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疾病百事通 > 自体心脏移植

自体心脏移植

发布时间:2021-07-04 13:55:14

1、心脏移植的介绍

心脏移植主要是针对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严重冠状动脉疾病进行的外科移植手术。是将已判定为脑死亡并配型成功的人类心脏完整取出,植入所需受体胸腔内的同种异体移植手术。受体的自体心脏被移除(称为原位心脏移植)或保留用以支持供体心脏(称为异位心脏移植)。手术后平均生存期为13年。目前,我国每年心脏移植手术100余例,三年生存率大于90%,五年生存率大于85%。心脏移植并不是心脏病的常规治疗方法,而是作为挽救终末期心脏病病人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一个治疗手段。

2、克隆的心脏移植后会发生排斥反应吗?

从理论上说
以患者自体细胞克隆的器官
和患者自体不会产生排斥反应
但是在实际移植手术的准备中
克隆器官会不会产生排斥反应
还有待临床实验

3、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骨髓移植

因为心脏和感染问题,建议暂缓选择移植治疗。必要时,查FlSH,根据结果再选择。维持治疗根据我们的经验最好选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祝好!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液内科-刘尚勤主任医师 查看原帖>>

4、有谁做过心脏移植手术么?

心脏移植主要是针对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严重冠状动脉疾病进行的外科移植手术。是将已判定为脑死亡并配型成功的人类心脏完整取出,植入所需受体胸腔内的同种异体移植手术。受体的自体心脏被移除(称为原位心脏移植)或保留用以支持供体心脏(称为异位心脏移植)。手术后平均生存期为13年。目前,我国每年心脏移植手术100余例,三年生存率大于90%,五年生存率大于85%。心脏移植并不是心脏病的常规治疗方法,而是作为挽救终末期心脏病病人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一个治疗手段。

5、器官移植将带来哪些新变革?

将某一个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用手术移植到自己体内其他部位,或移植到另一个体的某一部位的方法,叫移植术。献出器官的个体,叫供者;接受器官的个体,叫受者。如供者与受者为同一个体,则称为自体移植,如断肢再植;如供者与受者属同一种类,但不是同一个体,则称为同种异体移植,如人与人之间的器官移植,移植后会产生排斥反应;不同种属间的移植,叫异种移植,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会非常剧烈,如把狗的肾移植给人;同卵双生的双胞胎间的移植,虽供者与受者不是同一个体,但双胞胎间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基因结构,移植后不会产生排斥反应,称为同质移植。

一般说来,器官移植有以下三个特点:①移植物从切取时切断血管到植入受者体内再次接通血管期间,始终保持活力;②移植的当时,即吻合了移植器官与受者间的动、静脉,建立了通畅的血液循环;③如果不是自体移植或同质移植,术后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排斥反应。因此,器官移植属活体移植,被移植的器官不但要保留正常的外形和解剖结构,而且在移植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活力,移植后必须尽快恢复移植器官的功能。

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初,手术中的疼痛、失血、感染等问题相继解决后,现代外科才开始飞跃起来,器官移植才成为可能。但现代外科的器官移植是经历了以下三个重大的突破后才确立起来的:①卡雷尔大夫倡导的血管吻合术的发展;②低温保持移植物的成功;③有了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控制排斥反应。

20世纪初,俄国的阿尔曼等大夫在动物身上进行了大量的器官移植的探索,为器官移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52年,米雄大夫将一母亲的肾脏移植到了其儿子身上,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活体器官移植,尽管由于排斥反应,术后肾功能仅保持了23天,但它宣告了人类历史上器官移植作为神话和科幻年代的结束;1954年,莫雷大夫成功地为一位21岁的妇女移植了她同卵双生的姐姐的肾脏,使该妇女一直活到今天,并成了有两个孩子的妈妈,也作为器官移植后活得最长久的人,该妇女和莫雷大夫均上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1956年,莫雷又开始了同种异体肾移植,也获成功;1967年,南非的巴纳德大夫首次开始了心脏移植。至此,现代器官移植开始向一座又一座高峰跃进。

——据世界器官移植指导中心统计,到1994年为止,全世界已有40多万例患者接受了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目前以每年3000~5000例的速度在发展;新兴的胰腺移植正以每年2000~3000例的速度在递增;肾脏移植已在全球各大医院普遍展开!

从1952年到1992年,人类已有17位直接从事器官移植的临床医学家获得了9个年度的人类最高科学荣誉——诺贝尔奖。1990年,当从事肾脏移植的美国大夫莫雷和骨髓移植的开拓者托马斯走向诺贝尔奖金的领奖台时,世界各大报纸和电视台纷纷发出以下评论:“器官移植开创了人类医学史上的新纪元!”

肾脏移植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器官移植的先河,是器官移植的范例。自1952年米雄大夫开始首例人体肾移植以来,目前人类已进行了20万例左右肾移植,5年存活率超过80%以上。

正如家中的“下水道”是用于排除各种污水的装置一样,肾脏在人体内也起“下水道”的作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清除人体血液内的各种有害的代谢废物和毒物,一旦此“下水道”的功能已不可逆地丧失,人体的毒物和废物将急剧堆积,患者最终死于“尿毒症”。

随着肾移植术的不断发展,目前认为:任何原因的肾脏疾病,发展到不可逆性肾功能衰竭阶段后,若患者其他脏器功能良好,均应进行肾移植。在肾功能已衰竭后及移植的肾脏恢复功能前,一种叫人工肾的机器可完全代替肾脏的功能,即定期把患者的血液引入人工肾,由人工肾清除了血液内的毒物后,再将已净化后的血液重新注入患者体内。目前,人工肾不但可以完全取代肾脏,而且已成为由于各种原因(如缺少手术费用、缺少可用于移植的肾脏等)不能进行肾移植的患者维持生命、长期生存的一项措施。遗憾的是,一台几百千克重的、插满各种管道的机器,现在暂不能植入体内。因此,要想让不可逆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生活,必须进行肾移植。

目前,据估计我国每100万人口中就有100多名终末期的患者需要肾移植,那么,想一想,我国12亿多人口中,大约有多少正挣扎在死亡线上等待肾移植的患者呢?须知,由于肾脏来源有限及患者经费不足,我国目前最多能进行3000例左右肾移植。器官来源不足,这也是当今极少数犯罪分子要偷器官的原因。肾移植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了防止肾移植后强烈排斥反应,需长期应用抑制排斥反应的药物——免疫抑制剂,而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同时又抑制了机体对产生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因此,5~10年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较高。

对策:第一,用早产儿死后的肾脏,不但增加了肾脏的来源,也减轻了排斥反应;第二,加强开发可植入体内的人工肾。

1967年12月,南非开普敦市某医院,一位52岁的犹太商人因各种治疗无效已进入心力衰竭的终末期,患者、大夫、护士似乎都在等待着“死亡之神”的降临;同时,一个22岁的姑娘因车祸造成的严重脑外伤,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这两件事时间上的巧合,加上该医院先进的设备和力量,年轻的巴纳德大夫果断决定:把因脑外伤而死亡的姑娘完好的心脏移植到犹太商人身上!由于双方家属的同意与支持,人类翻开了向“死亡之神”挑战的新篇章……术后,患者尽管因强烈的排斥反应和感染而死亡,但首例心脏移植毕竟是医学史上一个重大进展。随后1年内,世界各地进行了约100例心脏移植,患者都因强烈的排斥反应或严重的感染很快死亡,心脏移植跌入低谷。

直到1978年,新一代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问世后,才又把心脏及其他各大脏器的移植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到1991年,全世界216个医疗中心共完成了18000多例心脏移植,仅1990年1年,全世界就完成了3054例心脏移植。目前,全世界心脏移植估计已完成了40000例以上,1年成活率已接近90%,5年成活率已超过75%。

心脏是一个时刻都在搏动的器官,它的主要生理功能和一台水泵完全一样:即源源不断地把血液“泵”入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若心脏的“泵”血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各组织、脏器代谢水平的需要,则称为泵衰竭或心衰;若心脏一旦停搏,只需几分钟,脑组织将出现不可逆性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许许多多心脏手术的前提是:心脏必须完全停止搏动。道理很简单,手术刀无法在一颗跳动着的心脏上准确地切开一条大夫们所需的切口;任何大夫也无法在不断跳动着的心脏上进行精细的外科手术操作。那么,怎样解决上述矛盾呢?事实上,在使心脏停搏前,一种叫“体外循环机”的机器已代替了心脏的泵血功能,从广义上讲,这种“体外循环机”就包含了一颗大的“机械心脏”,由它暂时泵血到各个器官,在整个心脏手术过程中,泵血功能得以延续。

6、一般心脏怎么移植,不会死吗?

心脏移植主要是针对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严重冠状动脉疾病进行的外科移植手术。是将已判定为脑死亡并配型成功的人类心脏完整取出,植入所需受体胸腔内的同种异体移植手术。受体的自体心脏被移除(称为原位心脏移植)或保留用以支持供体心脏(称为异位心脏移植)。手术后平均生存期为13年。目前,我国每年心脏移植手术100余例,三年生存率大于90%,五年生存率大于85%。心脏移植并不是心脏病的常规治疗方法,而是作为挽救终末期心脏病病人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一个治疗手段。

手术分类
1.原位心脏移植
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是从胸骨正中开胸,暴露纵隔,打开心包,切断大血管后通过体外循环机进行辅助循环。供体的心脏在取出之前,给予氯化钾注射处理使心脏停搏,取出后放入冰中保存。通常供体心脏可以在冰中保存4-6小时。衰竭的心脏被切断周围大血管和部分左心房后从受体胸腔中分离出来,剩下的左心房组织保留肺静脉,将供体心脏修剪后植入原心脏部位与受体的血管和剩余左心房组织吻合。供体心脏复跳后,脱离体外循环机,缝合关胸。
2.异位心脏移植
异位心脏移植指保留受体心脏,且将供体的心脏植入胸腔,并将两个心脏和血管连接形成一个“双心”系统。这种术式能够给受体心脏一个恢复的机会。如果移植失败(如出现排斥反应),可以将出现排斥反应的供体心脏切除。异位移植一般用在供体心脏功能不够强健(受体体重远较供者体重大,供体心脏较弱,或患有肺动脉高压)。

术后护理
心脏移植术后早期需在ICU监护治疗,当患者苏醒后需转入特殊病房进行康复护理。住院时间和术后护理时间取决于患者的一般状况、移植心脏功能,以及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由于住院时间延长会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医生们通常希望患者能在术后2周左右出院,出院后应该定期返院复查,患者也需要一定的情感和心理支持。当患者逐渐适应后,返院复查的周期可以延长。由于手术时迷走神经被切断,供体心脏去神经支配后一般每分钟跳动100次左右。心脏移植术后需要定期检查评价移植心脏功能,监测免疫抑制剂药物浓度及有无免疫排斥反应,并积极防治感染。免疫抑制剂需长期坚持服用以避免排斥反应的发生,并需要定期进行心肌活检明确有无排斥反应。

术后并发症
心脏移植是高风险手术,在院死亡率在7%左右。心脏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败血症、供心衰竭、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肾衰竭、免疫排斥反应以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因为心脏移植属于异体器官移植,受体对其具有免疫排斥可能,对于心脏移植患者来说,出现免疫排斥的风险始终存在,所以必须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但是免疫抑制剂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出现感觉异常、易发肿瘤等。还有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发生肾功能不全。

7、人类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是哪年施行的

1967心脏移植主要是针对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严重冠状动脉疾病进行的外科移植手术。是将已判定为脑死亡并配型成功的人类心脏完整取出,植入所需受体胸腔内的同种异体移植手术。受体的自体心脏被移除(称为原位心脏移植)或保留用以支持供体心脏(称为异位心脏移植)。手术后平均生存期为13年。目前,我国每年心脏移植手术100余例,三年生存率大于90%,五年生存率大于85%。

8、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好处

存在于胎盘组织中的间充质干细胞,有的是属于母亲的,有的是婴儿自己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在婴儿出生后,可以将属于孩子自己的间充质干细胞从胎盘中分离出来,并加以保存。未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旦有需要,可以方便使用。而且,因为是孩子自己的细胞,使用时不需要配型,也不会引起免疫反应。林教授强调,随着干细胞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自体干细胞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而出生时是人一生中在体外获得自体干细胞的唯一机会。

用造血干细胞可以治疗白血病。与造血干细胞相比,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用途更广。林教授说,间充质干细胞是近年来国内外干细胞应用研究使用最多的干细胞品种之一。用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治疗多种类型的疾病,同时,还能用来修复甚至再造受损的组织器官。国内外近年来利用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有很多,主要疾病类型包括骨关节疾病、肝硬化、脊髓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缺血性心脏病、帕金森、老年痴呆、移植物宿主排斥反应(GVHD)和糖尿病等。

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干细胞产业奠基人韩忠朝教授提醒:家长首先要清楚,干细胞治疗是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手段,针对的主要是用药物或手术难以有效治愈的疑难杂症或慢性疾病。所以,现阶段保存干细胞,更重要的是保存资源,先将孩子的自体干细胞从可能被废弃的胎盘中“抢救”出来,以备孩子在未来成长过程中的不时之需。

9、心脏牵引手术有后遗症吗,要多少钱?

对心脏移植的几点认识:
1、手术本身操作难度不大,按照固定顺序进行;
2、切除自体心脏需注意左房壁的保留,选择联合左右房切口路线切开右心房及房间隔,沿房间沟将房间隔切除,右侧切开后,沿房室沟剪开,适当多保留左房壁;
3、供体心脏位置是重点:左心耳对应,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对线整齐;主动脉、肺动脉对合好防止扭曲;
4、一些小技巧:缝合左房壁起始时,将供体心脏放置自体左房壁左侧,这样不需要另外的助手摆放心脏,缝合容易;将肺动脉修剪得很短,避免吻合打折;血管吻合前,用牵引线将血管悬吊,缝合更容易。

与自体心脏移植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