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胆汁酸是什么意思
总胆汁酸
是胆固抄醇经过肝袭脏合成的产物,其合成、分解及代谢均通过肝脏,所以总胆汁酸反映肝脏的代谢功能,总胆汁酸检测是一项较为灵敏的
肝功能检查
项目。总胆汁酸增高一般多见于肝硬化、
慢性活动性肝炎
、
急性病毒性肝炎
、肝癌、急性肝内
胆汁淤滞
等疾病。总胆汁酸出现增高,应积极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胆汁酸是什么东西啊?
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在脂肪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胆汁酸主要存在于肠肝循环系统并通过再循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只有一少部分胆汁酸进入外围循环。
3、胆汁酸到底是什么?
现代分析技术分析胆汁中所含的成分,发现胆汁中极大部分是水(肝胆汁中水专约占97% ),在水中溶有属许多种物质,其中包括能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的胆汁酸,以及与消化无关的肝的排泄物胆红素;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在脂肪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胆汁酸主要存在于肠肝循环系统并通过再循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4、总胆汁酸(TBA)是什么?
1、血清总胆汁酸(TBA)是肝脏分泌到胆汁中最多的有机酸,肝功能受损时,胆汁酸代谢发生了变化,血中TBA很易升高,因此TBA已被认为是肝实质性损伤的灵敏指标。可以作为判断肝胆系统正常与否的重要信息。正常值0-10u
mol/L,你的化验值22.6是升高的,可以作为早期肝损害的反映,但是应该结合其他肝脏功能检查,经过系统检查后再定。
2、白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4~10)×109/L(4000~10000/mm3)增高主要是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正常参考值:0.50~0.70(50~70%):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正常参考值:0.01~0.05(1%~5%)
主要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等。
嗜酸性粒细胞正常参考值:0.005~0.05(0.05%~5%)
增高: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及血液病等。
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大手术病情严重及传染病、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嗜碱性粒细胞:正常参考值:0~0.01(0%~1%)
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某些转移癌。减少: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L):正常参考值:0.25~0.35(25%~35%)
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等。
减少:接触放射线及应用皮质激素之后。
你的中性粒细胞比减少,淋巴细胞增加,如果还有白细胞计数增多的情况,应该首先考虑病毒性感染。
综合考虑,你去查一下肝炎病毒学的几项检查,如乙肝两对半检查,血清酶检查等,看下有没有病毒性肝炎的可能。
5、胆汁酸的简介
新合成及再循环的胆汁酸被分泌至胆管以防止肝内高浓度梯度的胆汁淤积。胆汁酸的主动运输是调节胆汁酸形成及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胆汁酸的分泌也高度影响着胆固醇、磷脂、胆红素分泌入胆汁。胆汁酸主动运输所产生的渗透压导致水和电解质分泌入胆管增加,从而使胆汁流过胆管的量增加。
胆汁酸在胆囊中的生理作用
胆汁酸在胆囊中储存浓缩5-10倍。进餐后,胆囊在胰酶分泌素作用下发生收缩。在收缩过程中,胆囊的作用像马达,驱动肠肝循环。通常情况下,在进餐消化后30分钟内,十二指肠中的胆汁酸浓度急剧升高。 在肠道中,各种形式的胆汁酸充分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并再次决定了自身的命运。肠道上段胆汁酸与脂类的消化吸收有关。肠道下段(即回肠及近侧结肠)胆汁酸自身发生变化:在肠内细菌作用下发生转化,并在肠黏膜中大部分以原来的或转化的形式按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机理被重新吸收。只有一小部分随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胆汁酸通过肠道时的吸收和排出与两个特性有关:溶解性和极性。在末端回肠PH条件下,六种主要胆汁酸盐都是可溶的,因此均为游离态酸。当与吸收表面接触时,这些复合物全部被吸收。但是,石胆酸及其复合物可溶性差,极不容易被吸收。极性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核的羟基数目,另一个是酸根的离子化程度,牛磺酸结合物的离子化程度较高,甘氨酸结合物离子化程度中等,而自由酸较低。胆汁酸盐极性越差,越容易与未吸收的纤维素或细菌结合,也越容易通过被动扩散被吸收。 1、主动运输:主要发生在回肠远端。在回肠远端,所有类型的胆汁酸都通过这一机理进行运输,但速率不同,主要取决于羟基的数目,以及胆汁酸分子是结合态还是自由态。
2、被动运输:主要发生在小肠和结肠。这种被动的、选择性的重吸收速率取决于胆汁酸的离子化程度及极性。未结合的胆汁酸和二羟基胆汁酸的甘氨酸结合物(以非离子化的形式存在),也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被重吸收。这种通过小肠膜的非离子化扩散可在小肠的任何部位及结肠发生。 健康成人胆汁酸储存量大约为3~4克。胆汁酸贮存库每天大约循环8~12次,主要发生在进餐后。人体每天胆汁酸合成量大约为0.4~0.6克,用于补偿胆汁酸随粪便排出而造成的损失。这个合成过程由处于初级胆汁酸合成途径第一步骤的7a-羟化酶反应的负反馈作用机制进行调控,还有可能通过胆固醇合成的速率进行调节。
肠肝循环的中断通常会引起胆汁酸合成明显增加,尽管肝脏对胆汁酸损失的补偿能力非常有限。 1.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胆汁酸分子内既含亲水性的羟基和羧基,又含疏水性的甲基及烃核。同时羟基、羧基的空间配位又全属α型,故胆汁酸的主要构型具有亲水和疏水两个侧面,使分子具有界面活性分子的特征,能降低油和水两相之间的表面张力,促进脂类乳化。
2.抑制胆固醇在胆汁中析出沉淀(结石)
胆汁酸还具有防止胆石生成作用。胆固醇难溶于水,随胆汁排入胆囊贮存时,胆汁在胆囊中被浓缩,胆固醇易沉淀,但因胆汁中含胆汁酸盐与卵磷脂,可使胆固醇分散形成可溶性微团而不易沉淀形成结石。
胆汁酸的生理功能可概括如下: 对胆汁分泌的影响; 对脂类吸收的作用; 对结肠功能的影响。 胆汁酸向胆汁的主动运输可促进水分和溶质的排出。胆固醇和卵磷脂的分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胆汁酸的分泌。胆汁酸和卵磷脂对维持胆汁中的胆固醇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肠肝循环的中断可能会引起胆汁中胆汁酸/胆固醇及卵磷脂/胆固醇比率的下降。这时的胆汁呈胆固醇过饱和状态。胆固醇溶解度及胆固醇胆石的形成与循环胆汁酸库的大小密切相关。 1.胆汁酸为胆固醇代谢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排泄途径。三分之一的胆固醇的分解代谢是通过胆汁酸合成实现的。
2.吸收的胆汁酸对胆汁酸自身合成起负反馈调节作用,因而也对胆固醇的分解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3.胆汁酸可促进胆汁中胆固醇的分泌,对保持胆固醇的溶解性具有重要作用。
4.胆汁酸可为肠道胆固醇的吸收所必须。
5.肝脏中胆固醇合成的调节与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密切相关。
6.胆汁酸可调节肠道胆固醇的合成。
6、胆汁酸和胆汁有什么区别?
您好!
胆汁是一种消化液,有乳化脂肪的作用,胆汁由约75%肝细胞生成,专25%由胆管细胞生成。成人每日分泌量约属800~1000ml。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成分,主要功能是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7、胆汁酸到底是什么?有啥成分?
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动物体内胆固醇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内固醇类物质,是容动物机体中脂肪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
胆汁酸是动物机体完成脂肪代谢和胆固醇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
饲料级胆汁酸用在畜禽和水产养殖中可以起到提高饲料中的油脂和蛋白的消化吸收率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保肝护胆的功效。
8、胆汁酸高的原因有哪些
针对总胆汁酸高的原因,广东省肝病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国庆教授指出,总胆汁酸是由肝脏合成并分解代谢,从而维持人体胆汁酸的相对稳定,它的调控是肝脏的一个主要功能。健康人的周围血液中血清胆汁酸含量极微,当肝细胞损害或肝内、外阻塞时,胆汁酸代谢就会出现异常,总胆汁酸就会升高,因而总胆汁酸是比较敏感的肝功能检查的指标之一。
赵国庆教授介绍:造成总胆汁酸高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正常人生理上的原因,特别是饮食不当会引起总胆汁酸高,但一般在吃饭之后,就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恢复正常;推荐阅读
另一方面,当肝细胞发生病变,肝脏受到损伤时,都会造成总胆汁酸升高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常见的疾病有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癌、肝硬化、胆道梗阻以及滥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等等,并且患者还伴有头晕、恶心、容易乏力等不适的症状,详情可点击我们的
值得提醒的是,临床上90%的肝硬化患者都会出现总胆汁酸偏高的情况。因此一般情况下,乙肝患者总胆汁酸偏高多是肝功能异常引起的,是病情恶化的标志,此时乙患者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定要进行高效的抗病毒治疗,因为乙肝患者当体内的病毒复制活跃将引起肝脏的损伤,引起总胆汁酸的升高,因此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才是关键,目前抗病毒治疗效果最佳的
德国抗hbv血液光氧疗法
效果不错。推荐阅读因此总胆汁酸偏高时,特别是我们的乙肝患者,切勿盲目的用药或是听取民间偏方土方,一定要及时去正规的肝病医院进行精准的检查,精准病因,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广东省肝病研究院作为广东地区唯一一家拥有62年肝病诊疗经验的国家甲等公立医院值得您信赖!
9、胆汁酸是怎样运作的?
一般的人在进餐后,胆囊在胰酶分泌素作用下发生收缩。在收缩过程中,胆囊的作内用像马达,容驱动肠肝循环。
通常情况下,在进餐消化后30分钟内,十二指肠中的胆汁酸浓度急剧升高。新合成及再循环的胆汁酸被分泌至胆管以防止肝内高浓度的胆汁郁积。胆汁酸的主动运输是调节胆汁酸形成及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胆汁酸的分泌也高度影响着胆固醇、磷脂、胆红素分泌入胆汁。胆汁酸主动运输所产生的渗透压导致水和电解质分泌入胆管增加,从而使胆汁流过胆管的量增加。
胆汁酸在胆囊中的生理作用,胆汁酸在胆囊中储存浓缩是5倍至10倍。
在肠道中,各种形式的胆汁酸充分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并再次决定了自身的命运。
肠道上段胆汁酸与脂类的消化吸收有关,肠道下段(即回肠及近侧结肠)胆汁酸自身发生变化:在肠内细菌作用下发生转化,并在肠黏膜中大部分以原来的或转化的形式按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机理被重新吸收,只有一小部分随食物残渣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