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疾病百事通 > 多巴胺受体

多巴胺受体

发布时间:2021-01-27 16:55:26

1、关于多巴胺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 分别存在在哪里?多巴胺受体为何分很多种?分别在哪?作用?

ACh受体氛围毒蕈碱型和烟碱型受体,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多巴胺是脑内十分重要内的一种神经递质.DA神经元在CNS的分布容相对集中,投射通路清晰,支配范围局限,在大脑的运动控制.情感思维和神经内分泌方面的生理功能.

2、多巴胺受体的介绍

多巴胺通过其相应的膜受体发挥作用,多巴胺受体为七个跨膜区域(72GM)组成的 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

3、多巴胺受体的多巴胺受体 概述

目前已分离出五种多巴胺受体(DA2R) , 根据它们的生物化学和药理学性质,可分为D1 类和版D2 类受体权。D1 类受体包括D1 和D5 受体(在大鼠也称D1A和D1B受体) 。D2 类受体包括 D2 , D3 和 D4 受体。两类受体的 C端含有磷酸化和棕榈酰化位点,涉及激动剂依赖性受体的去敏感化过程和第四胞内环的形成多巴胺的配体化合物很容易将 D1 受体和 D2 受体家族区分开来,但大多数化合物不能区分相同家族的受体亚型。如: D1 受体拮抗SCH23390 或激动剂SKF38393 对D1 受体和D5 受体有相同的亲和力。对多巴胺配体化合物的药理学选择性的研究目前还正在许多生物体内进行。 应用缺乏某一特定受体的动物模型将有助于明确每一种受体的配体化合物的选择性。

4、多巴胺的多巴胺受体

科学家们通过试验发现,如果人缺少多巴胺的受体,就会抑制兴奋。如:一般身材较专胖的人体内属都缺少多巴胺受体,他们在接受食物所给的刺激时,往往要比正常人慢。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食物来满足自己对食物的快感。
多巴胺受体的多少和人的遗传基因、生活方式、外界刺激都有一定关系。

5、多巴胺受体的多巴胺受体的分布

在缺乏每种多巴胺受体亚型的特异配体之前, 广泛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来研究多巴胺受体 mRNAs 在脑内的分布。D1 和 D2 受体基因在脑内表达广泛。D12R主要表达于尾壳核( CPu) ,伏隔核(Acb) , 视束(OT) ,脑皮层(Cx)和杏仁核,除此之外,D1 受体还在Calleja 岛和下丘脑被探测到。 尽管在黑质致密部发现有 D1 配体与其结合,但没有探测 mRNA 存在。这一结果提示:D12R在纹状体合成后通过纹状体黑质束转运到黑质。D52R和D12R相比表达局限,仅在海马,外侧乳头体核和下丘脑束旁核表达。D22R mRNA 主要在脑的 CPu , OT 和 Acb 中表达。在黑质和腹侧被盖部(VTA)也有表达,这些区域发出多巴胺纤维,提示着D22R有突触前定位。相反,D1 样受体只有广泛的突触后定位。分析D2 样受体的两种亚型的 mRNA表明D2L 表达最为丰富。在脑外,D22R mRNA 还定位于视网膜,肾脏,血管系统和垂体。大鼠脑 D32R 的mRNA分布仅限于 Callija 岛,隔核,下丘脑和丘脑,以及小脑中的某些区域。D32R还分布于黑质致密部,提示它也存在突触前定位。在前额叶皮层,杏仁核,嗅球,海马,丘脑和中脑可见 D42R 的 mRNA 高度表达。
应用多巴胺受体亚型特异抗体可对其在不同脑区进行细胞和亚细胞定位。D1 和D5 受体共同表达于前额叶皮层,运动前区,扣带和内嗅皮层,海马和齿状回的锥体细胞。电子显微镜证实D1 和D5 受体存在于前额叶皮层,海马的突触前和突触后,以突触后分布更常见。超微结构分析发现:D1 和 D5 受体在人锥体细胞分布不同,D1 受体集中在树突棘,D5 受体集中位于树突轴。在嗅球,D1 受体限于内颗粒层和内从层;在杏仁核,其限于中介核和基底外侧核。在尾状核,D1 和D5 受体大多数位于中等大小的 GABA 能神经元。D5 受体也存在于大的胆碱能中间神经元。超微结构分析发现: D1 受体存在于非对称性突触的突触后树突棘部, D1 和D5 受体位于多巴胺终端特征性小突触的突触后树突上,以及突触前D1 和D5 受体位于形成非对称性突触的轴突上。
已明确 D1 受体位于脚内核和黑质网状部,这些区域并未检测到D5 受体。这一结果提示:如果 D1 和 D5 受体在尾状核中等大小多棘神经元共存,只有D1 受体被转移到纹状体靶区终端。尽管D1 和D5 受体有着相似的药理学特性,但细胞和亚细胞定位不同提示它们在功能上可能不同。用特异抗体的免疫组化方法显示:D2 受体存在于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在棘突和棘头的分布比胞体密集。与D1 受体的共存非常罕见。D2 免疫反应终端
形成的对称性突触多于非对称性突触。D2 受体存在于黑质致密部的核周体和树突,和其他纹状体投射相比,更集中于苍白球外段。D2 受体免疫阳性反应还可在嗅球的颗粒层和内从层以及杏仁核见到。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揭示了D4 受体存在于大脑皮层和海马的锥体和非锥体神经元,它们已被证实是 GABA 能中间神经元。在大脑皮层和海马,D4 受体调控 GABA的传递。D4 受体也在苍白球片段,黑质网状部以及丘脑网状核的 GABA能神经元内被发现。

6、多巴胺可激动哪些受体,其临床应用有哪些

抑郁症是一种大脑疾患,有其自身发生和发展规律。多年来抑郁症和抗抑郁药的研究,一直是当代精神病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抗抑郁药是众多精神药物的一个大类,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各种抑郁状态。这里仅介绍疗效确切,普遍公认的两类药物:1,第一代经典抗抑郁药: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2,第二代新型抗抑郁药:由于新药发展很快,新药层出不穷,如万拉法星、萘法唑酮等,但目前仍以选择性五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剂为主,临床应用这类药物也最多最广。而某些抗精神病药如舒必利、抗焦虑药阿普唑仑、罗拉、丁螺环酮和中枢兴奋药哌甲酯的抗抑郁作用尚存在争议,故从略。第一代经典抗抑郁药,主要有两种,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1,单受氧化酶抑制剂异丙肼是本世纪5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抗抑郁药物。异丙肼原是一种抗结核药,因有多说、多动、失眠和欣快感等中枢兴奋作用,1957年试用于抑郁病人并获得成功。动物实验证实其可逆转利血平引起的淡漠、少动,同时,脑单胺含量升高。推测其中枢兴奋和抗抑郁作用是因为大脑单受氧化酶受抑制单胺降解减少,使突解间隙单受含量升高的缘故。从而提示了动物行为和大脑单受类递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精神药理和精神疾病病因学研究奠定的基础。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这些药物曾一度广为应用,不久因陆续出现与某些食物和经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惩不良反应而被淘汰。80年代后期出现了新一代半日受氧化酶抑制剂,即可逆性单胺氧化酶一个亚型(mao-a)抑郁剂,它的特点是:1对mao-a选择性高,对另一种同功酶mao-b选择性小,故仍可降解食物中的酷胺,从而减少高血压危象风险。2对mao-a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仅8-10小时即可恢复酶的活性,而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时间长达2周之久,因而也降低了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危险。主要产品有吗氯贝胺,剂量150-450mg/d,分次服。据称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当。虽比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安全,但仍应注意体位性低血压及潜在的食物、药物间相互作用,一般也不作为首选药。2,三环类抗抑郁药是紧接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之后的另一类抗抑郁药,以丙咪嗪为代表。它的化学结构与氯丙嗪相似,原以为可能是一种新的抗精神病药,但临床试验结果大出所料,该药对精神分裂症无效,却能改善抑郁心境。以后又经大量,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实,从而取代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一跃成为抑郁症治疗的首选药,垄断抗抑郁药市场长达30年之久。三环类抗抑郁药共有产品10余种,我国除丙咪嗪外还有阿米替林、多虑平和氯丙咪嗪。马普替林虽为四环结构,但药理作用与三环类抗抑郁药一致。三环类抗抑郁药的适应证为各种类型抑郁症,有效率约70%-80%,起效时间1-2周,剂量范围50-250mg/d,缓慢加量,分次服。因镇静作用较强,晚间剂量宜大些。治疗范围血药浓度丙咪嗪和阿米替林为50-250ng/ml。三环类抗抑郁药临床应用时间最长,药理作用研究得也最多最充分,简言之,其主要药理作用为:1阻滞单胺递质(主要为肾上腺素和5-ht)再摄取,使突触间隙单受含量升高而产生抗抑郁作用。2阻断多种递质受体,它与治疗作用无关,却是诸多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如阴滞乙酰胆大碱m受体,可能出现口干、视力模糊、窦性心动过速、便秘、尿潴留、青光眼加剧、记忆功能障碍;阻滞肾上腺素a1受体,可能出现加强哌唑嗪的降压作用、体位性低血压、头昏、反射性心动过速;阴滞组胺h1受体,可出现加强中枢抑制剂作用、镇静、嗜睡、增加体重、降低血压;阴滞多巴胺d2受体,可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内分泌改变。抗抑郁药物副作用较重者,宜减量、停药或换用其他药。一般不主张两种以上抗抑郁药联用,由于本病有较高复发率,症状缓解后尚应维持治疗4-6个月,以利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参考资料昌国360

7、关于多巴胺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

ACh受体氛围毒蕈碱型和烟碱型受体,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多巴胺是专脑内十分重要的属一种神经递质。DA神经元在CNS的分布相对集中,投射通路清晰,支配范围局限,在大脑的运动控制。情感思维和神经内分泌方面的生理功能。

与多巴胺受体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