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破伤风皮试的配法。
配置方法,取0.1ml血清加抄0.9ml生理盐水即成。皮试方法及结果观察,取皮试液0.1ml在前臂作皮内试验,观察15分钟后,若有1cm以上的红肿则为阳性。同时应以生理盐水在另一前臂做对照试验。注意,若皮试为阳性,也可用下述脱敏疗法进行注射
第一针,1:20稀释血清0.05ml;第二针,1:10稀释血清0.05ml;第三针,未稀释血清0.1ml;第四针,未稀释血清0.5ml;第五针,余量一次肌内注射。每针注射间隔20分钟,在注射前要做好过敏休克的抢救准备。
2、破伤风皮试结果判断
破伤风皮试结果判断自:
1、阴性:皮丘无改变,局部不红肿,无自觉不适。阴性者可以肌肉注射。
2、阳性:皮丘增大红肿,硬结直径大于1.5CM,红晕大于4CM或皮丘周围有伪足或痒感。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阳性者不能注射。
3、破伤风抗毒素如何做皮试?
配制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通常选用 1ml注射器先抽吸 0.1ml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 + 0.9ml注射用版水。由于破伤风抗毒素注权射液属生物制剂 ,在抽吸过程中易产生泡沫 ,而且注射器针头及针栓内的微量空气一同被吸入针管 ,常致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抽吸剂量不准确 ,空气不易排净 ,浪费药液 ,导致破伤风抗毒素注射剂量减少。我自己研究的方法:采用一次性 1ml注射器 ,先抽吸 1ml注射用水 ,排净针管及针头的空气 ,保留0.9ml注射用水 ,再抽吸 0.1ml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即可。行脱敏注射时也可使用本方法
4、破伤风皮试怎么配
皮试针和来注射针正常讲不是同一个。源皮试液只用了1ml针管抽0.1ml的破伤风抗毒素液体然后加入0.9的生理盐水兑成1ml。试敏只注射0.1ml,试敏之后是不能立即扔的,在确定你不过敏时才可以扔掉。然后小安瓶里还剩下0.9毫升的破伤风抗毒素。如果还用那支针就意味着得把那支1ml针的液体打出去然后抽那0.9ml的破伤风抗毒素,还得查看针头有没有因为穿刺皮肤后造成堵塞,还要考虑换针头的问题。护士是多闲。
无论怎样,结果都是,不会造成污染或者其他问题。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信不信是你的问题。
5、破伤风皮试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
另外,有一种特殊的破伤风,是由于新生儿断脐所致,俗称脐风、撮口,因其常在断脐后7日左右发病,故又称“七日风”。
[病原学]
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它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如伤口、骨折、烧伤,甚至木刺或锈针刺伤)而侵入人体,并在伤口深部缺氧环境中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破伤风杆菌病毒,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全身特异性感染。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破伤风一般在细菌入侵后1—2周开始出现症状(极少数人有短至24小时或长达几个月才出现症状的)。
一般在伤后6~10天发病,也有伤后24小时或数周后才发病的。
发病时间短,症状越严重,病人的危险性也就越大。起初先有乏力、头晕、头痛、烦躁不安、打呵欠等前驱症状。接着可出现强烈能的肌肉收缩。首先是面部肌肉开始,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表情肌痉挛,病人出现“苦笑”面容;背部肌肉痉挛,头后仰出现所谓的“角弓反张”;如发生呼吸肌或喷痉挛,可造成呼吸停止,病人窒息死亡。
这种全身肌肉痉挛持续几分钟不等,间隔一段时间又反复发作。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响、说话、吹风均可诱发。
[诊断]
[治疗]
一旦患了破伤风,应送医院进行枪救,并隔离病人,保持安静环境,必要时作气管切开,保证呼吸道通畅。
应用大剂量破伤风抗毒素,以中和体内毒素。
内治:以祛风定痉为主。先吞服万灵丹2粒以发汗,再用五虎追风散(蝉衣、南星、天麻、全蝎、僵蚕)煎服,另加0.8-1.5克冲服。服药前先服黄酒60克作药引,或用玉真散2—3克分2次吞服,热陈酒一盅调服;或蝉衣15克(去头足)研末,陈酒吞服。亦可用红蓖麻根(鲜)为主药,每天125—250克,加水1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几次口服,儿童剂量酌减。
外治:对伤口出现感染或引流不畅者,应给予清创。清创应在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之后,或将抗毒血清加入麻药中。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清创后外敷玉真散;创口出脓后,改用三三七丹、生肌玉红膏;脓尽新生,则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
破伤风抗毒素--系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血浆所制得的抗毒素球蛋白制剂。用于治疗及预防破伤风。
皮下注射在上臂三角肌处。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部位须分开。肌内注射应在上臂三角或臀大肌外上。皮下、肌注无异常者方可静脉注射。
静注应缓慢,开始不超过1ml/分。以后不超过4ml/分,静注1次不超过40ml,儿童不超过0.8ml/kg,亦可稀释后静滴。
用量:
1.预防:皮下或肌注每次1500~3000单位,儿童与成人相同。伤势重者加1~2倍。经5~6日还可重复。
2.治疗:第1次肌内或静脉注射5万~20万单位,儿童与成人同,以后视病情而定,伤口周围可注抗毒素。初生儿24小时内肌内或静注2万~10万单位。
[预后]
[预防]
参考资料:
烧烫伤后应防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后,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它通常并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但人体皮肤出现外伤时,如开放性损伤、开放性骨折、烧烫伤等,甚至细小的伤口如刺伤,均可能发生破伤风。?
临床上,破伤风的治疗非常困难,死亡率高,而预防的效果极佳,普遍使用破伤风抗毒血清被动免疫法预防的外伤者,发生破伤风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左右。?
烧烫伤属于开放性创伤,它符合破伤风发病所需的一切因素和条件,特别是严重性烧烫伤,创面愈合时间长达数月,都会给破伤风杆菌有机可乘。
所以烧烫伤后也需要常规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破伤风的发生。有少数烧烫伤病人认为,烧烫伤只是皮伤肉不伤,加上害怕打针疼痛而拒绝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这是十分错误而且是极其危险的。
破伤风类毒素和破伤风抗毒素能否同用?
破伤风类毒素是用来预防破伤风的一种免疫疫苗。为了防止破伤风病的发生,医生给病人注射一定量的破伤风类毒素,从而达到预防破伤风病的目的。
而破伤风抗毒素是用对破伤风病具有免疫力的人或动物血清经加工精制而成的免疫抗体,注射到人体后,可直接对破伤风起到抵抗的作用,但这种抗毒素是被动的,而且在体内只能维持很短时间,因此,最根本的还是应该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以使体内产生自动免疫抗体,从而达到长久的预防皮伤风的目的。
破伤风类毒素是用破伤风菌经减毒加工处理后制成的疫苗,注射到人体后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后人体才会产生自动免疫力。因此,如果人体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而发生外伤,或是刚刚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而自身尚产生免疫抗体时发生外伤,为防止感染破伤风,应首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使被动免疫和自动免疫衔接起来,从而达到预防破伤风的目的。若已经注射过破伤风类毒素的人类发生外伤后,没有必要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因为做为类毒素的抗原和抗毒素的抗体同时注射后也会发生拮抗作用而使相互作用降低,失去免疫效果。
科技之光
新生儿破伤风对小儿智力有影响吗?
新生儿破伤风是新生儿出生后脐部感染破伤风杆菌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抽筋为特征。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粪便中。这种细菌抵抗力强,普通消毒药物对其无效,需要用高压消毒或含碘的消毒药物才能将其杀死。接生时如用被破伤风杆菌污染,而且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剪刀、线绳剪断或结扎脐带,细菌即可从脐部进入血液引起疾病。
如果脐部感染了破伤风杆菌,大约在7天左右出现症状,故俗称“七日风”,症状出现越早,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一般新生儿以哭闹不安起病,患儿想吃奶,但口张不大,吃奶困难。此后第2天就出现面部肌肉抽动,口角向外牵引,呈苦笑面容,四肢肌肉僵硬并出现抽筋。此时小儿对任何刺激如声音、强光、抚摸、喂水、打针等都可诱发抽筋。当呼吸肌、喉肌痉挛时,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青紫、窒息。如果本病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患儿抽筋次数会越来越多,严重缺氧可致脑细胞缺氧坏死,部分患儿可由于缺氧、窒息、继发感染而死亡,存活者智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破伤风死亡率高,病情严重。故我们应该严格实行科学接生法,接生员的手以及接生用具均应严格消毒,防止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外伤忌打破伤风抗毒素
儿童生性活泼好动,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外伤。为了预防破伤风的发生,就诊时家长常要求注射TAT(破伤风抗毒素),其实大可不必。
TAT虽然有预防破伤风发生的作用,但它是一种异种蛋白的抗毒素血清,反复注射后会刺激人体对其产生相应抗体,不仅可使药效下降,而且患儿还易发生过敏反应,甚至会得血清病,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
事实上,只要注射过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俗称“白、百、破”)三联疫苗的6岁以下儿童,其体内已有足够抵抗破伤风毒素的抗体存在,外伤后不需再注射TAT。因而,当您的孩子发生外伤后,去医院看病时,应带上孩子的预防接种卡,以供医生参考。
其实,孩子如只是轻微的外伤,可先进行简单的家庭护理,以防感染。首先,用冷开水或碘酒清洗伤口,然后用创可贴或消毒纱布包扎,也可擦些红药水。重要的是应避免伤口接触水,以免发炎。但若有异物进入皮肤或有伤口化脓等症状,应立即送医院外科处理,以免发生意外。
(曹霞)
破伤风抗毒素使用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破伤风抗毒素
商品名:
英文名:Tetanus
Antitoxin
汉语拼音:Poshangfeng
Kangsu
主要组成成分:经胃酶消化后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性状]
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的澄明液体,含少量防腐剂,久置可析出少量能摇散的沉淀。
[药理作用]
本品含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破伤风毒素的作用,可用于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适应症]
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已出现破伤风或其可疑症状时,应在进行外科处理及其他疗法的同时,及时使用抗毒素治疗。开放性外伤(特别是创口深、污染严重者)有感染破伤风的危险时,应及时进行预防。凡已接受过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注射者,应在受伤后再注射1针类毒素加强免疫,不必注射抗毒素;未接受过类毒素免疫或免疫史不清者,须注射抗毒素预防,但也应同时开始类毒素预防注射,以获得持久免疫。
[用法用量]
用法:皮下注射应在上臂三角肌附着处。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部位须分开。肌内注射应在上臂三角肌中部或臀大肌外上部。只有经过皮下或肌内注射未发生反应者方可作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应缓慢,开始每分钟不超过1ml,以后每分钟不宜超过4ml。一次静脉注射不应超过40ml,儿童每1kg体重不应超过0.8ml,亦可将抗毒素加入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等输液中静脉点滴。静脉注射前将安瓿在温水中加热至接近体温,注射中发生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
用量:
1.预防:1次皮下或肌内注射1500~3000IU,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伤势严重者可增加用量1~2倍。经5~6日,如破伤风感染危险未消除,应重复注射。
2.治疗:第1次肌内或静脉注射50000~200000IU,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以后视病情决定注射剂量与间隔时间,同时还可以将适量的抗毒素注射于伤口周围的组织中。初生儿破伤风,24小时内分次肌内或静脉注射20000~100000IU。
[不良反应]
1.过敏休克:可在注射中或注射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突然发生。患者突然表现沉郁或烦躁、脸色苍白或潮红、胸闷或气喘、出冷汗、恶心或腹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重者神志昏迷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以迅速死亡。轻者注射肾上腺素后即可缓解;重者需输液输氧,使用升压药维持血压,并使用抗过敏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进行抢救。
2.血清病:主要症状为荨麻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局部浮肿,偶有蛋白尿、呕吐、关节痛,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瘙痒及水肿。一般系在注射后7~14天发病,称为延缓型。亦有在注射后2~4天发病,称为加速型。对血清病应对症疗法,可使用钙剂或抗组织胺药物,一般数日至十数日即可痊愈。
[禁忌]
过敏试验为阳性反应者慎用,详见脱敏注射法。
[注意事项]
1.本品为液体制品。制品混浊、有摇不散的沉淀、异物或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过期失效者均不能使用。安瓿打开后应一次用完。
2.每次注射须保存详细记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注射次数、上次注射后的反应情况、本次过敏试验结果及注射后反应情况、所用抗毒素的生产单位名称及批号等。
3.注射用具及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注射器宜专用,如不能专用,用后应彻底洗净处理,最好干烤或高压蒸汽灭菌。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器须分开。
4.使用抗毒素须特别注意防止过敏反应。注射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并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凡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曾有支气管哮喘、枯草热、湿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或对某种物质过敏,或本人过去曾注射马血清制剂者,均须特别提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1)过敏试验: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毒素稀释10倍(0.1ml抗毒素加0.9ml氯化钠注射液),在前掌侧皮内注射0.05ml,观察30分钟。注射部位无明显反应者,即为阴性,可在严密观察下直接注射抗毒素。如注射部位出现皮丘增大、红肿、浸润,特别是形似伪足或有痒感者,为阳性反应,必须用脱敏法进行注射。如注射局部反应特别严重或伴有全身症状,如荨麻疹、鼻咽刺痒、喷嚏等,则为强阳性反应,应避免使用抗毒素。如必须使用时,则应采用脱敏注射,并做好抢救准备,一旦发生过敏休克,立即抢救。
无过敏史者或过敏反应阴性者,也并非没有发生过敏休克的可能。为慎重起见,可先注射小量于皮下进行试验,观察30分钟,无异常反应,再将全量注射于皮下或肌内。
(2)脱敏注射法:在一般情况下,可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毒素稀释10倍,分小量数次作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后观察30分钟。第1次可注射10倍稀释的抗毒素0.2ml,观察无紫绀、气喘或显著呼吸短促、脉搏加速时,即可注射第2次0.4ml,如仍无反应则可注射第3次0.8ml,如仍无反应即可将安瓿中未稀释的抗毒素全量作皮下或肌内注射。有过敏史或过敏试验强阳性者,应将第1次注射量和以后的递增量适当减少,分多次注射,以免发生剧烈反应。
5.门诊病人注射抗毒素后,须观察30分钟始可离开。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尚不清楚。
[药物相互作用]
尚不清楚。
[规格]
预防用1500IU/瓶;治疗用10000IU/瓶。
[贮藏]
2~8℃避光干燥处保存。
[包装]
[有效期]
抗毒素装20%(应不低于16%)超量者有效期为5年;抗毒素装10%(应不低于8%)超量者有效期为3年。
[批准文号]XXXX
[生产企业]
XXXXXXX公司
地址
电话
注:
①[商品名]、[适应症]、[用法用量]、[规格]、[包装]
、[有效期]由企业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内容填写;
②
[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项目如有必要,企业可自行增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