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卫生保健体系

卫生保健体系

发布时间:2020-07-18 19:50:32

1、卫生管理体系是什么

编辑本段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概况
一、标准的建立
世界发达国家各自建立标准: 1996年 英国颁布了BS88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指南》
1996年 美国工业卫生协议制定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指导性文件 1997年 1)澳大利亚/新西兰提出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草案 2)日本工业安全卫生协议(JISHA)提出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导则》 3)挪威船级社(DNV)制订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1999年 英国标准协会(BSI),挪威船级社(DNV)等13个组织提出了职业安全卫生评价(OHSAS) 标准,即OHSAS18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规范》、OHSAS18002《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OHSAS18001实施指南》。 1999年10月 中国国家经贸委颁布了GB/T280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内容跟OHSAS18000基本相 一致)
二、标准的国际化情况
● ISO/TC176——87年发布ISO9000标准 ● ISO/TC207——96年发布ISO14000标准 ● ISO组织自90年代中后期一直努力把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国际化 ▲ 1996年9月5日—6日召开专门会议,44个国家及IEC、ILO、WHO等6个国际组织参加,未达成一致。 ▲ 1997年1月又召开了技术工作委员会(TMB)会议,会议决定职业安全卫生暂不发布国际标准。 因此,目前职业安全卫生没有国际标准,各组织可选择相应标准进行贯标和通过认证。
三、为什么会出现职业安全卫生
1、国际贸易的要求 世界各国均需希望能在相同成本下参与竞争,发达国家特别在意第三世界国家使用廉派的童工,恶势的生产环境,间隔的厂房下生产的低成本产品,从而使竞争不平等。 2、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需要 3、职业安全卫生主要是解决人权的问题
四、国内职业安全卫生现状
一、工伤事故 1、95年、96年两年中工矿企业因公死亡39099人 2、98年工矿企业工伤事故15,372人,死亡146,660人 二、职业病 全国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有2500万人以上。至98年全国累积尘肺病患者达542041人(不能呼吸),累积死亡127147人 。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积数量、死亡数量、新发现病人数量均居世界首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近800亿元。
五、OHSAS术语与定义
一、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相应法规: 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及处理规定》 1987年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卫生部颁发的《职业病诊断管理办法》 二、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可理解为危险源或事故隐患,从本质上讲就是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而导致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的泄露,散发这两方面因素,如液化器,氧气瓶。 按导致事故、危害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1)物理性 2)化学性 3)生物性 4)心理与主观性 5)生理性 6)行为性 7)其他 三、危险:持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可能性:是指导致事故发生的难易程度。严重性:是指事故发生后能够组织带来多大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其中任何一个不存在,则认为这种危险不存在。如有电击可能性的地方,人员不能进入则认为不存在危险。 四、危害辨识: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即识别危险源,辨识范围主要是厂址、厂区平面布局、建筑物、生产工艺过程、生产设备、有害作业和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及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等。 确定其性质,如桌子(拌倒人或火灾)确定是火灾还是拌倒人 。 五、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事故的事件。 事件的发生可能造成事故,也可能并未造成任何损失,因此说事件包括事故。对于没有造成职业病、死亡、伤害、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事件可称之为“未遂过失”。事件包括未遂过失。 六、职业安全卫生:影响作业场所内员工、临时工、合同工、外来人员和其他人员安全与健康的条件和因素。 进入作业场所的任何人安全与健康的保护。不包括职工其他劳动权利和劳动报酬的保护,也不包括一般的卫生保健和伤病医疗工作。作业场所一般说来是组织生产活动的场所。 七、危险评价(风险评价):评价危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存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 是针对存在的危险源的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分析,以确定这种危害是否可接受。 可能性:采取数学方法,最后得出一个综合指标来实现。严重性:通过工程学的方法分析。是否可接受的判断需根据相关的知识,如法律、法规及组织具体情况加以确定,一般说来,这个标准或界限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八、安全:免遭不可接受危险的伤害。 经过危险评价,确定了不可接受的风险,那么它就要采取措施将不可接受危险降低至可容许的程度,使人们避免遭受到不可接受危险的伤害。 九、可接受的危险:组织根据法律义务和职业安全卫生,将危险降低至可接受的程度。
编辑本段《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标准
体系结构如下: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指南。 本标准的制定考虑了与GB/T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间的相容性,以便于组织将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和质量管理体系
1.范围
本标准提出了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旨在使一个组织能够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改进其绩效,它并未提出具体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准则,也未作出设计管理体系的具体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 (a)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消除或减小因组织的活动而使员工和其他相关方可能面临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b)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c)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d)向外界证实这种符合性; (e)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 (g)自我鉴定和声明符合本标准。 本标准中的所有要求意在纳入任何一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其应用程度取决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活动性质、运行的风险与复杂性等因素。 本标准针对的是职业健康安全,而非产品和服务安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00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idt ISO9000:2000)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事故accident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它损失的意外情况。 3.2审核audit 见GB/T1900000-2000中3.9.1的定义。 3.3持续改进continual improvement 为改进职业健康安全总体绩效,根据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组织强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 注:该过程不必发生在活动的所有领域。 3.4危险源hazard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5危险源辨识haza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6事件incident 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注:其结果未产生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事件在英文中还可称?quot;near-miss"英文中,术语"incident"包含"near-miss"。 3.7相关方interested parties 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有关的或受其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3.8不符合non-conformance 任何与工作标准、惯例、程序、法规、管理体系绩效等的偏离,其结果能够直接或间接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组合。 3.9目标objectives 组织在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 3.10职业健康安全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健康与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3.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总的管理体系的一个部分,便于组织对与其业务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管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3.12组织organization 见GB/T19000-2000中3.3.1的定义。 注: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单独的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 3.13绩效performance 基于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有关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可测量的结果。 注1:绩效测量包括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和结果的测量。 注2:"绩效"也可称为"业绩" 3.14风险risk 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3.15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16安全safety 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3.17可容许风险tolerable risk 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素
4.1总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第4章描述了对职业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模式如图1所示。 4.2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如图2所示。 组织应有一个经最高管理者批准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该方针应清楚阐明职业健康安全总目标和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承诺。 方针应该: (a)适合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 (b)包括持续改进的承诺; (c)包括组织至少遵守现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组织其它要求的承诺; (d)形成文件,实施并保持; (e)传达到全体员工,使其认识各自的职业健康安全义务; (f)可为相关方所获取; (g)定期评审,以确保其与组织保持相关和适宜。 4.3策划 4.3.1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持续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这些程序应包含: --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是由组织还是由外界所提供)。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时,考虑这些风险评价的结果和控制的效果,将此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方法应: --依据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进行确定,以确保该方法是主动性的而不是被动性的; --规定风险分级,识别可通过4.4.3和4.4.4中所规定的措施来消除或控制的风险; --与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适应; --为确定设施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和(或)开展运行控制提供输入信息; --规定对所要求的活动进行监视,以确保其及时有效的实施。 4.3.2法规和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和获取适用法规和其他职业健康安全要求。 组织应及时更新有关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 4.3.3目标 组织应针对其内部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并保持形成文件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如可行目标宜予以量化。 组织在建立和评审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时,应考虑: --法规和其他要求;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和风险; --可选择的技术方案; --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 --相关方的意见。 目标应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包括对持续改进的承诺。 4.3.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组织应制定并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以实现其目标。 方案应包含形成文的: (a)为实现目标所赋予组织有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权限; (b)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应定期并且在计划的时间内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进行评审,必要时应针对组织的活动、产品、服务或运行条件的变化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进行修订。 4.4实施与运行 4.4.1机构和职责 对组织的活动、设施和过程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有影响的从事管理、执行和验证工作的人员,应确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形成文件,并予以沟通,以便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职业健康安全的最终责任由最高管理者承担。组织应在最高管理者中指定一名成员(如:某大组织内的董事会或执委会成员)作为管理者代表承担特定职责,以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正确实施,并在组织内所有岗位和运行范围执行各项要求。 管理者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 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力资源。 组织的管理者代表应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以便: (a)确保按本标准建立、实施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b)确保向最高管理者提交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绩效报告,以供评审,并为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依据。 所有承担管理职责的人员,都应表明其对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承诺。 4.4.2培训、意识和能力 对于其工作可能影响工作场所内职业健康安全的人员,应有相应的工作能力。在教育、培训和(或)经历方面,组织应对其能力作出适当的规定。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 确保处于各有关职能和层次的员工都意识到: --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程序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在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职业健康安全后果,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效益; --在执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程序,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包括应急准备和响应要求(见4.4.7)方面的作用和职责; --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培训程序应考虑不同层次的: --职责、能力及文化程度; --风险。 4.4.3协商与沟通 组织应具有程序,确保与员工和其他相关方就相关职业健康安全信息进行相互沟通。 组织应将员工参与和协商的安排形成文件,并通报相关方。 员工应: --参与风险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和评审; --参与商讨影响工作场所职业健康安全的任何变化; --参与职业健康安全事务; --了解谁是职业健康安全的员工代表和指定的管理者代表(见4.4.1)。 4.4.4文件 组织应以适当的媒介(如:纸或电子形式)建立并保持下列信息: (a)描述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b)提供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 注:重要的是,按有效性和效率要求使文件数量尽可能少。 4.4.5文件和资料控制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控制本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和资料,以确保: (a)文件和资料易于查找; (b)对文件和资料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并由被授权人员确认其适宜性; (c)凡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关键作用的岗位,都可得到有关文件和资料的现行版本; (d)及时将失效文件和资料从所有发放和使用场所撤回,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误用; (e)对出于法规和(或)保留信息的需要而留存的档案性文件和资料予以适当标识。 4.4.6运行控制 组织应识别与所认定的、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风险有关的运行和活动。组织应针对这些活动(包括维护工作)进行策划,通过以下方式确保它们在规定的条件下执行: (a)对于因缺乏形成文件的程序而可能导致偏离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的运行情况,建立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程序; (b)在程序中规定运行准则; (c)对于组织所购买和(或)使用的货物、设备和服务中已识别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建立并保持程序,并将有关的程序要求通报供方和合同方; (d)建立并保持程序,用于工作场所、过程、装置、机械、运行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考虑与人的能力相适应,以便从根本上消除或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计划和程序,以识别潜在的事件或紧急情况,并作出响应,以便预防和减少可能随之引发的疾病和伤害。 组织应评审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的计划和程序,尤其是在事件或紧急情况发生后。 如果可行,组织还应定期测试这些程序。 4.5检查和纠正措施 4.5.1绩效测量和监视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对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进行常规监视和测量。程序应规定: --适合组织需要的定性和定量测量; --对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的满足程度的监视; --主动性的绩效测量,即监视是否符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运行准则和适用的法规要求; --被动性的绩效测量,即监视事故、疾病、事件(包括4.6注中的"near-miss)和其它不良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历史证据; --足够的数据记录和监测与测量结果,以便对以后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如果绩效测量和监视需要设备,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对此类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并保存校准和维护活动及其结果的记录。 4.5.2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确定有关的职责和权限,以便: (a)处理和调查: --事故; --事件; --不符合; (b)采取措施减小由事故、事件或不符合而产生的影响; (c)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予以完成; (d)确认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这些程序应要求,对于所有拟定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在其实施前应先通过风险评价过程进行评审。 为消除实际和潜在不符合原因而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在其实施前应先通过风险评价过程进行评审。 为消除实际和潜在不符合原因而采取的任何纠正或预防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和面临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相适应。 组织应实施苍记录因纠正和预防措施而引起的对形成文件的程序的任何更改。 4.5.3记录和记录管理 组织应建立和保持程序,以标识、保存和处置职业健康安全记录以及审核和评审结果。 职业健康安全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职业健康安全记录的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应规定并记录保存期限。 应按照适于体系和组织的方式保存记录,用于证实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4.5.4审核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审核方案和程序,定期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以便: (a)确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 1)符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策划安排,包括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2)得到了正确实施和保持; 3)有效地满足组织的方针和目标。 (b)评审以往审核的结果; (c)向管理者提供审核结果的信息。 审核方案,包括日程安排,应基于组织活动的风险评价结果和以往审核的结果。审核程序应既包括审核的范围、频次、方法和能力,又包括实施审核和报告审核结果的职责和要求。 如果可能,审核应由与所审核活动无直接责任的人员进行。 注:这里"无直接责任的人员"并不意味着必须来自组织外部。 4.6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过程应确保收集到必要的信息以供管理者进行评价。管理评审应形成文件。 管理评审应根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环境的变化和对持续改进的承诺,指出可能需要修改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针、目标和其他要素。

2、卫生保健体系指什么及其意义

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医疗保健诊所的职责,工作制度医务室,医务室药品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医务室,诊所门诊体系和服务体系。

3、社区卫生服务卫生体系包括

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主干、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其最终目的是让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功能(内容)是健康促进、疾病诊治、卫生防病、妇幼老年保健、慢性病防治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六位一体”,主要有: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询与心理卫生咨询,定期健康检查及社区健康诊断与干预;诊治常见病、多发病,负责双向转诊和院前抢救,开展家庭卫生保健服务,开具健康教育处方;开展免疫接种、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重点人群的保健服务;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及康复服务等20余种项目。

设置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严格的设置标准,如业务用房必须达到45平方米以上,至少3间独立的房子;人员必须是经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具有法定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全科医生、妇幼及防保医师、护士等3~6人;还有必须具备的机械设备及使用药品等。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承担更多的公共卫生任务,包括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预防控制、慢性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服务、防盲、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残疾人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4、“只有当那些最需要卫生保健体系的人能从中得益,卫生保健体系的不平等才有情?

任何事情不能千篇一律去概括,
各行各业都有害群之马,其实
是个人的不检点行为。

5、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什么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释如下:
一是分级设置各类公立医院,县级原则上设1个县办综合性医院和1个中医类医院,地市级和省级按人口规模合理设置地市办和省办的综合性医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探索建立跨区域医疗卫生机构。
二是大力发展社会办医。鼓励社会力量与公立医院共同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支持版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
三是科学布局优质医疗资源,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床位数、大型设备配置等,支持社会办医院扩大床位规模。优先加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四是强化功能布局与分工协作,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首诊、权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分流公立医院普通门诊。整合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6、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卫生体系六大基石是什么

国民健康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民族兴旺的重要保障,中国《宪法》明文规定: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一、健康的必要条件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对“健康”的概念,在其组织法中指出,“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体弱”,“政府对人民健康负责任,只有通过适当的卫生保健和社会措施才能履行其责任。”这些在1948年听起来似乎是空想,然而当我们将迈向二十一世纪之际,我们觉得它更具有针对性。健康的先决条件是和平、住房、教育、社会安全、社会关系、实物、收入、妇女的权利、稳定生态体系、持续的资源利用、社会公正、尊重人权和平等,上述所有方面,都构成对健康的最大威胁。 人类在复杂的环境下生活,环境对人类健康具有长期的和潜在影响力。个人、家庭、社区和民族的参与对健康的决定作用日益增强,这是社会的发展结果,健康的决定因素在本世纪成为我们面临的新挑战。现代化建设提高了生产和生活的自动化水平,增强了普遍的营养水平,但同时,社会竞争的压力加大,心理负担增加,体力支出下降,营养过剩等健康的负效应问题开始表现出来。 传统的旧传染病如结核病等;被新的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取代,如艾滋病或高血压、恶性肿瘤等。面对新型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医生们发现,用生物医学模式已经无法对其发病机理和防治方式进行解释;因为单靠药物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无明显作用。由此发起了第二次卫生革命。二、三次卫生革命的形式与内容 历史上第一次卫生革命是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社会卫生策略主要是通过制定国家卫生措施和环境卫生工程措施,研究有效疫苗和生物制品制备,推行广泛的免疫接种计划,推行消毒、杀虫及灭鼠计划,通过综合性的卫生措施使得急、慢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平均期望寿命显著提高。 第二次卫生革命是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糖尿病和精神病等。通过综合卫生措施,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加强疾病监测特别是控制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改善生态和生活环境,提倡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控制吸烟、酗酒、吸毒,提倡合理营养和体育锻炼,通过各种健康促进及健康教育措施,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总结第一、二次卫生革命的经验与教训,发展社会医学,使卫生事业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必须转变健康旧观念,树立健康新观念,树立大卫生观,加强社会卫生措施,大力防治“文明病”、“社会病”,推行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才有可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最初是一个数理逻辑概念,以后成为总结各种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在医学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无数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的总体认识,是指导医学实践的基本观点。 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我们用它来指导我们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结构和发展规律。1973年,美国的Lafrsmboise的健康层次理论(Health Field Concept)应运而生。他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环境、生活方式及卫生服务系统。贯彻预防工作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同时,也对健康概念的内涵作了全新的诠释,成为指导现代医学实践的理论基础。 (1)生物因素:影响个体健康的生物因素包括自然成熟和老化、遗传因素,及身体器官内部复杂的运动结果,站在预防医学的立场来看,生物因素是最难以人为的方式加以控制或改变的部分,这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体质。人们可以作的只能是加强身体锻炼,注意身体状况的变化,接受周期性的健康检查,以及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 (2)环境因素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A.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污染必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危害的机制比较复杂,一般具有浓度低、效应慢、周期长、范围大、后果严重,恢复困难的特点。如与家庭和工作场所的卫生情况相关的设施,各种各样的污染、噪音与安全等。这些环境因素对健康都有不同层次的影响。目前最受重视的是工业污染、食品安全,儿童安全和劳动卫生等。 B.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到家庭的功能、人际关系、工作的压力、社交的情况等。疾病的发生和转归直接或间接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C.心理环境:是指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每天面临着不同的情景对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人格气质的考验;心理是否健全,能否承受压力,有无心理疾患等。事实上,大家熟悉的身心疾病(Psychoso matic disorder)就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健康障碍,这类疾病在当代人中间有显著的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的抑郁症患病率为3%~5%。约13%~20%的人一生中有过抑郁体验。其中2/3的人正处于工作年龄,会因此影响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抑郁是可危及生命的疾病,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中15%的人用自杀结束生命。 (3)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称为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s)是指由于人们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它对人的机体具有广泛影响性、累计性和恒常性,对健康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如不合理饮食、吸烟、酗酒、久坐而不锻炼、性乱、吸毒等。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统计,发现改变这些有害健康的偏离行为,就可有效地减少罹患疾病的机会,从而大大延长预期寿命。美国经过30年努力,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50%,其中2/3是通过改善行为和生活方式而取得的。1992年国际心脏保健会议提出的维多利亚保健宣言指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全部是针对行为和生活方式需要自我保健的建议。 (4)卫生服务系统: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个系统,卫生服务的功能和布局对地区居民的健康构成直接影响,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也对居民的健康构成影响。通常经济发达的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较完善,而欠发达地区三级医疗保健网功能不全,居民的健康水平和期望寿命也较低。 这四类十二项因素模式,是当今社会医学较为推崇的健康模式,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制定的健康观作了正确的理论注释,它启示社会和医务界要特别关注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重要影响,成为世界范围内进行第二次卫生革命的有利武器。1991年(WHO)全球1岁以上人口主要死因归类调查主要归因 归因比例(%) 生物因素 15 环境因素 17 卫生服务因素 8 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60 合计 100 四、健康观和疾病观 健康观和疾病观是建立在一定医学模式基础上,随着医学模式的更新而改变的,研究健康与疾病的联系,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性认识。 过去人们患了传染病,便失去了健康,而当传染病治愈,人们又重新获得了健康。这种以传染病的发生、变化和转归为依据的疾病观是单因单果的表现形式。“没有病就是健康”被称为消极的健康观,即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以及某些退行性疾病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往往这些疾病形式被称作多因单果或多因多果。要减少这类疾病,获得健康不能单纯依赖治疗,而要更多地依靠社会预防,降低和排除健康危险因素,以达到个体的身心平衡,并与环境协调一致,才能获得健康。所以,健康只能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体弱”。 健康与疾病相对的概念:所有生物体都会有病,都要经历生长、老化、死亡的过程。因此,可以把健康与疾病看做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的分度尺。良好的健康在一端,死亡在另一端,每个人都在疾病-健康连续统一体的两端之间的某一地方占有一个位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变化着。不同地区的调查均反映,在人群中自己认为健康的人不超过人口的19%。而大多数人却是在亚健康或亚临床状态内生活。他们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对象,也是健康教育和临床预防工作的重点人群。 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亚临床疾病:又称“无症状疾病”。认为疾病是改变了条件的生命现象过程。疾病过程中不仅有机体受损害,发生紊乱的病理表现,而且还有防御、适应、代偿生理性反应,这类病理性反应和生理性反应在疾病过程中是不可避免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难人为进行分割的进程和结局。 对于“疾病”恩格尔医生认为:“疾病可看做是整个生物体或其他系统在生长、发育、功能及调整中的失败或失调。”而医学是科学,必须承认许多疾病还处于研究过程中,存在不治之症;同时承认医学不能超越肉体,而只能是尽可能地帮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过健康的生活。1999年11月在美国亚特兰大第72届美国心脏学会年会强调:病人得病后再找医生,医生能给病人的帮助已经很有限了。即使病治好了,病人也不能恢复到和病前一样了。因此,好的医生是让人不得病的医生。提出了“超越二级预防”的概念,不是坐等病人发病后进行治疗和二级预防,而是主动找出具有危险因素的高危病人,进行认真的一级预防,比如及早筛查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预防心脑肾并发症或更早的预防上述危险因素,使预防的观念更积极、更有力,成为真正的“上医治末病”,造福人类。

7、我国农村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所包含的内容框架是什么??

我国农村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所包含的内容框架是

8、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第一节 我国医疗卫生体系
一、医院的基本性质与任务
医院是社会系统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发 展。医院的任务是提供医疗服务,承担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职责。

与卫生保健体系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