人冷漠等等。老人的经历与年轻一代有很大不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往往与年轻一代有差距。而老人又常因坚信自己的经验而固执己见,因此而造成“代沟”,更加重老人的隔绝感。子女和年轻人应多与老人交流和沟通,在倾听老人讲话时要特别耐心。这不仅使老人感受到尊重、有利于消除隔绝感,而且老人的经验也并非绝对过时无用,耐心倾听,往往也能使年轻一代得到教益与启迪。另外,为老人提供读报阅览、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便利条件也十分必要,这能有效地减轻老人的隔绝感。 4.对衰老和疾病的忧虑和恐惧感 老人因体能衰退而表现出对健康的自信心下降。一旦身体不适或罹患疾病便会惴惴不安,加上行动不便、就医困难,更会加重忧虑,担心病情发展,甚至不治。重病卧床或住院的老人往往还会产生濒死的恐惧感。有的老年病人担心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寡言少语、忧虑。因此,对于患病老人除了关爱体贴之外,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对康复十分有利。 二、在社区深入开展心理辅导 志愿者组织应组织志愿者为精神寂寞、特别是有心理疾患的老人提供心理关怀志愿服务。与街道、居委会共同建立专业的心理疏导机构,让具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的社工,志愿者为社区的老年人做专业的心理疏导。在社区为老人构建“心理教育辅导平台”,“心理诉求减压平台”等一系列心理教育、心理危机救助体系。通过电话问候,上门慰问,网上聊天等形式,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缓解老年人的心理“空巢”。帮助老人解开心结、快乐生活。同时,要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摆脱孤独寂寞,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状态。社区志愿者要不定期的为精神寂寞和有心理疾患的老人开展精神关爱服务,经常陪老人聊天交流,给老人读书、读报,使他们“巢空心不空”。 三、在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健身活动 依托社区老年人活动室、老年健身活动设施,组织老人开展体育、文化娱乐等群体活动。使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同时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适当的娱乐活动,组织、培养老人的兴趣和爱好。如唱歌、跳舞,棋类,桥牌,听音乐,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爱好。打太极拳、练气功,门球比赛,健身活动,联欢会,旅游观光,种花,钓鱼,编织等等。鼓励老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余热。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 四、掌握与老人沟通的技巧方法 谈话作为与老人沟通的主要方法与一般交谈有很大不同。对于老年人在沟通时除了一般的要求和技巧外,需要对老人的社会、家庭、个人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解。与老人直接沟通是获得有价值信息的主要途径,交谈是沟通的主要手段。好的交谈效果取决于双方能否建立可以信赖的相互关系。老人不可能在对方轻视和嘲笑的态度下如实反映个人的情况,特别是老人们都曾经有过美好的引以为荣的过去,仍希望受到尊重和承认。因此,与老人进行沟通的首要条件就是尊敬。不论老人目前社会、经济、家庭地位和状况如何,都应从人道主义和平等的立场,像对待自己家中的老人那样,表现出足够的尊敬和耐心,诚恳地听老人诉说,老人产生信赖才能如实反映个人情况,才可能获取对老人护理有价值的资料。 五、普及老年健康教育 老年期是意外挫折和疾病的高发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需要老人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态,才能承受意外事件的打击,提高生存能力。对老年人进行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是解决老年人精神卫生问题的有效手段,让他们懂得一些维护身心健康的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主动解除心理压力,转变不良情绪,就能预防和减少老年性身心疾病的发生。 健康心理是指人具有正常、完美的精神状态,如对周围环境和客观事物抱有积极的态度,能够正确分析和顺应事物和环境的变化,保持愉快的情绪。只有保持健康心理,才能充分发挥和调整机体各器官正常生理功能,提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能力和效率,使整个机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一样:“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美无缺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这个定义对于老人同样适用,人们只有保持躯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正常状态和良好平衡,才算是完全的健康。 六、社会关怀 老年人是一个衰弱的社会群体,全社会有责任加以保护。政府及社会团体应建立一些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和各种福利设施,如老年精神卫生中心,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大学等,解决老人的生活困难,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们享受集体生活的欢乐,驱除老年的孤寂。对丧偶的老人,子女要理解并支持他们正当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再婚。这是补偿丧偶后的孤独、失落感的重要途径。 衰老虽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人类可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延缓衰老。世界卫生组织经充分研究后指出:人的健康长寿60%取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古往今来,国内国外,长寿老人很多。著名画家毕家索活到86岁;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活到93岁;首先提出油脂烷化理论的德国科学家柴费洛尔活到103岁;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一生多经磨难,但老人活到101岁。尽管寿星们的生活年代、生活方式和条件不同,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如心理稳定、通达顺变、乐观、心胸坦荡、善于适应环境和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见,长寿与健康心理是密不可分的。 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是我们志愿者组织每一名志愿者不懈的追求,这个工作目标对于确保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者:陈萍、王燕

3、老年人自我保健的意义?简答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心理保健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已成为我们老年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探讨老年心理保健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是关于老年心理保健的意义,二是关于老年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界定,三是如何认识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几个重要因素,四是关于做好当代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几点建议。下面笔者从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恳请各位专家同仁给予批评指导。
一、关于老年心理保健的意义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卫生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健康观认为,身体无病就是健康,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健康观念是身心与环境处于安宁和谐的状态,是体格与心态的协调发展,即不仅要有好的躯体,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状态。现代医学科学证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若心理不健康,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终必然影响甚至损害躯体健康。所以要把学习心理保健知识、掌握心理保健手段、学会身心愉快地生活、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观念,作为每个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我国魏晋时代著名养生学家嵇康在《答向子期难养生论》中指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全三国文》卷四八)这里提到的五难,有四难是属于心理方面的,就是说几乎全部与心理有关。可见,古代养生学家谈保健养生就是以心理保健为主。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价和健康测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1. 老年心理保健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研究与生活实践表明,积极的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则对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这是因为情绪有它的生理机制。当人处在情绪状态时,会引起身体的外部和内部的一系列的生理反应。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发怒时,心跳加快,常达80-200次/分;血压上升,收缩压从正常的130毫米汞柱到230 毫米汞柱以上;呼吸每分钟可达40-50次。人在恐惧时或突然震惊时,呼吸加强而短促,甚至会出现中断;心跳加速,每分钟增加20次;血压也会随之增加。人在焦虑、忧郁时,会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对老年人来说,抑郁、烦恼、发怒等消极情绪往往是引起或激发某些疾病的心理因素。例如,由于过分抑郁或恐惧,会导致心肌梗塞、脑溢血等疾病。临床实践证明,许多癌症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曾有过持续的消极情绪,或遭受过重大的情绪挫折。生物学实验表明,消极情绪因素可以使人的大脑活动功能降低,引起免疫力的降低,使有机体抗癌力量下降。在具备其他内因与外因时,使癌症得以形成。而相反,积极的情绪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据研究,笑可以促进身体内部的激活水平。大笑一次,身体内横膜大约可以蠕动18次,而小笑的蠕动程度略小些,笑可以促使肌肉放松。临床观察发现,很多疼痛是由于肌肉紧张所造成的,大笑可以降低或缓和肌肉的紧张程度,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这些主要是阐述心理保健对老年个体健康上的直接影响和意义。
2. 老年心理保健的社会基础
进入老年,退出家庭的主角地位,退出社会的工作岗位,这是社会为老年人创造的安享晚年的大好机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离退休前后往往在一些老同志中引起一些心理变化。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难于适应,心理上还出现一些毛病,如空虚、寂寞、焦虑、忧伤、抑郁等,人称为退休综合症。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争强好胜的人,事业心强的人,工作严谨的人,性格固执的人,好争好斗的人,缺乏离退休心理准备而突然退下来的人发病率高。老年社会学研究表明,退休综合症主要是由于产生的失落感、空虚感、怀旧感造成的。失落感会使人感到老年期真正是人生的丧失时期,工作丧失了,规律丧失了,地位丧失了,优势丧失了,人际关系丧失了,进而认为人到老年乃是人生的尽头;空虚感会使人感到无所事事,生活无聊,人生乏味,一切都是虚无的;怀旧则容易使人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尤其是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转念一思早成过去,而眼下一片冷冷清清,令人惨然。在怀念过去的同事和朋友时,发现有的作古,有的丧偶,有的长病卧床,有的远隔千里无缘相见,难免无限凄凉。有调查统计表明,退休综合症一般经过半年到一年时间的反应,个别人需要稍长的时间。这种现象对绝大多数刚退休的老同志是一大困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尤其是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老年群体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就是说,探讨和解决好这一问题,将对广大离退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关于老年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界定
我国著名的老年心理学专家许淑莲教授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五条:①热爱生活和工作;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③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④性格开朗,通情达理;⑤人际关系适应强。
国外专家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方面研究得比较具体,他们订出了10条参考标准: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③有切合实际的目标和理想;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和控制;⑨在不违背集体意识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基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界定。
1. 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有正常的思维,有良好的记忆。就是说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
2. 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意志力表现的非常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3.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对别人不是敌视态度,而从来都是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出现。无论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4. 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相一致。如对社会的看法,对改革的态度,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等等,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不接纳社会,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 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以上这五个方面只是界定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因为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具体标准。但无论多少标准,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基本正常”,即说话办事、认识问题、逻辑思维、人际交往等都在正常状态之中。只要不偏离“正常”的轨道,那么其心理健康就是达标的。
三、如何认识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几个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脑和其它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如果此时能有效延缓大脑衰老,这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有可能导致心理上失常。二是环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良好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三是生活因素。有意义的活动,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酗酒等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四是文化因素。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
那么,老年人如何做到年高而不老、寿高而不衰,把高质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笔者根据我国古今养生保健的理论和实践,概括为四个字,即“动”、“仁”、“智”、“乐”,现概述于后,供广大老年朋友参考。
1. “动”,就是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运动不仅延缓衰老,生物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肌体“用进废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动则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问题的专家指出“君欲延年寿,动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适度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这个道理。
2. “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长寿老人几乎个个慈祥善良。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同情与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哈佛大学心理系曾作过一个实验,让学生看一部妇女在印度帮助病人与贫苦人的影片,看完电影就对学生的唾液进行化验分析,发现学生机体的A种免疫球蛋白显著增加。专家们为此得出结论,对他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与援助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机制。人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对人宽厚、帮助别人,不仅有益于别人,也有利于自身。有位年逾九旬但身体颇健的老医生说:“我不可能无私、但以‘少私’两字为座右铭,‘少私’好处很多,可以开心,可以宽旷。名利淡泊了,与人少争了,就能心平气和、身心健康。我有今日之健,也许是对人宽厚,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专心工作的缘故。”
3. “智”,就是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尤其要善于用科学的知识指导养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树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学到老”。进入老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另外,还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打电脑、上网等。 “网上的世界真精彩”,英特网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惊喜的东西。
4.“乐”,就是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好奇心,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前几年我在《关于现代家庭对老年人身心健康负面影响及调适对策》一文中曾总结了三句话,即“正视现实,接受挑战;乐观豁达,安享晚年;适应今天,迎接明天”。这就是说,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与时俱进,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决生理的疲惫和痛苦。”快乐与豁达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不仅要会享用,更要善于发掘。清代著名画家高相轩曾总结有“十乐养生延寿法”:①耕耘之乐。②把扫之乐。③教子之乐。④知足之乐。⑤安居之乐。⑥畅谈之乐。⑦漫步之乐。⑧沐浴之乐。⑨高卧之乐。⑩曝背之乐。可谓“乐者寿”之集大成者,当代老年朋友应当效法学习。
以上关于老年心理保健的四个字,也可以归纳为“动者寿,仁者寿,智者寿,乐者寿”。这十二个字的内涵非常宽泛丰富,因为篇幅所限,不再展开论述。另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同时又是相得益彰的。
四、关于做好当代老年人心理保健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科学的推测,人类自然寿命应比现在实际的寿命更长。但由于疾病、创伤或心理、社会等不良影响,使人们未能达到预期寿命而过早死亡。危害老年人常见的病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而这些疾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均属“心身疾病”,其中50%以上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包括不良情绪、吸烟、酗酒、饮食过度、睡眠和休息不足等)引起的。可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此类疾病即可大大减少。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及时给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保健,以达到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群体水平。下面结合我国老年心理保健现状谈几点思考性的建议,以期引起大家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要把老年心理保健工作提到老年社会保障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高度来认识。就是说,老年心理保健不仅仅是医疗就医机构、离退休管理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全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关心有关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都要采取积极措施支持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以期不断提高全社会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意识。
2.要大力宣扬老年心理保健成功的典型,广泛进行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宣传教育。据我们了解,我国在进行老年心理保健教育方面的普及水平还很低,城里老人、文化老人还稍懂一些,而在乡下,文盲老人的绝大部分对老年心理保健还属于一无所知。应该说,我们这方面的工作任务还很大,还必须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老年人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树立健康的老年心理保健的新理念。
3.要经常组织开展一些老年心理保健研讨活动,及时总结推广科学的老年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要利用新闻媒体等现代手段,组织一些通俗易懂的老年心理保健的专题讲座,介绍一些科学健康的心理保健方法。要充分利用乡镇、社区、离退休工作部门等有关组织,在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老年心理保健的咨询服务活动。
4.要大力营造老年心理保健的无障碍环境,及早在全社会构建并启动老年心理无障碍工程。所谓“老年心理无障碍工程”,就是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爱和尊敬老年人,处处都有敬老助老的良好设施,确实使老年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社区,无论走到何处何地,都能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独立,都能无忧无虑,心情舒畅地安享晚年。应该说,这一提法在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现代化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似乎还有点超前。但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我国老年心理保健的社会现状来看,做为一种老龄工作的远景规划目标这个提法还必须尽早地提出来,以期及早地做一些有关的思想舆论的准备。其实,这一提法已完全可以在我国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或地区先行开展试验。一旦取得进展或成功,将会在全国引起积极的示范性效应。

4、老年心理卫生的保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心理保健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已成为我们老年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探讨老年心理保健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是关于老年心理保健的意义,二是关于老年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界定,三是如何认识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几个重要因素,四是关于做好当代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几点建议。下面笔者从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恳请各位专家同仁给予批评指导。
一、关于老年心理保健的意义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卫生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健康观认为,身体无病就是健康,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健康观念是身心与环境处于安宁和谐的状态,是体格与心态的协调发展,即不仅要有好的躯体,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状态。现代医学科学证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若心理不健康,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终必然影响甚至损害躯体健康。所以要把学习心理保健知识、掌握心理保健手段、学会身心愉快地生活、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观念,作为每个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我国魏晋时代著名养生学家嵇康在《答向子期难养生论》中指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全三国文》卷四八)这里提到的五难,有四难是属于心理方面的,就是说几乎全部与心理有关。可见,古代养生学家谈保健养生就是以心理保健为主。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价和健康测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1. 老年心理保健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研究与生活实践表明,积极的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则对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这是因为情绪有它的生理机制。当人处在情绪状态时,会引起身体的外部和内部的一系列的生理反应。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发怒时,心跳加快,常达80-200次/分;血压上升,收缩压从正常的130毫米汞柱到230 毫米汞柱以上;呼吸每分钟可达40-50次。人在恐惧时或突然震惊时,呼吸加强而短促,甚至会出现中断;心跳加速,每分钟增加20次;血压也会随之增加。人在焦虑、忧郁时,会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对老年人来说,抑郁、烦恼、发怒等消极情绪往往是引起或激发某些疾病的心理因素。例如,由于过分抑郁或恐惧,会导致心肌梗塞、脑溢血等疾病。临床实践证明,许多癌症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曾有过持续的消极情绪,或遭受过重大的情绪挫折。生物学实验表明,消极情绪因素可以使人的大脑活动功能降低,引起免疫力的降低,使有机体抗癌力量下降。在具备其他内因与外因时,使癌症得以形成。而相反,积极的情绪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据研究,笑可以促进身体内部的激活水平。大笑一次,身体内横膜大约可以蠕动18次,而小笑的蠕动程度略小些,笑可以促使肌肉放松。临床观察发现,很多疼痛是由于肌肉紧张所造成的,大笑可以降低或缓和肌肉的紧张程度,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这些主要是阐述心理保健对老年个体健康上的直接影响和意义。
2. 老年心理保健的社会基础
进入老年,退出家庭的主角地位,退出社会的工作岗位,这是社会为老年人创造的安享晚年的大好机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离退休前后往往在一些老同志中引起一些心理变化。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难于适应,心理上还出现一些毛病,如空虚、寂寞、焦虑、忧伤、抑郁等,人称为退休综合症。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争强好胜的人,事业心强的人,工作严谨的人,性格固执的人,好争好斗的人,缺乏离退休心理准备而突然退下来的人发病率高。老年社会学研究表明,退休综合症主要是由于产生的失落感、空虚感、怀旧感造成的。失落感会使人感到老年期真正是人生的丧失时期,工作丧失了,规律丧失了,地位丧失了,优势丧失了,人际关系丧失了,进而认为人到老年乃是人生的尽头;空虚感会使人感到无所事事,生活无聊,人生乏味,一切都是虚无的;怀旧则容易使人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尤其是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转念一思早成过去,而眼下一片冷冷清清,令人惨然。在怀念过去的同事和朋友时,发现有的作古,有的丧偶,有的长病卧床,有的远隔千里无缘相见,难免无限凄凉。有调查统计表明,退休综合症一般经过半年到一年时间的反应,个别人需要稍长的时间。这种现象对绝大多数刚退休的老同志是一大困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尤其是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老年群体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就是说,探讨和解决好这一问题,将对广大离退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关于老年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界定
我国著名的老年心理学专家许淑莲教授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五条:①热爱生活和工作;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③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④性格开朗,通情达理;⑤人际关系适应强。
国外专家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方面研究得比较具体,他们订出了10条参考标准: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③有切合实际的目标和理想;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和控制;⑨在不违背集体意识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基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界定。
1. 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有正常的思维,有良好的记忆。就是说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
2. 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意志力表现的非常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3.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对别人不是敌视态度,而从来都是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出现。无论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4. 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相一致。如对社会的看法,对改革的态度,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等等,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不接纳社会,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 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以上这五个方面只是界定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因为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具体标准。但无论多少标准,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基本正常”,即说话办事、认识问题、逻辑思维、人际交往等都在正常状态之中。只要不偏离“正常”的轨道,那么其心理健康就是达标的。
三、如何认识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几个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脑和其它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如果此时能有效延缓大脑衰老,这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有可能导致心理上失常。二是环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良好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三是生活因素。有意义的活动,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酗酒等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四是文化因素。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
那么,老年人如何做到年高而不老、寿高而不衰,把高质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笔者根据我国古今养生保健的理论和实践,概括为四个字,即“动”、“仁”、“智”、“乐”,现概述于后,供广大老年朋友参考。
1. “动”,就是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运动不仅延缓衰老,生物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肌体“用进废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动则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问题的专家指出“君欲延年寿,动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适度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这个道理。
2. “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长寿老人几乎个个慈祥善良。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同情与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哈佛大学心理系曾作过一个实验,让学生看一部妇女在印度帮助病人与贫苦人的影片,看完电影就对学生的唾液进行化验分析,发现学生机体的A种免疫球蛋白显著增加。专家们为此得出结论,对他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与援助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机制。人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对人宽厚、帮助别人,不仅有益于别人,也有利于自身。有位年逾九旬但身体颇健的老医生说:“我不可能无私、但以‘少私’两字为座右铭,‘少私’好处很多,可以开心,可以宽旷。名利淡泊了,与人少争了,就能心平气和、身心健康。我有今日之健,也许是对人宽厚,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专心工作的缘故。”
3. “智”,就是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尤其要善于用科学的知识指导养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树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学到老”。进入老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另外,还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打电脑、上网等。 “网上的世界真精彩”,英特网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惊喜的东西。
4.“乐”,就是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好奇心,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前几年我在《关于现代家庭对老年人身心健康负面影响及调适对策》一文中曾总结了三句话,即“正视现实,接受挑战;乐观豁达,安享晚年;适应今天,迎接明天”。这就是说,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与时俱进,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决生理的疲惫和痛苦。”快乐与豁达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不仅要会享用,更要善于发掘。清代著名画家高相轩曾总结有“十乐养生延寿法”:①耕耘之乐。②把扫之乐。③教子之乐。④知足之乐。⑤安居之乐。⑥畅谈之乐。⑦漫步之乐。⑧沐浴之乐。⑨高卧之乐。⑩曝背之乐。可谓“乐者寿”之集大成者,当代老年朋友应当效法学习。
以上关于老年心理保健的四个字,也可以归纳为“动者寿,仁者寿,智者寿,乐者寿”。这十二个字的内涵非常宽泛丰富,因为篇幅所限,不再展开论述。另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同时又是相得益彰的。
四、关于做好当代老年人心理保健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科学的推测,人类自然寿命应比现在实际的寿命更长。但由于疾病、创伤或心理、社会等不良影响,使人们未能达到预期寿命而过早死亡。危害老年人常见的病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而这些疾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均属“心身疾病”,其中50%以上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包括不良情绪、吸烟、酗酒、饮食过度、睡眠和休息不足等)引起的。可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此类疾病即可大大减少。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及时给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保健,以达到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群体水平。下面结合我国老年心理保健现状谈几点思考性的建议,以期引起大家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要把老年心理保健工作提到老年社会保障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高度来认识。就是说,老年心理保健不仅仅是医疗就医机构、离退休管理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全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关心有关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都要采取积极措施支持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以期不断提高全社会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意识。
2.要大力宣扬老年心理保健成功的典型,广泛进行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宣传教育。据我们了解,我国在进行老年心理保健教育方面的普及水平还很低,城里老人、文化老人还稍懂一些,而在乡下,文盲老人的绝大部分对老年心理保健还属于一无所知。应该说,我们这方面的工作任务还很大,还必须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老年人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树立健康的老年心理保健的新理念。
3.要经常组织开展一些老年心理保健研讨活动,及时总结推广科学的老年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要利用新闻媒体等现代手段,组织一些通俗易懂的老年心理保健的专题讲座,介绍一些科学健康的心理保健方法。要充分利用乡镇、社区、离退休工作部门等有关组织,在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老年心理保健的咨询服务活动。
4.要大力营造老年心理保健的无障碍环境,及早在全社会构建并启动老年心理无障碍工程。所谓“老年心理无障碍工程”,就是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爱和尊敬老年人,处处都有敬老助老的良好设施,确实使老年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社区,无论走到何处何地,都能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独立,都能无忧无虑,心情舒畅地安享晚年。应该说,这一提法在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现代化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似乎还有点超前。但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我国老年心理保健的社会现状来看,做为一种老龄工作的远景规划目标这个提法还必须尽早地提出来,以期及早地做一些有关的思想舆论的准备。其实,这一提法已完全可以在我国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或地区先行开展试验。一旦取得进展或成功,将会在全国引起积极的示范性效应。

5、老年应该如何进行心理健康保健?

老年人的悲哀,莫过于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的哀叹。事实上,社会责任应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担当,“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老年人应该领悟到社会的进步,要有“江山代有人才出”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积极心态,有“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与儿孙作马牛”的乐观精神,来使自己顺应社会的需要,做好离退休、做好安享晚年的心理准备,才能真下做到心理健康,做一个幸福的百岁老人!

相传一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老大卖伞,老二晒盐。一逢晴天老二好晒盐,老太太就担心老大的伞卖不出去;一逢雨天老大好卖伞,老太太就担心老二没法晒盐,以致终日满面愁容。

一位大师知晓后劝她:“你何不在晴天想,这是老二晒盐的好日子;一逢下雨,老大卖伞的生意一定做得红火。”

如此一来,老太太真的终日乐得合不拢嘴了。

老年心理健康的动态

心理健康对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老年人的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差,需要社会、集体、家庭的支持和帮助。情绪愉快、性格开朗、乐观豁达是长寿的重要心理条件;在我国有名的长寿地区广西马瑶族自治县的长寿老人中,60%以上性格开朗乐观、从容温和,急躁易怒的仅占7%,没有性格孤僻忧郁的。

负性情绪、不良性格是老年人致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事实表明,恶劣的心理状况是诱发各种疾病的重要因素;有人曾对100名白血病人和淋巴病人患病前后的生活经历进行调查,发现患者致病前,大部分都有过愁肠百结的个人经历或悲痛的家庭遭遇;而在医院门诊中,60%的发病原因直接与心理因素有关;有专家认为,心理状态影响健康,最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评价。若评价积极正确,可使心理状况趋于平衡,否则可导致心理状况恶化。

一些研究表明,退休前曾做过妥善计划的老年人,退休之后的生活适应较好。退休计划一般包括经济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和对保健方面的预先策划,以及对老年配偶的生活照顾等。一般的老年人,在退休后六个月,即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但仍有许多老人,不能适应退休生活,离退休综合征表现明显。这种情形常发生于突然失去日常工作及社会职业的老人中,尤其在退休以后又没有伴侣的老人,更难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解释老年人适应成功与否的活动学说认为,个体必须尽力维持中年所有的态度和活动,去发现适当的活动以取代要放弃的兴趣和退休的工作;组织适当的补偿活动;最好能有些居委会工作,社会福利工作等以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再一点,家人团聚,也是他们最感快乐和欣慰的事。

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可能引起消极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换一个角度看,用积极的观念去看问题,就可发现其积极意义,走出心理困境。

老年人不妨把眼睛总是盯住油炸圈饼而不是它的洞孔,把半空的玻璃杯看成是半满,这将于我们的生活十分有利。

老年期的心理保健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了“自我实现的人”,即精神健康的人,曾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相属关系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高层次的需要是以低层次需要的实现为基础的;老年人虽已从生活的正台退到了幕后,从第一线退居为第二线,但他们仍有着各种要求和需要;国外研究老年心理学的人认为,老人有“三恶”:贫困、孤独、不健康。其实,这正是老年人的某些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反映。

据国内有关调查,60岁以上退休工人中,患有器质性疾病的约占50%,70岁以上则高达65.9%。日本心理学家荒井曾对一般家庭中的老人所需作过调查,他们在回答“你现在最关心什么”时,多数人都回答关心脑出血、癌、高血压等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就是老年人焦虑烦躁,忧心忡忡,悲观失望,深感不安的一大原因。

老年人的担心还来自一个经济安全因素,英国社会学家史密斯曾调查发现,担心缺乏经济安全的老人占43%,帮助消除顾虑,学会自我调养;此外,家属的照顾也十分重要。

离职退休,儿女另立门户,好友分离,老伴去世,交往的人日渐减少,使老人深感寂寞、孤独而痛苦,这种情况在西方国家尤为严重。老年人的一个心理特点是人越老就越需要爱,老年夫妻相依为伴是老年人良好心情的重要激励因素。

独生女成家立业后应尽可能与父母住在一起,即使是分开居住,子女也应经常去看望或写信问候。家庭关系和睦,心理气氛融洽,共享天伦,则有利健康长寿;相反,家庭不和,家庭人际关系恶劣,致人早衰,对身心健康极其有害。

我国著名老中医岳中美教授曾归纳了老年人的八大怪病,是生理老化的标志,只记远事,不记近事;笑时有泪,哭时无泪,喜欢孙子不喜欢儿子,喜欢软食,不喜硬食;眼昏花,看不见近处,耳朵聋,好打听闲事,遇怪事,不观察就问,撒尿常常溺在鞋上。

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老年人虽年近古稀,但人老心宏,壮志未酬,仍想发挥余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但老年人已离开工作岗位,无力实现自己的夙愿,以致自我实现的需要难以满足,从而产生不安、消沉和空虚之感。

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关键是充实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能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要防止心理老化、空虚和无聊,首先,须让老年人具有好奇心和保持积极性。好奇心是追求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动力,启发好奇心和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是组织老人学习。国外有人做过调查,90%的老人都希望学习,所以终生教育观念的提出不无道理,应开办老年大学、老年学院等以满足老人的学习需要,充实老人的生活。

其次,帮助老年人安排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长而又不很紧张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托,人生价值得以体现。有科学家指出:“劳动,包括脑力劳动,能锻炼神经系统,而游手好闲则对神经系统有害。”积极、适度的大脑思维活动和体力劳动,还能减缓人的老化和衰退过程。

此外,还要克服各种适应障碍。适应障碍是指人对所处环境不能恰当地适应,例如有的老年人把一句善意玩笑当成对自己的诬蔑和嘲讽而大发雷霆,把旁人的耳语视为商量谋害自己而感恐惧。

郭恩曾对老年人的适应提出8条建议:在自己身体条件许可范围内生活;适应经济收入减低的生活水平;要有医疗的保障;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把对家庭的爱扩展到朋友们中间;在社会上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维持自我的统合性;能够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后代。此外,我们应了解老年人其他未能满足的需要,在可能条件下予以解决。

美国莱斯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森说:“假如我们能教人们更为积极地思维,就有可能使他们免受心理疾病之苦。”另一位心理学家沙伊雷尔说:“你有成功的能力,但成功并不完全依赖于能力,你对成功的信念影响着你是否会取得成功。”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感觉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而生活就是一种感觉,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感觉它、对待它,它就以什么样的姿态回报你,只要你热情、积极、乐观、进取,你的生活将充满阳光。”

老年人要保持劳逸适度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强调劳逸适度,孔子认为“劳逸过度,疾共杀之”,强调“动静以义”;西晋养生家葛洪认为,“劳逸过度”,均碍养生,因而主张“节宣劳逸”,“不欲甚劳甚逸”。老人适当参加家务劳动,对于身心和延缓衰老均有益处;其次,读书学习也很重要,可增加信息,锻炼大脑,延缓老化,但不可过度,否则危害大脑,加速衰老。

古人云:“人之心不可一日不用,尤不可以一日不养。”因为心“不用则滞”,而“不养则瘦”,所以“善治心者,于勤劳之余,当有宽间之候”;此外,逸乐之中也应劳逸适。总之,善劳者,劳中得逸,不善逸者,虽逸亦劳。所以,老人要劳逸结合,劳逸适度,善于劳逸。

运动可以延缓衰老。衰老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人在成熟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大多数器官的功能减退,从30岁以后,机体功能每年约下降o.6%~0.7%,在30岁至70岁的40年里,总的功能下降近30%。

不运动是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不息,运动不止,运动最好从中年开始,长期坚持,成效显著,可达年轻10~20岁的效果。老年人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锻炼,安排好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锻炼计划,循序渐进,过度的运动不可取。

当情绪不好时,千万不要消沉,不要随意中断或放弃,和朋友一起锻炼往往比单独锻炼更易坚持;还应提高运动的趣味性,对锻炼项目的选择不应注意季节时令,运动的均衡性,使四肢、内脏均得到锻炼。

老年人不可像年轻人那样去拼搏,只有适度运动才有益健康,为取得有益的活动效应。老年人应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至少三次,每次锻炼间隔不要超过两天以上。运动对老年患者还有一种镇静效果,可减轻或消除老人的焦虑和忧郁情绪。

社会与年轻人要关心老人

我们都知道,老人居于社会竞争的劣势,这是人人都应面对的事实。面对这种残酷的事实,不论个人、家庭、团体或整个社会,均应尽量以理性的方式来处理老年人的问题。同时,社会大众也必须确认老年人是一个衰弱的社会群体,社会有责任加以保护,不应功利主义的观点,以为老年人社会价值不高而不予尊重。

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给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宝贵遗产,但这位大文豪的晚年却是不幸的,夫人索妮娅性格暴躁。经常与他吵闹。1910年他82岁时,被迫与妻子离婚,离家出走了。由于心情忧郁,健康渐趋恶化,10天之后,这颗世界文坛巨星就陨落了。

首先,应尊敬和照顾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自己的长辈要以尊重的礼节和细致的照顾来对待,同样也要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别人的长辈和老年人。其次,政府和社会应建立一些利于老年人的服务和保健机构,如老龄委员会、老龄学会、老年病研究中心、老年精神卫生中心、老年乐园、托老所、敬老院等。此外,还应普及老年精神卫生常识,使老年人能欢度晚年,延年益寿。因为,赡养老人,孝敬老人是我民族传统的义务美德,相信年轻的一代能够将其发扬光大。

一对对卿卿我我浪漫纯真的恋人带着美妙多姿的梦想,带着亲朋好友的祝福与自己甜蜜的期待,步入了婚姻的圣殿,却发现在神圣的婚姻里面没有多少心驰神往的罗曼蒂克情调,接踵而来的是太多的无聊平凡与单调琐碎的家庭生活,是再真实不过的“锅碗瓢盆”交响曲。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之说,好像也成了千古不变的真理,使大多数的婚后男女常常产生“结婚真没劲,心爱的人变得没有一点情趣”等心理感觉,这就是由恋人成为夫妻的婚姻不适应的主要根源。

恋爱时,情人的约会使人怦然心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心情让人焦灼不安,总在埋怨时光脚步的缓慢;双方为了取悦对方、博得好感,都竭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可爱之处;对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多加注意,献给对方的是最完美的形象;恋人可谓是天然的表演艺术家。

因此,当结婚后,男女双方仍然用恋人的眼光去看待妻子或丈夫,用恋人的心态去感受妻子或丈夫,用恋爱的自由天地去要求繁琐的家庭生活时,对婚姻适应的问题就产生了,于是,家庭里种种矛盾的出现,夫妻间说不清的感情纠纷,所有的婚姻问题都会随之而发生。

但是,结婚毕竟是爱情的升华,是爱情的特殊表现形式,美满和谐的婚姻必将促进爱情的深化和发展,因此,怎样适应爱情到婚姻的这一新阶段的转变便成了对夫妻的首次考验。

6、老年人心理健康如何保持

民政部王振耀司长在2009年一次相关会议上表示,我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高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由此可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稳定与否,不仅是老年人自身身心健康的问题,还关系着一个家庭,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威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四大问题
1、人到老年,性格上趋于敏感、多疑,对人有敌视态度,不轻易相信别人,从而影响了老年人人际关系的融洽。
2、退休以后,老年人一时难以适应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的变化,常常会睹物思旧,留恋过去,多愁善感,产生忧伤、抑郁心态。
3、与子女关系不融洽或是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感情疏远,产生自卑感、孤独感,遇事急躁,易动肝火。
4、由于独生子女一代的成家立业,传统的大家庭正被新型的核心家庭所取代,老年人独居、空巢的现象越来越多。子女不在身边,长期的孤独寂寞,使得很多老人患上了抑郁症、焦虑症、失智症等。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保持
有关心理专家表示,要想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就需要老年朋友们保持老有所为的乐观心态,老年人的生活充实、有意义,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研究表明,整日清闲、无事可做的老年人,在心理上更易产生明显的失落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那些把退休生活看做是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的人,由于对晚年生活有了新的打算,反而精神愉快、身体健康,获得了较高的幸福感。
心理专家建议老年朋友在精神上一定要有所寄托,自己适当找些事干,或含饴弄孙、或与老友谈天,都对调节自己的心态大有益处。
老年人心理健康往往与老年人的躯体健康息息相关,有时一些心理上的不适也会以躯体症状为首发征兆,比如老年抑郁症、老年疑病症的患病老人,多在早期出现胃肠不适、心悸、胸闷等症状,需要老年朋友提起注意。一旦发现有持续性的莫名原因的心境异常,应尽快向心理医生咨询。

7、如何做好老年人心理保健

老年康养问题咨询:老年心理保健
在我们传统的健康观念中,一般认为只要生理上没有任何重大疾病就是健康。重庆寸草心心理咨询师提示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概念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除了关注生理方面的健康,还开始关注到心理方面的健康,也就是说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健康的外延。科学意义上的健康是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健康的完美结合,所以,对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我们也有必要作出更为准确的诠释。
其实,早在魏晋时期一些倡导“隐居”生活的清谈人士如嵇康等就开始探讨养生之道,其核心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保健。但真正成为大众所熟知的一种健康意识则是近些年才形成的观念。可见,心理保健的产生、发生与普及也经历一个漫长发展时期,特别是对于老年人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生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再是难以克服的问题,而更多的健康问题表现在心理层面,最常见的就是老年人的情绪问题,这些常见的情绪有焦虑、抑郁、恐惧等,并由这些情绪问题引发出一系列更为严重的问题,如老年人失眠多梦、老年人焦虑与健忘、老年痴呆等各种老年人健康问题,这不仅个老年人自身带来了更多的痛苦,也给家人带来了照料上的问题。如果任其这种现象自由发展,随着老年人口的激增,还有可能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重庆寸草心心理咨询师认为老年人心理保健的问题不仅是老年人群体的问题,还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共同的关注。

8、老年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老化情绪是老年人对各种事物变化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神经反应,这种反应因人而异,表现复杂多变,严重干扰和损害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防病能力,影响神经、免疫、内分泌及其他各系统的功能,从而加速衰老和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大致有三个方面。
 1.衰老和疾病:人到60岁以后,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体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甚至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在衰老的基础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烦恼、恐惧心理。
2.精神创伤:老人退休后,会面临各种无法回避的变故,如老伴、老友去世,身体衰老、健康每况愈下等。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健康。
 3.环境变化:最多见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年人对此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
俗话说老小老小,越老越小。老人真像这句话所说,变得像小孩一样任性、固执、暴怒和健忘,这样在心理医生眼里就可能成为一个心理疾病患者。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呢?
第一,心明豁达,知足常乐。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长寿老人往往都能做到胸怀开朗,处事热情,善解人意,他们与世无争,感到自己生活很充实、满足。
第二,面对现实,走出误区。作为老年人本身,应端正心态,接受现实,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对生活抱一种现实的积极态度,自己关心自己,宽慰自己,设法保持心理平衡。老年人应积极而适量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书法、音乐、戏剧、绘画、养花、集邮等)。人老了,空闲时间多了,老年人可借此多学一些东西,培养多种兴趣和爱好,以陶冶情操,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等),做到与众同乐,喜当“顽童”。
 第三,结交知音(包括青少年朋友、异性朋友),经常谈心。老年人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常在知音好友中宣泄郁闷,互相安慰,交流怀古,有助于心情舒畅,对保持心理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

9、什么是老年人心理健康

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有以下几点; 1 老年人必须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是在“精神”上有寄托。因为人老了以后,身体状态下降,主要依靠“精神”了。精神好,别的就好。 具体做法;让老年人发挥余热,比如;请老年人讲课,给老年人课时费。请老年人讲过去的故事。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等等。 2 老年人要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老年人一定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人虽然老了,但是,医学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思维、理解能力、智慧、经验等比年轻人还要好。所以,想办法把老年人的这些优点发挥出来,老年人的心理必然健康。 3 老年人要有老伴、有老朋友、有孝顺的子女、这些也是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的因素。

10、老年人心理保健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心明豁达,知足常乐。我们在长期的老年医学考察中发展,长寿老百人往往都能做到到胸怀开朗,处事热情,善解人意,他们与世无争,不易动态,感到自己生活很充实、满足。度  
第二,面对现实,走出误区。老年人应积极而适量地参加一些社会活知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书记法、音乐、戏剧、绘画、养花、集邮等),以陶冶情操,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等),做到与众道同乐,喜当“顽童”。
第三.结交知音(包括青少年朋友、异性朋友),经常谈心。老年人难免会遇到一些版不愉快的事,常权在知音好友中宣泄郁闷,互相安慰,交流怀古,有助于心情舒畅,对保持心理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

与老年人心理保健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