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多发性息肉?
汤大纬主治医师
普通外科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多发性息肉说明息肉的数目版比较多,权多发生在胆囊、胃和结肠,主要是黏膜隆起以后形成的。如果胆囊息肉是多发性息肉,一般是良性的病变,随诊就可以。如果经常出现右上腹疼痛,可能是胆囊炎症,可以考虑胆囊切除,短期内息肉增大比较明显,怀疑有恶变时,也可以行胆囊切除。如果胃内或者结肠内出现息肉,需要行胃镜或者肠镜下切除。对于较大的息肉,可能要行ESD切除,切除以后一定要送病理检查。如果怀疑息肉表面有恶变或者侵犯到基层,需要行补救性的手术。
2、大肠多发息肉怎么治疗?
大肠息肉
【概述】
大肠息肉(cokic polyp)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前者与癌发生关系密切,是癌前期病变,后者与癌发生关系较少。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故常统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
【诊断】
息肉的检出有3种途径,最常见者是患者因肠道功能不良(如肠易激综合征等)或直肠出血来就诊而偶然发现,第二种是在无症状人群普查中发现,第三种是息肉较大,患者因息肉本身的症状来就诊而检出息肉。由于息肉多无临床征象,因此通过第三种途径发现息肉十分有限。
【治疗措施】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方法主要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①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②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③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目前很少应用,主要被②④法取代;④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⑤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⑥粘膜剥离嵌除法: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⑦“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南方医院创此法为142例患者切除大息肉157颗,仅发生2例轻度粘膜灼伤,未发生穿孔并发症。⑧分期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⑨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由于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已被学者公认为癌前期病变,所以,大肠息肉患者的定期随访已被提到防治早期大肠癌的高度来认识。南方医院10年内随访252例患者,其中腺瘤性息肉184例,炎症性息肉68例,二者首次随访阳性率分别为51.0%和34.2%。二者的阴性患者再随访,腺瘤者的阳性率为9.8%,炎症者为8.2%;而二者的阳性患者再随访 ,阳性率比阴性者明显增高,分别为47.3%35.6%。值得注意的是腺瘤性者10年内随访4~7次,仍为阳性者15例(8.2%),但无1例恶变。追其原因,与定期随访中及时发现息肉及时摘除有密切关系。同期曾有1例女患者为腺瘤性息肉,由于患者不同意摘除,而两年后症状明显。再次检查肠镜,结果发现原腺瘤已演变为进展癌终被迫手术治疗。因此,大肠息肉,尤其腺瘤息肉、定期随访是防止息肉恶变的重要一环。
息肉的再检出率较高,国外报道13%~86%不等,新检出的息肉除部分为残留息肉再次生长的复发息肉外,一些为大肠新生息肉和遗漏息肉。为保持肠道无息肉状态,防止大肠癌的发生,制定一个经济有效的随访时间是必要的,目前国际上对腺瘤随访时间是必要的,目前国际上对腺瘤随访提出了多种方案。其中在波士顿召开的第三次国际大肠癌会议中大肠腺瘤组讨论建议的方案较为详细。他们指出腺瘤患者在腺瘤切除后再发新腺瘤及局部腺瘤再复发的危险不一,故应区别对待:凡是单个、有蒂(或广基但<2cm管状腺瘤),伴轻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属低危险组。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属高危险组:多个腺瘤、腺瘤直径>2cm,广基的绒毛状或混合型腺瘤,腺瘤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伴原位癌,腺瘤已有浸润性癌变者。高危险组的随访方案是腺瘤切除,3~6月作内镜检查,如阴性隔6~9月再检查1次,如再次阴性可隔1年检查,如仍为阴性,每3年再检查1次,但期间每年需作大便潜血检查。低危险组腺瘤在切除腺瘤后1年复查,如阴性可每隔3年检查1次,共2次,然后每隔5年检查1次,但在随访时间,每年须作大便潜血试验。复查中一旦发现息肉即行内镜摘除。
【发病机理】
1.大肠息肉的分类
大肠息肉的分类方法很多,当前国内外较广泛应用的是morson的组织学分类为基础把大肠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表1)。并根据息肉数目分单发和多发。
这种分类,最大优点是将大肠息肉统称为腺瘤,其他非肿瘤性息肉统称为息肉,其中错构瘤性与癌的发生关系不明,一般很少发生癌变,炎症性和化和化生性和癌无关,但部分可演变为腺瘤。这样分类将大肠息肉的病理性质明确区分,指导治疗就有更大意义。
表1 大肠息肉的分类
单发 多发
肿瘤性 腺瘤 腺瘤病
腺管状 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
绒毛状 cardnen综合征
混合性 turcot综合征
散发性腺瘤病(多发性腺瘤)
错构瘤性 peutz-jephers息肉 peutz-jephers综合征
幼年征 幼年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
炎症性 炎症性息肉 假息肉病
增生性 增生性息肉 多发性增生性息肉
其他 粘膜肥大性赘生物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炎性纤维增生性息肉
各类息肉的发现率文献报告差别亦大,国内报告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国外goldman认为,增生性息肉是大肠最常见息肉,其发病率高达25%~80%,arthur认为在成年人,增生性息肉的发病率起码比腺瘤高10倍,而franzin却在肠镜检查中发现腺瘤的发生率是增生性息肉的3倍,hermanek通过对6378例息肉的分析,亦支持franzin的结果。
2.大肠息肉解剖学分布
为确定息肉的解剖分布特征,有待对结肠进行明确分段。1979年rickert提出按百分比例将大肠区分为6段。其中结肠起始段5%的区域为盲肠,然后依次为升结肠(6%~20%),横结肠(21%~50%)、降结肠(51%~65%)、乙状结肠(66%~90%)及直肠(末端91%~100%区域),这种分段已广泛用于尸检材料结肠肿瘤分布的描记和比较。在内镜活检中,虽可应用脾曲和肝曲这两个解剖生理部位进行分段,但应用最普遍的是以脾曲为界区分为左半(远端)结肠和右半(近端)结肠的方法。应用这一方法,尸检材料和内镜材料所得结果真如此略有不同,前者发现息肉均匀分布全结肠,而结肠镜则显示息肉分布以左侧结肠为主。据推测,息肉的发生可能一开始主要见于远端结肠,这一点可从尸检材料中左侧息肉往往较右侧为多而得以验证。随着年龄增大,息肉逐渐由左侧向右侧,由于尸检患者年龄结构偏大,故呈现全结肠息肉发生率均匀趋势。近年来,随着纤维及电子全结肠镜的广泛应用,左侧结肠息肉的检出率亦越来越高。
【临床表现】
多数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偶有腹痛,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例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应考虑gardner综合征的可能,出现皮肤粘膜色素斑应考虑p-j综合征等。一些作者指出,对可疑有息肉病的患者,即使家族无息肉病史,都应常规作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综合征的可能。
由于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较轻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视。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带血、粘液血便来就诊,又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因此,大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确诊。这样,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可望大大提高。
【辅助检查】
1.x线钡餐灌肠虽能通过钡剂的充盈缺损敏感地发现大肠息肉,但对病变常常不能正确分类和定性。内镜检查不仅可直视下观察大肠粘膜的微细病变,而且可通过组织活检和细胞学刷片检查而确定病变的性质,因此是发现和确诊大肠息肉的最重要手段。
2.内镜检查发现的息肉均须作活组织检查,以了解息肉的性质、类型以及有无癌变等。小的或有蒂息肉可用活检钳或圈套器电切摘除后送验,大的或广基的息肉则往往只能行钳取活检。
3.由于同一腺瘤中,不同部位的绒毛成分量及不典型增生程度往往不一,所以钳取活检处病变并不能完全代表全貌。活检处无癌变亦不能肯定腺瘤他处无癌变。因此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无癌变往往需切除整个肿瘤,仔细地切片检查后方能肯定。钳取活检病理结果可供参考,但并非最后结论。临床上这种术前钳取活检的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不一的情况在绒毛状腺瘤中相当常见。如tayloy收集文献中报告了1140例绒毛状腺瘤中,术前钳取活检为良性,而术后证实癌变的可达23%~80%,临床医师对腺瘤钳取活检在诊断中的这种局限性必须有所了解。
目前治疗内镜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即使一些较大的息肉亦能在内镜下予以切除,因此给息肉病理活检提供了方便。对于摘除的息肉常要求包括蒂部的取材,以全面观察息肉的组织学形态。对于大肠腺瘤,目前主张进行全瘤病理检查,以明确不典型增生程度、避免遗漏恶变。对于复合性息肉,由于它们不少是和腺瘤共存的,因此应进行多瘤病理检查,特别是对多部位和老年患者。即使不能做到每一个息肉都进行病理检查,也应对各个部位有代表性的息肉取材活检,以发现复合性息肉,特别是具有恶变潜能的腺瘤。
http://www.511511.com/M5/200404/M500000151220040405055610812.shtml
3、大肠息肉怎么办?
对于肠道抄内的息肉采取何种治疗方法,这主要与肠道内息肉的大小,数量以及患者的自觉症状有关。若肠道内的息肉小于1公分,且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不影响正常生活,可以不采取特殊的治疗方法,只需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观察息肉的发展情况即可。若肠道内息肉超过一公分,且出现大便出血,腹痛等情况,则考虑对息肉进行切除。若肠道内多发息肉,影响排便,也考虑切除。
4、大肠多发息肉是什幺意思
你好,是多发的,有四个了,需要肠镜下切除息肉的,一般都是套扎掉,因为息肉时间长了会癌变的
5、大肠多发性息肉是怎么形成的,饮食应注意什么
大肠息肉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家族遗传性疾病,有的和炎症有关,还有很大内一部分患者结容肠息肉的原因不明。多数患者没有症状,但也有可能会有腹痛、便血等表现。一般我们临床上发现结肠息肉都会要求患者行息肉切除,因为有可能出现癌变。
6、肠多发息肉怎么办?
1、什么是结肠多发息肉
结肠多发性腺瘤型息肉和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总称,是根据触诊、结肠镜观察或X线钡餐灌肠检查而作出的临床诊断。结肠息肉临床表现不一,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一般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泻、便血、大便中可含有黏液,或伴有里急后重感。息肉大小不等,可以为带蒂的,也可以为广基地;可以分布于结肠、直肠的某一段,也可以累及全结肠和直肠;可以为单个或分散分布,也可为很多息肉聚集在一起。
从广义上来讲,任何突出于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都可称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仅仅是粘膜局限性隆起。应该说,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不是癌肿,不会危及生命,它可小至芝麻、绿豆,直径仅几毫米,也可大至核桃,直径有2—3厘米,数量从1个至数个不等。平时最多见的息肉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前者与大肠炎症反应有关,后者则由于结肠粘膜表面细胞更新的不平衡引起。
2、结肠多发息肉的原因
感染:有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
年龄: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生活习惯:食物中含纤维多息肉的发生就少,反之就多,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密切关系,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发大的腺瘤;
遗传: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
3、结肠多发息肉的临床表现
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也有引致肠套叠外翻脱垂者。
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
多发性结肠息肉的危害
1、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病人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粘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
2、易恶变变:许多单发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视,很有可能向多发性息肉转变,而多发性息肉恶变变的几率极高。
3、肠套叠:有时较大息肉还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7、求助中医治疗大肠多发性息肉
在肿瘤病因来尚未完自全清楚,肿瘤的预防工作还非常艰难的前提下,许多肿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肿瘤的死亡率还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人们“谈癌色变”还是情有可原的。那么,在这么多未知的情况下,我还是想和肿瘤患者谈谈得了肿瘤疾病后怎么办的问题,供大家参考首先,肿瘤的诊断是个非常有“经验值指数”的问题,我们常常要求重视肿瘤病人的首诊首治,因为第一次诊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最终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建议每一个怀疑自己患有肿瘤的人应该到肿瘤专科医院或者有诊治能力的肿瘤专科就诊,因为这些肿瘤专科医院一般都有肿瘤诊治用的完整的设备和仪器,可以让患者减少来回奔波的麻烦。而且那些长期与肿瘤病种打交道的医务人员,对肿瘤的发病有高度的警惕,可以较高水平地防止肿瘤“漏网”,从而较早地明确诊断。最忌病急乱投医,放弃正规医院的诊治。其次,肿瘤的首次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提倡“打补丁”式的治疗,有些小医院或卫生院,没有接诊的能力,却为了收入问题而进行手术,结果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再到正规的肿瘤专科医院治疗,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经济压力和治疗上的难度,而且减少了治愈的机会。也有些医院认为肿瘤治疗只要大面积切除肿瘤或大剂量放
8、肠子为什么会长息肉?
人的肠子为啥会长息肉,应该如何预防?人的肠子长息肉跟我们的饮食习惯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是吃的过于精细,另一个是吃的膳食纤维太少,蛋肉类太多导致的,其实身体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吃出来的,再加上运动量少,不按时休息,这些都是万病之源。
产生的原因:我们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比喻,我们的消化系统如果是一个屋子的话,假如我们经常打扫卫生,或者放一些草料之类的东西,那么这样的环境是很难发霉变臭的,但是如果我们经常放一些不容易打扫的碎肉和粘稠的东西,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时间久了自然会变臭,而且会滋生各种细菌,由于我们吃的过于精细和肉蛋类太多,而能够清扫环境的膳食纤维太少,所以导致里面会有大量的垃圾堆积,这东西多了自然就会腐烂变质,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然长时间不动,胃肠不蠕动,我们不运动,都会导致这类的问题。
预防:多吃粗纤维的东西,比如海带、芹菜、白菜、木耳等,尤其是要坚持“吃米带糠吃菜带帮”不要吃过多的肉类和蛋类,保证肠道顺畅,养成每天按时排便的好习惯。
这些习惯好有:首先要保证按时睡眠,不要在睡前吃东西,尤其是外面的烧烤等垃圾食品,我们在睡眠的时候,就是肠道开始打扫卫生的时候,如果你又放里一堆食物,他们就没有办法打扫卫生了,对身体非常不好。,也会让它非常疲惫。
适量的运动,这是一个必须遵守的好习惯,运动尤其是骑行或者徒步,都会促进肠道蠕动,加快我们的排便,其实大便中的众多废弃物都是导致疾病的因素,所以定期按时排便非常重要,一定要养成这个好习惯。
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作息时间,适量运动,再有一个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郁闷也会生病的。
9、大肠多息肉淋巴感染几率
大肠息肉是指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包括肿瘤性赘生物和非肿瘤性赘生物,前者是癌前期病变,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后者与癌发生关系较少。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常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确诊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
治疗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手术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主要方法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
1.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
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2.高频电凝灼除法
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3.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
目前很少应用,主要被②④法取代。
4.活检钳除法
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5.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
适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6.黏膜剥离嵌除法
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7.“密接”摘除法
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
8.分期批摘除法
主要用于1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9.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
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10、我的大肠长了息肉了,有图.
最好手术摘除,附一篇介绍文章:
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CokicPolyp)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前者与癌发生关系密切,是癌前期病变,后者与癌发生关系较少。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故常统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
多数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偶有腹痛,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例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应考虑Gardner综合征的可能,出现皮肤粘膜色素斑应考虑P-J综合征等。一些作者指出,对可疑有息肉病的患者,即使家族无息肉病史,都应常规作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综合征的可能。
由于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较轻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视。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带血、粘液血便来就诊,又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因此,大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确诊。这样,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可望大大提高。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方法主要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①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②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③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目前很少应用,主要被②④法取代;④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⑤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⑥粘膜剥离嵌除法: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⑦“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南方医院创此法为142例患者切除大息肉157颗,仅发生2例轻度粘膜灼伤,未发生穿孔并发症。⑧分期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⑨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由于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已被学者公认为癌前期病变,所以,大肠息肉患者的定期随访已被提到防治早期大肠癌的高度来认识。南方医院10年内随访252例患者,其中腺瘤性息肉184例,炎症性息肉68 例,二者首次随访阳性率分别为51.0%和34.2%。二者的阴性患者再随访,腺瘤者的阳性率为9.8%,炎症者为8.2%;而二者的阳性患者再随访,阳性率比阴性者明显增高,分别为47.3%35.6%。值得注意的是腺瘤性者10年内随访4~7次,仍为阳性者15例(8.2%),但无1例恶变。追其原因,与定期随访中及时发现息肉及时摘除有密切关系。同期曾有1例女患者为腺瘤性息肉,由于患者不同意摘除,而两年后症状明显。再次检查肠镜,结果发现原腺瘤已演变为进展癌终被迫手术治疗。因此,大肠息肉,尤其腺瘤息肉、定期随访是防止息肉恶变的重要一环。
息肉的再检出率较高,国外报道13%~86%不等,新检出的息肉除部分为残留息肉再次生长的复发息肉外,一些为大肠新生息肉和遗漏息肉。为保持肠道无息肉状态,防止大肠癌的发生,制定一个经济有效的随访时间是必要的,目前国际上对腺瘤随访时间是必要的,目前国际上对腺瘤随访提出了多种方案。其中在波士顿召开的第三次国际大肠癌会议中大肠腺瘤组讨论建议的方案较为详细。他们指出腺瘤患者在腺瘤切除后再发新腺瘤及局部腺瘤再复发的危险不一,故应区别对待:凡是单个、有蒂(或广基但<2cm管状腺瘤),伴轻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属低危险组。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属高危险组:多个腺瘤、腺瘤直径>2cm,广基的绒毛状或混合型腺瘤,腺瘤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伴原位癌,腺瘤已有浸润性癌变者。高危险组的随访方案是腺瘤切除,3~6月作内镜检查,如阴性隔6~9月再检查1次,如再次阴性可隔1年检查,如仍为阴性,每3年再检查1次,但期间每年需作大便潜血检查。低危险组腺瘤在切除腺瘤后1年复查,如阴性可每隔3年检查1次,共2次,然后每隔5年检查1 次,但在随访时间,每年须作大便潜血试验。复查中一旦发现息肉即行内镜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