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老年保健品销售

老年保健品销售

发布时间:2020-07-18 14:29:59

1、做保健品销售有前途吗,是不是坑老年人的钱?

目前为止,保健品百行业是一个朝阳的产业,你不是坑老年人的钱,其实生老病死不可避免,现在生活好了度,老年人上了年龄后服用保健品,是为了让他们少生病,或者是生病轻,或者是不生病,是为了让他们老了少受点罪,同时也是为了给他们的儿女减轻点负担,现在得场大病知去医院得多少钱啊,哪怕没有病就去做个化验就得花个千八百的不是吗?我道感觉就目前来说,做保健行业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也很有前途,因为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预防是胜回于治疗的了,并且,现在咱们的国家不也是提倡预防为主吗,以上是我的一点个人意见,仅供答参考

2、如何做好老年人保健品的销售?

1、 首先要掌握销售的保健品的知识。(包括组成成分,功效,适用人群,服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等),了解保健品的过去,现在,将来。
2、要找百准有需求的顾客,人群。
3、准客户定位:
(1) 需求:对方有保健品的需求吗?
(2)钱:有无消费度能力?
(3)购买决策力:买知保健品谁做主?老公还是老婆?
4、准客户一旦确定,就要进入保健品顾问角色,为顾客提供最佳的保健品消费方案和售后服务。
5、最好能建立保健品顾客道消费档案(顾客名称,家庭住址,联系电话,购买保健品的原因,购买保健品的数量,服用后效果调版查记录,最好有顾客的相片)。也可以以此作为客户见证,销售时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
6、保健品卖出后一星期内,要用电话询问对方使用情况,解答顾客在服用保健品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并叮嘱顾客正确坚持服用保健品。最后告诉顾客保持联系。
7、对服用保健品后有显著效果的顾客,要告诉其巩固效果再买一套。并要求对方介绍顾客来消费保权健品。

3、中老年保健品销售工作前景怎样?

针对中老年顾客群的保健品市场,会议营销曾帮许多厂家赚得盆钵满盈。现在保健品名声不好。一听说做保健品的,无形中就被某些人贴上"骗子"的标签。这和媒体的宣传引导有关,更和保健品市场的夸大宣传,无序恶性竞争关系密切。急功近利,只盯钞票不看人,伤害了顾客的感情,影响了行业的美誉度。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公司前赴后继,许多中老年朋友买了产品就觉得后悔,但还是乐此不疲的参加类似活动呢?笔者分析如下:
客观原因:
1、怕生病,怕进医院,是目前国人的普遍心结。都希望获得保健知识和身体健康。
2、孤独和寂寞已成为影响中老年朋友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空巢老人不只限在乡下,城市里的许多中老年朋友无异于空巢老人。在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还没转换过来的情况下,想寻找一种寄托。某些老人,把参加各种公司的活动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觉得这样才充实快乐。
3、保健品没有毒副作用,有一定的调节功效,比用药对身体更有好处。
4、老年人手里有钱,投资健康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主观原因:
1、某些保健品公司的讲解宣传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诱惑欺骗性。
2、业务人员周到殷情的服务,公司的小恩小惠,使得顾客抹不开面子。
3、活动现场五花八门的优惠促销,顾客觉得占了便宜。
4、顾客的攀比从众心里。别人都说好,我也的用,不然就会后悔,没面子。
以上的主客观因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会议营销这一模式是有存在的基础,并有生命力的。
作为商家来说,无利不起早。都说保健是盈利高的产品。但现今做保健品真正赚到钱的不多。普遍的反映是老板累,员工苦。保健品公司如走马灯似的来回串。营销活动策划机械化同质化,顾客比员工更熟悉每一个环节。活动缺乏吸引力,为开会而开会。员工为会而愁,顾客为会而烦。每次参加活动的往往还是那一拨人。不能及时有效的开发新客户资源;产品单一,售后服务跟不上;缺乏与顾客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手段;同行的挖墙角;高昂的活动费用,这方方面面造成了许多公司在目标市场只能昙花一现或悄悄地来,默默地走。

4、我是做老年保健品电话销售的,干了一段时间没有一个好的套路,有同行吗,能指点一下吗谢谢!

我是药学专业毕业,目前在药店任职药师。
我没有套路,我只有,专业和疗效。
保健品也未必是坏东西,但是前提是是正规厂家生产,非假冒保健品。个人觉得中国人的保健意识比较差,当然一个是经济原因舍不得花钱,一个是中国假人假事太多,导致大家都相互缺乏信任。抛开这些,我来讲讲保健品,在美国,保健品销售展整个医药行业的70%,人家注重保健,也就是养生。别等到生病了,才花钱住院,疗程疗程的吃药,后遗症一大堆。今天你花钱养自己,和明天你花钱养医生,这个是由我们大家自己决定的。 保健意识太重要,我也不讲你的套路不套路,只要你够专业,够真诚,你所销售的东西对别人有帮助,甚至是辅助治疗,那么顾客和患者自然而然会听你说下去。
就说高血脂吧,相信你也知道鱼油和卵磷脂这些东西,当然也有其他的保健品我就不提了,就说鱼油吧,其中含有的EPA(二十四碳五烯酸,隐约记得,说错勿喷),总之属于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被称为“血管清道夫”,它具有疏导清理心脏血管的作用,从而防止多种心脑血管疾病。鱼油还含有DHA,DHA是大脑细胞形成发育及运作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所以对大脑记忆力发育是一个重要物质,也是视网膜的一个组成成分,也维持视力等。
这些都是真实科学存在的生理作用,甚至也应用于临床。对于一些心脑血管,如高血脂,那就最适合鱼油了,长期吃2-3个月甚至半年一年,效果肯定是有的,大大降低血栓,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率。可有些人就是舍不得花这份钱。

我也不说了,纯手打,我不知道我这么说你明白吗

5、老年保健品销售技巧

技巧 销售

6、老年人保健品销售这种工作是不是很坑人,不能做的?都是不值钱的草药,包装一下卖几百上千。我还就是因为

我个人认为保健品能不吃还是不要吃,我们身体可以产生这些营养,不需要外力,若常年给营养就促使身体的生理功能不工作,时间长了再停身体就会不适应,如果脾胃运化不好,吃下去的营养就是毒素,留在体内的垃圾不排除身体也会不舒服。
我很理解做这个行业的人,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但个人还是希望少一些吧~做人还是要本分赚钱养家~就说这些吧~希望你也不要纠结,能换工作可以换一个。个人意见。

7、老年人保健品销售可信吗?

让我来告诉你,国产保健品为什么一定是骗人的保健品。他们要是不骗人,都对不起这么轻松优越的行骗环境。


理财、保健品和电信诈骗,被认为是老年人会面临的三大最常见的受骗形式,前段时间,一名60岁老人在海边自杀,留下的遗嘱中就称被保健品“坑惨”了。上周结束的央视“3·15”晚会也曝光了食品营销欺诈乱象。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专门出台消息提醒消费者要警惕“专家义诊、权威证明、免费试用、宣称疗效”等非法宣传营销“陷阱”,可为什么国产的保健品总是会跟虚假营销和骗人把戏扯上关系呢?

保健品注定要骗人

2015年起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对保健食品的定义是: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保健品最终的划分范围仍然是食品。从该标准可以了解到,保健品的生产要求与食品行业标准一致,不同的是,保健食品需要通过卫生部的审查认证,或者资格证书。

因此,在审查上,保健品需要做的只是跟食品一样进行色泽、气味、理化指标、污染物等指标的审查,但在宣传上,保健品却可以进行功能性宣传。从2003年起实施的《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就详细列出了二十多种保健品功能及实验判定方法。

虽然仅仅是声称“具有功能”,但“辅助降血脂功能”、“辅助降血糖功能”等却给人以“疗效”的误导,这成了中国保健品宣传中最常见的套路。

尽管在2016年2月出台的《保健食品注册审评审批工作细则》中规定,证明食品的保健功能,需要进行专家的评审。但专家的评审只是通过提交上的材料进行理论分析,《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所要求的保健食品认证需要“经必要的动物和/或人群功能试验,证明其具有明确、稳定的保健作用”则由第三方机构给出。

保健品到底有多少保健功能,国家机构不必进行相关的验证,就看保健品公司自己能够把它们的效用“证明”得多么完美了。

保健品的钱都拿来打广告了

同样是维生素C,在药店里买可能只要几块钱一盒,而在保健品的专卖店则有可能买到三四百元一盒,保健品的价格之高几乎是公认的事实。尽管保健品的厂商在宣传时会表明自己使用了更高级的原料和工艺技术,但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看,相同的有效成分使得它们对人体的影响几乎没什么差别。

但是这仍然抵不住厂商自己对保健品功能的定义和吹捧。比如将松果体和褪黑素偷换概念成“脑XX体”和“脑X金”,或将某种草炒到上千元一克,直到被从“保健品”行业中除名。这些概念的炒作无疑为保健品的价格飙高添了一把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内的保健品几乎都是从广告起家,而非从产品起家。许多国内成功的保健品入市初期都将广告投入设定在30%-60%之间。

从公司规模上看,国内保健食品企业普遍投资小,过1亿元投资的企业只占1.45%,500万元到1亿元的占38%,100万元的占41.89%,小于10万元的作坊就有12.6%。资金实力不足,绝大多数企业创新高科技产品乏力,加上高额的广告费用,使得国内保健品企业只能生产低水平的重复产品,而企业竞争就是靠打广告战和高密度铺销售网点。

而资料显示,保健品的成本只占零售价格的10%左右,2009年,沈阳市对随机抽取监测到的保健食品进行广告调研发现,保健食品市场普遍存在价格虚高情况,代理价6元的保健食品,零售价竟然是98元,销售利润高达15倍有余。另外,这些广告几乎全部以药品名义进行宣传,而保健品假以药品名义进行销售的大约为其总量的50%。

高的广告投入和低水平的产品,使得保健品一直处于价格和功用不想称的情况下,这可能也是保健品在推销时必须夸大其功能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匹配这一价格。这样的价格也为保健品公司本身带来了巨额利润,比如一些保健品公司的净利润一直都在40%以上。

营销方式说白了就是坑蒙拐骗

尽管价格常年处于虚高的水平,但是保健品的销售额却也在不断增加。而中国的人均保健品消费额仍然远低于日美等发达国家,这说明在保健品市场上,中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与其他国家开始拓展更多种的营销方式不同,中国的保健品营销模式仍然以直销为主,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对保健品行业的影响至今没有显现。

按世界直销联盟的定义,直销指以面对面且非定点之方式,销售商品和服务。直销者绕过发给传统批发商或零售通路上架的方法,而是透过销售员的人脉从顾客接收订单,并从生产商那里直接出货到买家手中。

尽管国家工商局明确指出,直销以直销员个人销售业绩为计算报酬的依据,其他任何人的销售业绩都不与自己的报酬挂钩,但是在直销过程中,为了保证足够的贩售布局,人际关系就变得很重要。

直销公司线下的销售员通过抽成的方式来分食利润,而以人脉和口头推销建立起来的销售模式,比传统的经销模式更注重广告的效果。不同于电商或者经销模式中顾客们“货比三家”的思维习惯,直销模式下的顾客更容易被广告宣传和“情理”打动,而非原本最影响决策的价格因素。这也使得在直销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虚假宣传和空头支票。

不得不提的是,直销一直都是一种有限制,需要批准的营销模式。

从2009年的29个批准直销的企业到2014年的45个,国家对于直销企业的政策控制开始更加严格,但依然无法抑制直销队伍的快速发展。直销队伍的增加说明了保健品行业对这一模式的依赖,但即便批准的企业数量增加,也不能满足市场扩大的需求。

根据2015年度食品药品监管统计年报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共有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2440件。而45家直销许可、363种保健食品对于这个市场来说,是完全不够的。

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直销以“合法”的地位,但在实施时只给了极少数保健品企业以“合法直销”的许可,使得更多的保健品公司仍处在实际上不被批准或不合法的经营模式中。比如,在自杀老人的遗嘱中提到的青岛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即不在这一批准企业范围内。

另外,中国目前尚无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标准,同时保健食品广告证明主要由工商部门管理,发布前不经食品卫生部门审查,广告发布后,抽验的权力在卫生部有关部门,但执法权在工商部门,处理投诉则归消费者协会,多头管理使得对保健食品的质量监管有相当难度。

所以你看,这是一个注定会被虚假宣传的行业,可是在监管上,它又恰恰是最不足的。

与老年保健品销售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