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猩红热的隔离期是多长时间
你好风疹又称“风痧”,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病毒存在于出疹前5~7天病儿唾液及血液中,但出疹2天后就不易找到。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但传染性与麻疹一样强。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喷嚏等传播。本病多见于1~5岁儿童,6个月以内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获得抵抗力,很少发病。一次得病,可终身免疫,很少再次患病。风疹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要经过14~21天。病初1~2天症状很轻,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和眼发红等轻度上呼吸道症状。病人口腔粘膜光滑,无充血及粘膜斑,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伴轻度压痛。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在24小时蔓延到全身。皮疹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皮疹可以融合,类似麻疹。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如猩红热样皮疹。皮疹一般在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病儿常无疾病感觉,饮食嬉戏如常。风疹与麻疹不同,风疹全身症状轻,无麻疹粘膜斑,伴有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风疹经过良好,预后佳,并发症少,但孕妇(4个月内的早期妊娠)感染风疹病毒后,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先天性风疹,发生先天畸形,如失明、先天性心脏病、耳聋和小头畸形等。因此,孕妇在妊娠早期尽可能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同时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一旦发生风疹,应考虑中止妊娠。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隔离至出疹后1周。病人应卧床休息,给予维生素及富有营养易消化食物,如菜末、肉末、米粥等。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细菌继发感染。风疹并发症很少,一旦发生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或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时,应及时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加强医学观察,注意皮疹与发热,以利及早发现病人。幼托机构的接触班级,在潜伏期内应与其他班级隔离,不收新生,防止传播。风疹是病毒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合并症少见。孕妇在孕早期感染风疹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而致各种先天缺陷,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病因】风疹病毒属披膜病毒科,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呈球形,直径50~70nm,包膜上有血凝素(HA),能凝集鸽、鹅、鸡红细胞和人O型红细胞。风疹病毒不耐热,在37℃和室温中很快灭活;-20℃可短期保存,-60℃可相对稳定几个月。出疹前7天及疹退后7~8,鼻咽部分泌物中可发现病毒。【流行病学】人类是风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通过飞沫传播,在出疹前、中、后数天内传染性最强;除鼻咽分泌物,血、粪、尿中亦有病毒存在,亚临床型患者亦具有传染性。多在冬、春季节发病,l~5岁儿童多见,男女发病率均等。母亲的抗体可保护6个月内婴儿不发病。广泛使用疫苗后发病率降低,发病年龄提高。母亲孕期原发感染可导致胎儿宫内感,其发病率和致畸率与感染时的胎龄密切相关,以孕早期为最高;先天性风疹患儿在生后数月内仍有病毒排出,具有传染性。【临床表现】(一)后天性风疹1、潜伏期 一般为14~21天。2、前驱期 较短,大多只有l~3天。有低热和卡他症状,多数较轻,常因症状轻微或时间短暂而被忽略。3、出疹期 典型临床表现为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持续1周左右;皮疹在淋巴结肿后24小时出现,是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也可呈大片皮肤发红或针尖状猩红热样皮疹,开始在面部,24小时内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部;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方现,一般历时3天,出诊后脱皮极少。在前驱期末和出疹早期,软腭可见红色点状粘膜疹,与其他病毒感染所致粘膜疹相似,无特异性。出疹时可伴低热,持续1~3天,轻度脾肿大常见。年轻妇女在出疹时或疹后几天内有多发性关节炎,常为对称性,最常累及的是近端指(趾)关节,顺序为掌指头节、腕、膝、踝、足、肩及脊柱关节;特点是局部有红肿、疼痛、触痛及渗出,持续几天至2周,很少有后遗症。此外尚有感觉异常和睾丸疼痛等报告。4、并发症 风疹很少有并发症,临床可见的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偶见出疹期内并发肺炎、感染后脑炎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预后均良好。(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风疹病毒通过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细胞溶解、胎盘绒毛炎等引起胎儿损伤,可产生:①一过性新生儿期表现;②永久性器官畸形和组织损伤;③慢性或自身免疫引起的晚发疾病,这些迟发症状可在生后2月至20年内发生。【治疗】本并无特效药,主要为对症和支持治疗。先天性风疹患儿科长期带病毒,影响其生长发育,应早期检测视、听力损害,给予特殊教育与治疗,以提高其生活质量。【预防】隔离期:至出诊后5天。(一)被动免疫 易感者肌注免疫血清球蛋白合伙被动保护或减轻症状,惟其效果不确切,通常不用此法预防。但如易感孕妇接触风疹后不愿或不能作治疗性流产,则应立即肌注免疫血清球蛋白20~30ml。(二)主动免疫 国外已采用疫苗预防,效果肯定。注射疫苗后,98%易感者可获终身免疫。一般用于15个月至青春发育期之间的女性,未孕妇女证实抗体阴性而且能在接种后3个月内不怀孕者亦可使用。即使妊娠妇女不慎应用。亦很少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2、猩红热有什么后遗症
简单介绍说,猩红热是一种病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是经由呼吸道传播。病菌一般寄生在咽喉。急性发病有高热,咽炎,淋巴结肿等。其他不在赘述。
这里非常关键的是,急性猩红热发病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这是因为在急病期致病菌可以随血液的流动“流串”到其他器官,并导致该处的炎症。比如在关节,心脏,肾脏等,引起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急性肾炎。
注意这里不是你理解的后遗症。从原因上理解,是由于猩红热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控制治疗,因此使病菌“流串”,产生了并发症,而不是后遗症。
及时治疗,更关键是现在医疗条件已经改观许多,猩红热急性发病得到控制,一般少并发症的。但一旦有并发症出现,或出现浓肿要及时入医院治疗。为了传染他人,还要隔离治疗。
至于不能运动等等也只是在治疗期间。治疗痊愈后照常生活。反建议痊愈后多运动,以增强抵抗力。
3、猩红热会有后遗症吗?
猩红热是一种病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是经由呼吸道传播。病菌一般寄生在咽喉。急性发病有高热,咽炎,淋巴结肿等。 急性猩红热发病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这是因为在急病期致病菌可以随血液的流动“流串”到其他器官,并导致该处的炎症。比如在关节,心脏,肾脏等,引起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急性肾炎。 并发症并不是你理解的后遗症。从原因上理解,是由于猩红热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控制治疗,因此使病菌“流串”,产生了并发症,而不是后遗症。 得了猩红热需要及时治疗,更关键是现在医疗条件已经改观许多,猩红热急性发病得到控制,一般不会有并发症的。但一旦有并发症出现,或出现浓肿要及时入医院治疗。为了不传染给他人,还需要隔离治疗。 在治疗期间不宜进行运动,需要静养。治疗痊愈后照常生活。建议痊愈后多运动,以增强抵抗力。 所以,猩红热痊愈后,一般都没有什么后遗症的,在日常生活多注意观察;平时多注意卫生,以防细菌乘虚而入;愈后多进行运动。
4、朋友得了猩红热,现在好了,在蜕皮,会有后遗症吗?
病因病理
西医学认为,猩红热的主要病原体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病原菌及其毒素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致热毒素引起发热和皮疹。少数可见病毒性心肌炎、肾小球等病变。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痧毒疫疠之邪从口鼻而人,侵犯肺胃,郁而化热、化火。火热之毒发散,犯卫、人营、伤阴,从而形成邪侵肺卫,毒在气营,疹后伤阴三个病理阶段,若痧毒内陷,或余毒未尽,又可导致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
临床表现
(一)普通型
潜伏期一般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起病急骤,发热,体温一般38℃~39℃,重者可达40℃以上,婴幼儿起病时可能产生惊厥或谵妄。患者全身不适,咽喉疼痛明显,会影响到食欲。咽喉及扁桃体显著充血,亦可见脓性分泌物。舌头红,乳头红肿如草莓,称杨梅舌。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触痛。皮疹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下、颈部与腹股沟,1日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皮疹为弥漫着针尖大小的猩红色小丘疹,触之如粗砂纸样,或人寒冷时的鸡皮样疹。疹间皮肤潮红,用手压可暂时转白。面颊部潮红无皮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色深
红,其间有针尖大小之出血点,形成深红色“帕氏征”。口腔黏膜亦可见黏膜疹,充血或出血点。病程第1周末开始脱屑,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首见于面部,次及躯干,然后到达肢体与手足掌。面部脱屑,躯干和手足大片脱皮,呈手套、袜套状。脱屑程度与皮疹轻重有关,一般2~4周脱净,不留色素沉着。
(二)其他类型
1.轻型 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征性症状,往往至出现典型的皮肤脱屑时,才取得回顾性的诊断。患者可有低热1~2天或不发热,皮疹隐约可见,出疹期很短,无杨梅舌。发病后1~3周皮肤脱屑或脱皮。
2.中毒型 起病急骤,体温可高至40.5℃以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头痛、惊厥、呕
吐、为常见症状。咽扁桃体炎症严重。有明显红斑疹。如合并脓毒症状,甚至发生休克,
危险性很高。
3.外科型 链球菌经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时,可有局部急性化脓性病变,皮疹从创口开始,再发展到其他部位皮肤。无咽炎和杨梅舌。
5、猩红热怎么治疗?
(一)治疗
1、一般治疗
包括急性期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
2、病原治疗
目前多数A组链球菌对青霉素仍较敏感。可用青霉素,每次80万U,2~3次/天,肌内注射,连用5~7天。80%左右的患者24小时内即可退热,4天左右咽炎消失,皮疹消退。脓毒型患者应加大剂量到800万~2000万U/d,分2~3次静脉滴入,儿童20万/(kg·d)分2~3次静脉滴入,连用10天,或退热后3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成人剂量为1.5~2g/d,分4次静脉滴入,儿童剂量为30~50mg/(kg·d),分4次静脉滴入。也可用复方磺胺甲呼唑(SMZ-TMP),成人每天4片,分2次口服,小儿酌减。对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青霉素连续用药7天,一般均可转阴。
3、对症治疗
若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要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给血管活性药等。对已化脓的病灶,必要时给予切开引流或手术治疗。
(二)预后
青霉素问世以来,本病预后大大改观。只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绝大多数病人很快治愈。严重并发症,脓毒败血症等极少见。并发心肌炎者亦不多,并发肾炎似与猩红热轻重无关,与风湿热的关系亦无一定规律性。中毒性猩红热虽少,但可危及生命,应予以注意。
日常护理
1、体温过高的护理
(1)急性期卧床休息2~3周,以减少并发症。居室空气要流通,在夏天最好使室温降低一些,鼓励患者多喝水,保证足够水分摄入,有利于降温。发热期间给予营养丰富的含大量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或重型患者静脉补充热量和液体。
(2)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可采用额部冷敷或洗温水澡,洗澡的水温最好低于体温1~2℃。忌用冷水或酒精擦浴。若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可口服退热药,但每次服用一种退热药,不要同时或在短时间内服用几种退热药,也不要频繁服用同一种退热药,两次服药间隔最好不少于6h。以免药物过量,出汗太多,导致小儿虚脱。
(3)遵医嘱及早使用青霉素G治疗,并给溶菌酶含片。
2、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衣被勤换洗。可用温水洗皮肤,忌用肥皂水。忌穿绒布或化纤内衣裤,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瘙痒。
(2)出疹期皮肤有瘙痒感时,涂炉甘石洗剂,剪短患者指甲,避免搔抓皮肤。皮肤脱屑时,应任其自然脱落,如大片蜕皮时嘱病儿不能用手撕扯,可用剪刀修剪,以免皮肤继发感染。
(3)注意口腔卫生,年长儿进食前后用复方硼砂溶液或淡盐水漱口,幼儿用生理盐水清洗。经常饮白开水,口唇干裂时局部涂液体石蜡油。
3、病情观察,防治并发症
起病后2~3周,观察血压变化,注意有无颜面眼脸水肿、尿量减少和血尿;有无关节红肿等急性肾炎或风湿热表现。每周送尿常规检查2次,查血沉。病愈后1个月内,定期到医院检查,及时发现并发症。
4、预防感染传播的护理
(1)隔离一般进行1周的隔离治疗,至临床症状消退,咽拭子培养连续3次阴性,无并发症可以解除隔离。密切接触者如咽拭子培养阳性,可口服青霉素。
(2)切断传播途径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患者的分泌物或污染物应随时消毒。流行期间应禁止小儿到公共场所,外出戴口罩。
(3)保护易感者目前尚无供临床使用的菌苗。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采用青霉素或复方新诺明预防。
5、健康指导
了解患者心理活动,取得信任;有针对性地向患者家长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指导家长进行消毒隔离,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及病情观察,以防并发症的发生;出院后注意休息,避免疲劳;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
6、儿子得了猩红热,急死了,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春季为多。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及脱屑为特征。后期少数病例可发生心肾并发症。
猩红热多见于2~8岁的儿童,病情多较急重,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一旦孩子出现类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断和治疗。
根据起病急骤、典型皮疹、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及疹退后脱皮屑,结合全身症状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和接触史诊断较易。但应与风疹、麻疹相鉴别(前面章节已介绍)。此外应注意有无服药史,以除外猩红热样药疹。
治疗可分一般治疗及全身药物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供给充分营养和水分。咽痛时可给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高热时应及时退热。患儿应隔离3~4周,以防传染其他儿童。
(2)全身治疗 尽管目前抗生素品种越来越多,效力越来越强,但青霉素仍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因为青霉素对链球菌感染有特效,故不仅治疗效果好,尚可预防急性肾小球肾炎与风湿热等并发症。一般用青霉素G。
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名为“烂喉丹痧”或“疫痧”。中医认为本病发生乃温毒内侵,上蒸咽喉,外达全身所致。辨证治疗大体可分为三型:
(1)邪在肺卫证 症见突然发热,咽痛,少量皮疹,舌苔薄腻,脉数。治宜清热透疹法,方选银翘散化裁。
(2)热入气营证 症见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全身皮疹,口唇苍白,杨梅舌,脉数。治宜清热凉血法,方选清瘟败毒饮化裁。
(3)疹后阴伤证,症见皮疹已消,留有余热,神疲食少,舌红脉细。治宜养阴清热法,方选沙参麦冬汤化裁。
除治疗用药外,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一定的温度及湿度,有条件者应采取隔离治疗;治疗期间应多吃鲜嫩多汁的水果、蔬菜;避免肥甘厚味,辛辣之品;饮食以清淡为宜;患者的衣被要洗烫或曝晒。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主要致病菌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咽部引起化脓性病变,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使皮肤产生病变,严重时肝、脾、肾、心肌、淋巴结也可出现炎症性病变。个别病人于病期2~3周后可在全身多器官组织产生变态反应性病变。
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红热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通过空气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直接传染,也可由带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偶尔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
[流行病学]
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5~15岁儿童。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热、对干燥抵抗力弱,故间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其临床表现是细菌、毒素和变态反应综合的结果,临床上分轻型、普通型、中型、脓毒型、外科型和产科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咽痛、头痛,周身不适。发病12~48小时可出现典型皮疹,即在全身弥漫性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点状丘疹,压之褪色,疹面无正常皮肤,皮肤瘙痒,皮疹常先由耳后、颈部开始至全身。皮疹在48小时达最高峰,以后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2一3日消失。个别可持续1月。咽部及扁挑体充血、红肿,表面及腺窝有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软腭粘膜充血水肿,可见小米粒状丘疹和出血点,称腥红热粘膜内疹,病初时舌被覆白苔,乳头红肿突出白苔外,称“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肉红色)。舌乳头仍凸起,称“杨梅舌”。面无点状丘疹而呈均匀红色。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近些年来,猩红热已趋于轻型,发疹不呈全身性,持续时间短,大片脱屑也少见。但后期仍可并发变态反应病变,如风心病、急性肾炎。
猩红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嗓子痛、头痛等,检查可见扁桃体红肿,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点片状物附着,容易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怕冷、呕吐症状,12~36小时以面部开始全身弥漫性充血基础上颈、胸、腋下及全身出现排列密集、分布均匀象针尖大小鲜红的鸡皮样米粒疹,压之退色,有的融合成片,痒感明显,在肘弯部及大腿根部等皮肤皱折处还可见鲜红色的帕氏线;3~5天出现杨梅舌,脸部发红,口周苍白成为一个苍白圈。经治疗后的3~4天皮疹逐渐消退可见脱屑。
猩红热的病情比较严重,并发症较多,容易并发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及颌下淋巴结炎、中毒性肺炎、急性肾炎、中毒性心肌炎、风湿热等,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败血症,治疗不及时能导致死亡。
猩红热是由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2-3天,有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24小时内出现特征性猩红色皮疹。其特征为:1)持续发热,体温灾39度左右。伴咽部和扁桃体红肿。2)在弥漫性充血发红的皮肤上散布针尖大小的隆起的红色点状皮疹,严重时呈出血疹。3)皮肤褶皱处可见紫色条纹-pastia线。4)除口鼻周围,面部其他处充血潮红,称口周苍白圈。5)腭部粘膜可见粘膜疹;舌被白苔,红色的舌乳头突出于白苔之外,称“草莓舌”,2-3日后苔落,舌面光滑象牛肉,称“杨梅舌”。6)病程的一周,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随之开始脱皮。轻者呈糠屑状,重者成片或手套,袜套样。
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A族乙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儿童。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品、食具等而传染。临床表现以高热及全身细小密集红斑为特征。同时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还可见到四种特异性表现,即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和手套、袜套样脱屑。那么这些体征具体如何,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
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重者有脱发。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
(1)化脓性并发症 有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发症 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3)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在病后2~3周出现,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
[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
①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典型皮疹、莓样舌及脱屑。
②B型溶血性链球菌培养阳性,还可参考接触史及白细胞升高的变化来判断。本病需与其他发疹性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
①一般治疗:病人进行呼吸道隔离,强调卧床体息。以免劳累发生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②病原治疗: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儿童为2~4万U/千克/日,成人为120~240万U/日,分2~3次肌肉注射。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儿童20~40mg/kg/日,成人1~2g/日,分4次服。7~10日为一疗程。另外也可用林可霉素,尚有用狍霉素族、利福平治疗猩红热,均收到好效果。
③并发症治疗:化脓性并发症时加大青霉素剂量,风湿热者抗风湿,并发急性肾炎按急性肾炎处理。
患病后要及时治疗、隔离,对病人的排泄物和污染物随时消毒,患者要卧床休息,多喝开水,进清淡易消化食物。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连用7~10天,病情严重者可加大剂量静脉点滴。
[预防]
猩红热病人要严格隔离至咽拭子培养阴性为止。有接触史的易感者,可预防性用青霉素G40~80万u/日,3~4天。
⒈在猩红热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⒉不要让孩子与猩红热患者接触;如已接触过,可用淡盐水漱口,并用抗生素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