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手术切口根据什么选啊?
切口设计和是外伤肿瘤血管病等疾病类型相关, 看手术学的专著。颅骨缺损修补术手术切口一般使用原来切口,避免毛发的损伤。
2、如何鉴别急性硬膜外血肿与脑水肿、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1.有外伤史 颅盖部,特别是颞部的直接暴力伤,局部有伤痕或头皮水肿;3.瞳孔改变 小脑幕切迹疝早期患侧动眼神经因牵扯受到刺激,患侧瞳孔可先缩小,对光反应迟钝;随着动眼神经和中脑受压,该侧瞳孔旋即表现进行性扩大、对光反应消失、睑下垂以及对侧瞳孔亦随之扩大.3.锥体束征 早期出现一侧肢体肌力减退,如无进行性加重表现,可能是闹挫裂伤的局灶体征;如果是稍晚出现或者早期出现而有进行性家伙重,则考虑为血肿引起脑疝或者血肿压迫运动区所致.5.生命体征 常为进行性的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和体温升高.硬膜下血肿:1.急性硬膜下血肿 根据其是否伴有脑挫裂伤而分为复合性血肿和单纯性血肿.临床表现与诊断:多数有脑挫裂伤及继发性的脑水肿同时存在故病情一般较重.如脑挫裂伤较重或血肿形成速度较快,则脑挫裂伤的昏迷和血肿所致脑疝的昏迷相重叠,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表现.CT示: 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出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的新月形或半月形影,可有助于确诊.2.慢性和硬膜下血肿 可能为相对独立与颅脑损伤之外的疾病,其出血来源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表现与诊断1.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 如头痛、恶心、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2.血肿压迫所致局灶症状和体征 如轻偏瘫、失语和局限性癫痫3.脑萎缩、脑供血不全症状 如智力障碍、精神失常和记忆力减退CT示:如发现颅骨内板下低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或双突镜形影像,可有助于确诊;少数也可呈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与血肿腔内的凝血机制和病程有关,还可见到脑萎缩以及包膜的增厚与钙化.脑内血肿1.浅部血肿的出血均来自脑挫裂伤灶,血肿位于伤灶负荆或伤灶裂口中,部位多数与脑挫裂伤的好发部位一致,少数与凹陷骨折部位相应;2.深部血肿多见与老年人,血肿位于白质深部,脑的表面可无明显无挫裂伤.临床表现以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为主,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甚相似.
3、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手术有何区别?
摘要抄:解答:硬膜外血肿多为脑膜中袭动脉或其分支出血所致,其次是板障出血,因此,皮肤切口应尽可能将血肿区包括在内。如果血肿位置较低至中颅底,开颅则需保证能直视中颅底直至棘孔。如果血肿清除后脑膜塌陷,则不必在硬膜上切一小口以判断有无硬膜下血肿。一般而言,去骨瓣减压是不需要的。而硬膜下血肿出血来源多为静脉系统,且多位于矢状窦附近或额叶下、颞极或颞叶后部,出血点可能在血肿主体之外,故皮瓣、骨瓣需大些,皮肤切口常为问号切口,内侧线沿着中线,朝后,然后在耳朵上方向前,止于颧弓。常常在颞区做一直切口,快速钻孔后切开脑膜,而后再扩大切口。由于常常合并脑挫裂伤和随后的脑水肿,需要对严重的挫伤脑组织进行清除,必要时去骨瓣减压。
4、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哪个严重
关键是看血肿的大小、部位、是否继续发展。相同的大小,硬膜下血肿往往要比硬膜外血肿严重,因为硬膜下血肿往往伴有严重的脑组织损伤。
5、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慢性硬抄膜下血肿,在老年人群的发袭病率约为16.5/10万人,其起病过程隐匿,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手术效果较好,但研究发现约8%~37%患者术后血肿复发,临床表现
以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
你先别急
照我分析他肯定是复发了
赶紧去医院吧
6、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各有何特点?两者如何鉴别?
硬膜是在颅骨和脑组织之间的一层坚韧的薄层膜状结构,是用来保护我们的脑组织的版屏障。这样就出现了两权个间隙:硬膜和颅骨之间的“硬膜外”,以及硬膜和脑组织之间的“硬膜下”,在这两个间隙出血造成的血肿,也就被称为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其中硬膜外血肿因为有硬膜的阻挡,不会直接接触到脑组织,并且因为硬膜的限制,血肿不容易出现扩散,很容易包成一块,在CT或磁共振上面会出现一个凸透镜形状的影子。因为不合并脑其他损伤的话
意识比较清楚。而硬膜下血肿,基本上属于直接在脑组织表面出血,而脑组织表面没有什么限制的东西了,所以出血很容易向两面渗透,所以他的表现就会在靠近脑组织的一边看到血肿贴着脑组织的纹理,另一边贴着硬膜,变成新月形状。这种情况下,因为出现很可能就来自于脑组织,所以往往有脑组织明显挫伤。比较容易引起脑水肿等。往往有意识障碍。
7、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区别要点
硬膜分布在大脑和脊髓,通常受外力作用后导致硬膜下血肿,单纯硬膜外血肿很少见
8、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
典型的急性硬膜外血肿常见于青壮年男性颅骨线形骨折的病人,以额颞部和顶颞部最多。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可因出血速度、血肿部位及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从临床特征看,仍有一定规律及共性,即昏迷—清醒—再昏迷。现以幕上急性硬脑膜外血肿为例,概述如下: 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这类病人的意识变化,有三种不同情况:
⑴原发性脑损伤较轻,伤后无原发昏迷,至颅内血肿形成后,始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这类病人容易漏诊。
⑵原发性脑损伤略重,伤后曾一度昏迷,随后即完全清醒或有意识好转,但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状态,这类病人即具有“中间清醒期”的典型病例,容易诊断,但这类病人在临床中不足1/3。
⑶原发性脑损伤严重,伤后持续昏迷,且有进行性加深表现,颅内血肿的征象常被原发性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所掩盖,较易误诊。 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应判定在颞叶钩回疝征象之前,而不是昏迷加深、瞳孔散大之后,故临床观察非常重要。着力部位除头皮挫伤外,常见头皮局部肿胀,出血经骨折线到骨膜下,或经破裂的骨膜至帽状筋膜下形成帽状筋膜下血肿时,应考虑到颅内血肿的存在;当病人头痛呕吐加剧、躁动不安、血压升高、脉压差加大及/或出现新的体征时,即应高度怀疑颅内血肿,及时给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颅骨平片、A型超声波、脑血管造影或CT扫描等。
CT表现:硬脑膜外血肿绝大多数(85%)都有典型的CT特点:在颅骨内板下方有双凸形或 硬膜外血肿梭形边缘清楚的高密度影,CT值40HU-100HU;有的血肿内可见小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区,认为是外伤时间太短仍有新鲜出血(较凝血块的密度低),并与血块退缩时溢出的血清混合所致;少数血肿可呈半月形或新月形;个别血肿可通过分离的骨折缝隙渗到颅外软组织下;骨窗位常可显示骨折。此外,血肿可见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病变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静脉源形硬膜外血肿因静脉压力低,血肿形成晚,CT扫描时血肿可能溶解,表现为略高密度或低密度区。少数病人受伤时无症状,以后发生慢性硬膜外血肿,这时作增强后扫描可显示血肿内缘的包膜增强,有助于等密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
MRI表现:血肿发生的部位多位于直接接受暴力的位置,多有局部骨折,头皮血肿,一般血肿较局限,不超越颅缝的界限。硬膜外血肿的形态改变和CT相仿。血肿呈双凸形或梭形,边界锐利,位于颅骨内板和脑表面之间。血肿的信号强度改变,与血肿的期龄有关。急性期,在T1加权像,血肿信号与脑实质相仿。在T2加权像血肿呈现为低信号。在亚急性和慢性期,在T1和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此外,由于血肿占位效应,患侧脑皮质受压扭曲,即脑回移位征。与颅骨内极距离增大,脑表面(皮质)血管内移等提示脑外占位病变征象,得出较明确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鉴别
1.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病因类似,多是外伤致颅骨骨折后板障或者脑膜血管破裂引起,部位是脑膜与颅骨的间隙之间,但不同的是CT表现为范围较宽的新月形高密度影,可以跨颅缝。
2.大脑半球占位病变:
如脑内血肿、脑肿瘤、脑脓肿及肉芽肿等占位病变,均易与慢性硬膜外血肿发生混淆。区别主要在于无头部外伤史及较为明显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确诊亦需借助于CT、MRI或脑血管造影。
蛛网膜下腔血肿:蛛网膜下腔血肿也是颅内占位的常见原因,可以颅压增高、意识障碍等表现。蛛网膜下腔血肿可分为外伤性的和自发性两类:外伤性的可合并硬膜外出血;自发性的常以剧烈、爆炸样头痛起病,其病因多为颅内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破裂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