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半月板磨损?半月板磨损??
半月板磨损通常不易愈合,因为半月板血运极差,绝大部份为无血管区,只有外侧也就是靠近关节囊侧的25%~30%有血液供应。因此半月板损伤后极难愈合。一经确诊即应根据损伤情况及时治疗。
关于形成半月板磨损的原因有几种说法:
1.创伤:可以造成半月板组织内的挫伤和积血,从而导致黏液样退变。
2.随年龄发生的退变:可造成局部坏死和黏液退变成为囊肿。
3.半月板组织内形成的滑膜细胞包涵体或组织化生细胞分泌黏液导致囊肿形成。
4.滑膜细胞经纤维软骨的微小撕裂移位到半月板内,导致酸性黏多糖蛋白分泌,形成半月板囊肿的内容物。首先在无血管区内出现较小的囊肿,以后由于关节活动滑膜液抽吸的泵作用,结果使小囊肿向膝关节周围移行,较多的液体进入囊肿使体积不断增大。
2、右膝外侧半月板前后增厚增宽体积增大,前后角相连,正常结构消失,其内见III-IV级异常信号影。
关键看你有什么症状了,如果有疼痛等症状,保守治疗无效,就需要做关节镜修整一下半月板了。
3、我的盘状半月板该如何治疗,跪求大家了。
你的这种情况应该是外侧半月板损伤,你所说的突然摔倒,膝关节不能伸直应该是半月板卡压导致的关节绞锁。盘状半月板是天生的,这种半月板特别容易损伤,MRI未见损伤并不代表没有损伤,这与阅片人的水平或拍摄的时机和部位有关。一般盘状半月板的损伤可以通过关节镜对半月板成型,不能缝合者半月板要切除,这要看情况的。手术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康复,一般的体育运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除了半月板损伤,不知道你的韧带尤其是交叉韧带损伤的情况,建议你到专门的关节外科在复查一下,做相关的体检,必要时还需要再做MRI检查。
一般盘状半月板的成型手术应该不会太贵,但是如果要缝合的话可能就要贵一点,这要看你用什么样的材料了,一般比较好的缝合材料一个可能就要3000块,用的多就花费多,少就花费少了。
先去专门的关节外科复查一下再说吧。(你磁共振片子看不到)
4、外侧半月板水平撕裂,请问。
你好!首先祝你早日恢复健康!以下我来给你谈谈关于“半月板损伤”的问题。
身体大腿与小腿之间的活动枢纽--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在胫骨关节面上有内侧和外侧半月形状骨,叫半月板,其边缘部较厚,与关节囊紧密连接,中心部薄,呈游离状态。
除边缘部分损伤后可以自行修复外,半月板破裂后不能自行修复,半月板切除后,可由滑膜再生一个纤维软骨性的又薄又窄的半月板。正常的半月板有增加胫骨髁凹陷及衬垫股骨内外髁的作用,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和起缓冲震荡的作用。
……
3)治疗方法
半月板损伤的治疗,以往偏于手术,认为半月板血供差,创伤后难以修复,只有手术切除才是唯一的根治方法。
近年来,由于对其功能认识的深化,在处理上也愈趋慎重,由于关节镜外科的进步,半月板的手术也有通过关节镜下进行的,手术方式有半月板全部切除、部分切除以及半月板修复手术和盘状软骨板的成形手术等。
急性期:局部冷敷,石膏托外固定,以便消肿止痛。
慢性期:保守治疗无效后,应作半月板撕裂部分摘除术,以防止发生创伤性膝关节炎。尽量使用膝关节镜手术,以便术后尽快复原。
1. 常规手术
一般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手术。
① 体位,一种是仰卧,患膝平放于手术台上或根据需要弯屈不同角度,另一种为仰卧屈膝90度位,腘窝放置于手术台远端边缘小腿下垂,手术者可用双膝夹住病人患足行不同方向转动或牵引。另外体位可按术者习惯选用。
② 切口也有多种,由于半月板切除本身并不困难,只是要在比较小的切口中,在视野不太清楚的条件下,完整摘除半月板,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设计好切口,常用的有:
A. 内侧弧形切口,自股骨内踝后方0.5厘米,关节线上4厘米处开始,向关节间隙并至其下0.5--1厘米作切口,再沿关节间隙平行方向达骸韧带内缘为止。
B. 水平切口,沿膑韧带内缘起,循关节间隙作横切口以及倒八字切口等。
③ 术毕,应用弹力绷带包扎,以后才松去止血带。在病床上应患肢抬高,次日即应开始股四头肌收缩操练,第3日,开始应鼓励病人行直腿高举操练。一般术后2周拆除缝线。2--3周后,逐渐屈膝并加强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④ 手术并发症:
A. 关节积液,多因手术粗暴,止血不周,刺激关节滑膜而产生的后果,或因术后未注意股四头肌操练以致股四头肌萎缩,关节缺乏自控能力,行动时易损伤滑膜而导致创伤性滑膜炎。治疗方法应加强股四头肌操练并按创伤性滑膜炎处理。
B. 关节积血,多见膝外下动脉损伤,有时因损伤形成动脉瘤,此动脉自腘动脉发出后,沿半月板向前分布(膝下内动脉在关节平面的下缘,故不易损伤)故有的作者主张在切除外例半月板时应常规引出膝下外动脉,并予以切断结扎,或在手术时靠近半月板外缘进行切除。
关节内一旦发生积血,在术后2--3日病人常发高热,但白细胞计数不高。积血一般不凝固,应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行关节腔穿刺抽血,并注入抗生素预防感染。关节外的血肿凝集成块时,必要时,可行手术清除。
C. 化脓感染,如关节肿胀、疼痛、发红、体温上升、白细胞计数增高,为术后感染的征象,早期发现可施行关节穿刺排液、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内注入抗生素,晚期则手术切开排脓才能引流通畅,可置入双管持续冲洗,待感染控制后再练习膝关节活动。
D. 腘血管损伤,少见,但后果严重,腘血管在后方距半月板仅1厘米处,手术刀进入过深则可损伤腘动脉,影响下肢血供,必须警惕。
2. 经关节镜半月扳手术
手术的特点,切口小,创伤反应少;术后疼痛轻微,活动障碍少;无腿部肌肉萎;住院期可缩短2/3,很少发生并发症;以及康复迅速,很快可以恢复工作。
随着科技的进步,器械的改进,本手术的效果将愈趋明显,应用日益普及,可以说,关节镜下的手术开拓了关节外科手术的新纪元。
4)护理措施
1. 护理观察
① 膝部疼痛的特点。有无漏诊或治疗不当。
② 外固定物的松紧度。有无影响肢体血运。
③ 功能锻炼的效果。有无股四头肌萎缩。
2. 一般护理
在制动期间给予必要的生活护理。
3. 问题处置
① 膝部疼痛
护理措施:
A. 急性损伤后局部冷敷,弹性绷带或棉垫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石膏托制10天,卧床休息3周,以控制出血和肿胀。口服镇痛药。
B. 慢性期疼痛与运动有关,应控制运动次数和时间,术后过早负重会加重关节内的创伤反应,导致慢性滑膜炎引起膝痛。所以处理原则是早下地,晚负重,最好是1个月后再开始负重行走。
同时给予中药热洗、理疗和按摩,促进膝周软组织的血液循环。痛甚时口服消炎镇痛药。
C. 对术后仍感到膝部疼痛者,需认真查清原因。如切口部位痛者多为皮下神经痛,关节后方残留痛者多为后角切除不全,内侧切口而外侧痛者多为诊断错误,必要时再次手术。
② 膝关节交锁
护理措施:
A. 急性期交锁常伴有肌肉痉挛,膝处于半屈曲的强迫性体位,此时护理者必须维持患膝的半屈位置,再顺着大腿的轴线手法牵拉小腿,同时嘱咐病人放松肌肉,待膝部松弛后,轻轻屈伸活动膝关节达到脱锁。脱锁后需将患膝制动休息10天。避免剧烈运动。
B. 对于慢性期交锁者,应教会病人自行解锁法:坐位,小腿自然下垂,轻轻摆动膝关节,以求解锁。
C. 反复交锁者应动员病人手术切除损伤的半月板,术后借助持续被动运动器早期活动。
③ 股四头肌萎缩
护理措施:
A. 在整个治疗期间,都应强调和指导病人锻炼股四头肌,防止发生潜在性膝关节不稳定。这是获得最佳疗效的关键。
B. 膝部制动固定期的操练
① 病人仰卧或坐位,裤子要宽松,不影响操作。锻炼可从健侧学起,再过渡到两侧。把手放在膝后,教病人将膝压向手,再放松,反复“压紧--放松”。每小时1次,每次5分钟。
应确实看到股四头肌的强力收缩和完全松弛,防止病人用臀大肌收缩来代替股四头肌收缩。按摩和电疗是无法取代股四头肌锻炼的,只能使病人产生惰性。
② 当病人掌握上述操练后,再进一步练习直腿抬高。首先是抗重力抬高,然后到抗阻力抬高,如足部绑缚沙袋。也可通过改变体-位减慢抬腿速度和延长滞空时间来增加锻炼强度(图2);
③ 拆除外固定后的行走锻炼要求:跟-趾式走路,不能破行,每一步都必须伸直膝关节。
下肢器械练功法:
A. 上下台阶法。B. 蹬车运动法。C. 抗阻力伸膝法。D. 负重下蹲起立法。E. 划船运动法。
④ 术前若有肌萎缩,应强化锻炼。术后一旦恢复感觉,就应重新开始锻炼,尤其是年轻力壮者。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采纳为答案。
5、膝关节置换的成功率有多少
提问:所患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改变我患类风湿9年了,以前主要发于手指手腕脚掌等小关节,没有治疗。07和08年分别表现左膝关节积液,在中医院治疗。积液消除,关节未受损。今年春至今半年多呈多发性关节肿痛,左膝右膝特别严重。在中医院用甲氨喋呤和辅助药物治疗,病情没有控制好,又打了一个多月的生物制剂益赛普,停用后关节疼痛更厉害,常规药基本没用。现双膝肿胀疼痛不能走路,X光显示骨小梁稀疏,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在附二院做磁共振,基本内容如下:大量滑膜组织增生,半月板体积变小变薄,软骨2到3度损伤。医生建议膝关节置换,可又听说该手术成功率只有百分之50--60,心中犹豫,难下决心。
6、半月板体积增大什么意思
您好,根据你的描述考虑是半月板损伤导致的可能性大,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一下理疗、针灸、中药、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的,必要时手术治疗,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7、中医治疗半月板损伤方法是什么
中医的治疗手段通常都是利用针灸,按摩起到血液循环的作用,减少积液。再配合外敷内服,一起达到治疗的效果!!如果疼痛不严重建议选择中医保守治疗!!西医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后遗症,没必要的情况下,连骨科医生都不会推荐的!!!
8、我伴损伤在第三军医大学做的MRI诊断左膝外侧半月板后角增厚增宽体积增大,是左外侧平盘状,请问怎么办?
半月板损伤后可以产生增生肥厚,可以通过针刀闭合性松解解决其并发症状和体征,具体治疗机理详见我的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14cd8d0100bu3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