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究竟有多严重
传单主抄要是“EB病毒感袭染”所致的疾病。——此病对于儿童来讲,最担心的是病毒性肾炎、病毒性心肌炎、间质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这几种是比较常见的;——对于EB病毒的感染,在抗病毒方面并没有理想的药物,儿科上经常使用“丙种球蛋白”来提高免疫力,从而通过免疫力来清除病毒。得病后可以获得长达30年的免疫(即此次发病好了以后,30年内不会再复发)——由于此病病程至少是14天、最长的可以长达3个月以上。所以,在此阶段仍有持续发热的情况。多数病例会持续7-10天左右。——你现在不用紧张老是发热的问题,而是要关注“病毒性心肌炎”和“肾炎”的问题。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什么意思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概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单核-巨噬细专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属常具自限性。临床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周围血液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以及抗EB病毒的抗体阳性。
3、请问“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回事吗
病毒治疗到疗程,发热停止,眼睛不充血了,淋巴结肿大减轻,可以院外治疗,肝功恢回复较慢,肝答脏和脾脏肿大消退也较慢,注意不要再感冒,不要剧烈运动,不要碰到肝脾区,防止破裂。幸好你的是女儿, 男孩好动就杯具了。。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原因,是什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继1920年病理学家和Evans首次描述了IM的临床特征,在1932年Paul和Bunnell在IM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了一种嗜异性抗体,其可使绵羊红细胞发生凝集,到了1964年,DNA病毒终于被发现,是Epstein,Achong和Barr从非洲Burkitt淋巴瘤患者培养的原始淋巴细胞中发现的,后来发现其它疾病也存在此病毒,所称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这种双链DNA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又称人疱疹病毒4型。一个完整的病毒是由壳微粒(capsomere)、包膜(envelope)类核(nucleoid)、膜壳(capsid)、所组成。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得出膜壳是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外形由管状蛋白亚单位组成;类核含有病毒DNA;包膜从宿主细胞膜衍生而来,总共有三层,而且表面有放射状棘突。
EB病毒有六种抗原成分:
(1)病毒壳体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VCA)、
(2)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MA)
(3)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可再分为弥散成分D和局限成分R)
(4)补体结合抗原(即可溶性抗原S)
(5)EB病毒核抗原(nuclear antigen,NA)
(6)淋巴细胞检测的膜抗原(lymphocyte detected membrane antigen,LYDMA),
这六种抗原中,除了LYDMA未测出相应的抗体,其它五种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
此外,EB病毒还有以下特点:
(1)培养与繁殖条件要求非常特殊,病毒分离非常困难
EB病毒仅在非洲淋巴瘤细胞、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白血病细胞和健康人脑细胞等培养中繁殖。
(2)脐血淋巴转换试验可以用来检查EB病毒
EB病毒能使抗体阴性者淋巴细胞或胎儿淋巴器官中的淋巴细胞转化为含有病毒颗粒母细胞系。
(3)EB病毒基因能整合于宿主细胞的基因组内
以细胞的DNA和EB病毒的RNA杂交试验或应用细胞DNA和3H标记的病毒DNA杂交试验,可以发现病毒基因在于宿主基因内。
(二)发病机制
到目前为止,对其发病原理并不是完全明白,但是还是可以大概知道其发病机制。
1、淋巴系统各组织和脏器受损
当病毒进入血循环从而导致毒血症时,下一步就会开始破坏淋巴系统的各组织和脏器。B细胞常常首先被攻击,因为B细胞表面具EB病毒的受体(CD21)。特别是在急性期,急性期时每100个B淋巴细胞就有1个感染病毒,而如果到了恢复期,每100万个B淋巴细胞只有1个感染病毒。病毒侵入B细胞后导致其抗原性改变,继而引起T细胞的强烈反应。而T细胞的这种反应,可以直接去对抗已经被EB病毒感染的B细胞。这样一来,淋巴系统被迫坏的程度更加严重了。
2、感染的控制
(1)在疾病早期,NK细胞、非特异的细胞毒T细胞(CTL)对控制EB病毒感染的B淋巴细胞增生播撒十分重要;
(2)疾病后期,HLA限制的CTL可以特异性的破坏病毒感染的细胞。
(3)在感染的控制中,细胞介导免疫可能较体液免疫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什么意思
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异型淋巴细胞数超过10%,血清中抗EB-VCA-IgM阳性版,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权多症的临床特点,本病是EB病毒感染。EB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疱疹病毒,E13V有五种抗原成分:山衣壳抗原(VCA) VCAIzM抗体早期出现, 多在1—2个月消失,是新近受EBV感染的标志,VCAIgG出现稍迟于前者,但可持续多年或终生,故不能区别新近感染与既往感染。②早期抗原(EA)可再分弥散成分D和局限性成分R,是EBV进入增殖性周期初期形成的一种抗原,③核心抗原(EBNA)END八IeG于病后3-4周出现,持续终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④淋巴细胞决定膜抗原(LYDMA)为补体结合抗体。⑤膜抗原(MA)中和性抗原。本病多数呈散发性也可引起小流行,一年四季可发病,以晚秋至初春为多。患者和EBV携带者为传染源,通过唾液和飞沫传染,又称为 “接吻病”,潜伏期在青少年是30—5()天,在儿童可能短一些,多在9天(5天—15天)。
6、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脾脏内显著肿大时应避免剧烈容运动,以防破裂。抗生素无效,若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2.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高热病人可用退热剂。咽痛者给予生理盐水漱口或西瓜霜润喉片含服。对发热高、咽痛剧烈者,应注意咽部继发细菌感染,可做咽拭子培养病使用抗生素。并发心肌炎、严重肝炎、溶血性贫血或因血小板减少并有出血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2)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干扰素早期治疗可缓解症状及减少口咽部排毒量,但对EB病毒潜伏感染无效。也可应用阿昔洛韦或EB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7、关于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请大家回答一下、谢谢!
不用担心,这种病主要是怕肝脏和脾脏受损害,大概两周左右就能好,恢复健康后终身带免疫
8、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传染吗?
要的,一般免疫力低的人,经过接吻、吸入病人的鼻咽部分泌物可以传染,又叫“接吻病”
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艾滋病的区别
从几个方面来回答你的问题:
1、从症状上不能判断是否感染HIV,HIV感染在窗口期会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皮疹、腹泻等症状,但是一到二周即痊愈,进入潜伏期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另外也不能通过症状来判断是否有HIV感染,症状是不作为诊断依据的。只有通过专业机构的检测才能判断。
2、尽管试纸条已经具备比较高的准确度,但是其准确度依然不能完全让人满意,试纸条的可靠性目前是不被国家标准所承认的,实际工作中也不能用试纸条来做最终判断,试纸条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如果您要准确诊断,应该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一个专业的检测,这个检测是免费并且保密的。
3、根据艾滋病检测的国家标准(GB 16000-1995 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应该分别在有危险行为之后和三个月之后分别进行抽血化验(某些情况是六个月),如果三个月之后检测结果为阴性,那么可以排除HIV感染。“6周”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这是某些商家的说法而已,尽管6周可以排除大部分,但是依然有少数人窗口期超过6周。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EB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的传染病,又称腺性热。本病可分为很多的临床类型,常见的有咽炎型、发热型、淋巴结肿大型、肺炎型、肝炎型、胃肠型、皮疹型、脑炎型、心脏型、生殖腺型、伤寒型、疟疾型以及腮腺炎型等。它与HIV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病毒,就像是一头牛和一匹马一样,没什么必然联系。而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绝大多数可在短期内自行痊愈。
1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治疗
本病的治疗为对症性,疾病大多能自愈。急性期特别是并发肝炎时应卧床休息,如出现黄疸可按病毒性肝炎处理原则治疗。抗生素对本病无效,仅在咽部、扁桃体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加选用,一般以采用青霉素为妥,疗程7~10天。若给予氨苄西林,约95%患者可出现皮疹,通常在给药后1周或停药后发生,可能与本病的免疫异常有关,故氨苄西林在本病中不宜使用。有认为甲硝唑及克林霉素对本病咽峡炎症可能有助,提示合并厌氧菌感染的可能,但克林霉素亦可导致皮疹。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咽部及喉头有严重病变或水肿者有应用指征,可使炎症迅速消退,及时应用尚可避免气管切开。激素也可应用于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心肌炎、心包炎等。
对脾肿大的患者应限制其活动,随时警惕脾破裂发生的可能。一旦怀疑,应及时确诊,迅速补充血容量,输血和进行脾切除,常可使患者获救。
阿昔洛韦及其衍生物在体外试验中有拮抗EB病毒的作用,但此类药物不必常规地应用于一般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唯有伴口腔毛状黏膜白斑病的艾滋病患者以及有充分证据说明是慢性进行性EB病毒感染者可考虑应用此类制剂。干扰素的疗效不明了。
(二)预后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病程一般为1~2周,但可有复发。部分患者低热、淋巴结肿大、乏力、病后软弱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极个别者病程迁延达数年之久。本病病死率为1%~2%,因脾破裂、脑膜炎、心肌炎等所致。有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可迅速恶化而死亡。
本病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恶性病变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疾病。虽EB病毒亦可见于淋巴瘤患者,但本病不会转化为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