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疾病百事通 > 流行性腮腺炎隔离期

流行性腮腺炎隔离期

发布时间:2020-12-28 12:19:20

1、丙肝可以工作吗,国家怎么规定的

可以参加工作。

丙肝与乙肝的传染途径相同,不是通过正常的工作途径传染,因此,丙肝病毒感染者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从事正常的工作与学习。

但是由于丙肝具有传染性,丙肝患者找工作还是有所限制的。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十条规定: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组织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在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

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疾病的人员,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因此丙肝患者治愈前要避免找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1)流行性腮腺炎隔离期扩展资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但是,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2、传染源的定义

传染源(reservoir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1] 病原体就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植物和人。

传染源
人作为传染源
人受到病原体侵袭后,可以不形成感染,或引起不显性感染,或引起有轻、重程度不等的临床症状的疾病。发生感染后的结果,可以为:
1.病原体被从体内清除掉,不再继续传染别人;

传染源
2.临床症状虽已消失,但病原体却或短或长持续存在,形成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3.形成不完全的感染后免疫,可再受感染。
上述几种情况中,凡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可以成为传染源。[2]
病人
病人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其某些症状又有利于病原体排出,如呼吸道传染病的咳嗽等,增加了易感者受感染的机会,所以传染病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对于某些传染病,如麻疹、水痘无病原携带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1]
1.病程各期及其传染性:病原体侵入人体至被清除,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⑴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不同的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不同,有的疾病短至数小时。有的长达数年,但同一种传染病有固定的潜伏期。通常所说的潜伏期是指常见(或平均)潜伏期,如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最短为8天,最长为30天,常见潜伏期为18天。潜伏期的变动可能与进入机体的病原体的数量、毒力、繁殖能力以及机体的抵抗力等因素有关。有些传染病病人在潜伏期末即可排出病原体而具有传染性,如麻疹、水痘等。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应用:
①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用于追踪传染源,查找传播途径。
②根据潜伏期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为平均潜伏期加1~2天,危害严重者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和检疫。
③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可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④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一项预防措施实施后经过一个潜伏期,如果发病数明显下降,则可认为可能与措施有关。
⑤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短的疾病,一旦流行,常呈爆发,且疫势凶猛。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持续时间较长。[1] [2]
⑵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指传染病病人出现疾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这一时期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由于此阶段病人体内病原体数量多,临床症状又有利于病原体排出和传播,因此病人的传染性在临床症状期最强,虽然不少处于临床症状期的病人住院隔离,也难以杜绝向外传播的可能,故此期病人作为传染源的原因也最大。严格的隔离措施有助于限制病原体的播散。有些疾病,临床症状迁延不愈,形成迁延型或慢性疾病,排菌时间延长,起传染源作用的时间也延长,如慢性或迁延型痢疾。[1] [2]
⑶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指病人的临床症状已消失,机体所遭受的损伤处于逐渐恢复的时期。此期病人的免疫力开始出现,体内病原体被清除,一般不再其传染源作用,如水痘、麻疹等。但有些传染病,如痢疾、伤寒、乙型肝炎等,在恢复期仍可排出病原体,某些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时间可能很长,甚至成为终身传染源,如伤寒。[1] [2]
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同时,传染期的长短也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如传染期短的疾病,继发病例常成蔟出现,传染期长的疾病,继发病例陆续出现,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3、流行性腮腺炎应隔离至

流行性腮腺炎应隔离至腮肿完全消退3日为止

4、春季传染病预防及基本疗法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知识

一 几种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点: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高。

传染源是流感患者。流感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

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的流行一般均发生在冬春季节,南方四季都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2、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腮腺炎患者和携带病毒者。流行性腮腺炎可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易感人群为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潜伏期为12~25日,通常为18日。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至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3、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疱疹病毒的一种)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水痘患者。水痘通过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或散布在空气中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也可经人与人接触直接传播、或接触到水痘痘浆污染的物品而间接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是儿童。潜伏期为10~24日,通常为14~16日。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出现轻微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斑疹出现后数小时即转化为丘疹、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一般典型水疱皮疹约历时1—6天,由于皮疹先后,分批出现,因此在出疹第2—3天内,在病人身上同一部位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即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存在。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4、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麻疹患者。麻疹主要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没有麻疹疫苗前,麻疹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儿童传染病;相关疫苗发明后,麻疹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麻疹的潜伏期为7至18日,通常为14日。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

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

其主要临床表现:感染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至7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二、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重点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每天应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7、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

8、防控呼吸道传染病,关键要做到 “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建立学校晨检制度、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对早期发现传染病很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因此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或托幼机构应当建立并落实建立学校晨检制度、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告知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

(2)学校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及时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并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作好相应的防控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接到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及时报告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同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与控制知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人感染脑膜炎奈瑟菌后大多数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带菌者),只有少数成为流脑患者。流脑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病菌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以10-20岁的青少年为主。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多发生在冬春季(11月~次年5月,3月-4月为高峰)。流脑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少数病例病情严重,病程进展快,救治不当易导致死亡。
防控“流脑”,关键要做到“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控措施采用以加强个人防护、预防接种、加强监测、早发现病人、积极隔离治疗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于疫情发现与报告。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对早期发现和控制“流脑”在学校流行非常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尽快明确学校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人,负责学校传染病的监控与报告工作。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一)疫情发现。中小学应建立并落实“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健康状况的监测。晨检应在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及时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如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等)以及可疑传染病患者(请病假的学生应追查病因),应及时报告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进行排查,以确保做到早发现。另外,学校应教育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如有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告诉家长或教师,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二)疫情报告。当在同一班级、同一楼层或同一宿舍里短期内出现多个学生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等症状时,应高度注意是否为传染病流行的前驱症状。班主任或教师、宿舍管理员等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学校的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必须在第一时间向所在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人数、主要症状、密切接触者、已采取的措施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及时报告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重大疫情要向当地政府报告。
关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的处理。发生“流脑”疫情的学校应当主动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工作,提供所需资料,落实有关措施,安抚患者家属情绪、合理调整工作及教学计划,控制疫情,做好稳定工作。学校要积极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下列措施控制疫情,防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一)隔离病人。发现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应及时采取隔离、督促患病学生或通知家长立即到医院就诊。(1)发热(体温≥38℃),或≥37.5℃伴畏寒、咳嗽、头痛、呕吐、肌肉酸痛者应劝其及时就医并回家休息或安排在单独宿舍区居住,休息期间不参加集体活动,不进入公共场所。同时指派人员负责追踪记录转归情况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热退48小时后,患者可恢复正常上课。
(二)实行每天晨检制度。发现学生有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等“流脑”早期症状等,应督促其及时就医并回家休息。
(三)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按照《中小学校教室换气卫生标准》(GB/T17226/1998)规定,每小时需要置换空气。(1)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等学习场所的通风与换气。学校应根据季节和天气的不同,确定换气方式与次数,如温暖天气宜实行全日开窗的方式换气,寒冷天气在课前和课间休息期间宜利用教室和走廊的窗户开窗换气。(2)宿舍等生活场所的通风与换气:宿舍管理员每天应督促学生在起床后,将宿舍窗户打开通风,确保宿舍空气新鲜。应每天对各班教室、宿舍等学生学习、生活场所开窗通风换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纳入对年级、班级评比的内容。
(四)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停止集体活动,尽可能减少与发病班级学生的接触,尽量避免全校或较多人员集会。必要时可依法(经县区政府批准)采取停课等紧急措施,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蔓延。
(五)消毒处理。学校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部分重点场所、公用物品进行湿式清洁,必要时用1%漂自粉澄清液或其它含氯制剂喷雾消毒,对物体表面可用适当浓度含氢制剂(含氯消毒液如1:49漂白水、二氧化氯液)擦拭或抹洗。
(六)加强卫生宣传与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学生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学校应根据传染病流行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学生进行冬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如:打喷嚏、咳嗽时应使用纸巾、手帕并掩着口鼻,不要直接面对他人打喷嚏、咳嗽,用过的纸巾、手帕勿乱扔;打喷嚏、咳嗽和擦鼻子后要洗手。接触病人及呼吸道分泌物后要立即洗手,看护患者要带口罩。要加强体育锻炼和营养、保持充足的休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的能力。要保持家居教室空气流通。鼓励有病及时就医并居家休息等。
(七)预防服药和应急接种。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经学校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后,可对学校人群进行预防服药和应急接种。(1)预防服药:在医生指导下可对密切接触者采取应急预防性服药。药物可选择磺胺药物或其他抗菌药物(如利福平)。(2)应急接种:根据流脑病例实验室诊断、人群免疫监测和菌群监测等结果,由卫生专业机构决定使用疫苗的种类。

春暖花开时又该老话新提,五种当季传染病你要小心:
猩红热、流脑、麻疹、水痘、腮腺炎。

立春已过,预防春季传染病的话题又该老话新提了。传染病学专家谭教授特别提醒大家:早春季节气温干燥,呼吸道的抵抗力差,如果常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容易引发传染病。

草莓舌辨猩红热

猩红热是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发热,咽炎与皮疹,其皮疹的特点是:在发热的第二天左右出疹,在全身皮肤弥漫充血(压之褪色)潮红的基础上可见到针尖大小的点疹。同时舌面有白苔,而舌质发红,很像草莓,故称为“草莓舌”。

流脑巧识别

流脑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严重的可发生败血性的休克,甚至高热、抽搐和昏迷(暴发型),大多数流脑病人发病时身上(皮肤或黏膜)可见许多小红点(出血点)。

成人麻疹要警惕

成人麻疹:在发热同时伴有呼吸道的卡它症状(表现为咳嗽、流涕、打喷嚏、眼睛发红、分泌物多等),在发热的第四天左右,从耳后、发根处出疹,随后波及全身。

水痘不留痕

水痘是小儿常见传染病,在发热的当天就出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水疱疹,结痂、痂皮脱落后不留痕。水痘也可并发肺炎、脑炎以及皮疹(水疱疹时)的继发感染。

痄腮就是腮腺炎

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全身多种腺体的疾病,此外还可侵犯生殖腺等。发病时除发热外,伴有局部腺体的肿胀与疼痛,小儿还可合并脑膜炎,成人多发生胰腺炎和睾丸炎(男性)。

传染病重在预防,应该抓住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好易感人群,做好预防接种、预防服药并加强户外锻炼,努力提高肌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关注小儿春季常见传染病
春天不仅给我们带来温暖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也同时带来了病毒和细菌。

专家提示: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如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流脑等。由于儿童各个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低下,对疾病往往防不胜防。

这里我们介绍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流脑的识别和家庭护理方法,供父母们参考:

一、水痘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易感年龄:3~5岁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与直接接触传播
隔离期限:至少6天
潜伏期:7-17天

前驱期:起病急,幼儿前驱期症状常不明显,开始即见皮疹。年长儿常有发热,可达39-40℃,常伴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可见前驱疹如猩红热或麻疹样皮疹,24小时消失。

发疹期:在起病当日或第2日出现,初起为红色斑丘疹,数小时后很快变为水疱疹,直径0.3-0.8mm水滴状小水疱,其周围有红晕。24小时内水疱液体变混浊,易于破损,疱疹持续3-4日而后结痂,痂盖于5-10日脱落,短期内留有椭贺形浅疤。水痘皮疹一般在起病的3-5日内分批出现,每批皮疹的发展均有以上的过程,因此,同时可见到斑丘疹,水疱疹与结痂。皮疹有瘙痒感。皮疹主要见于驱干与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手掌足底更少,呈向心性分布,为水痘发疹的特征之一。皮疹数量不一,多为数十个,多可达数百个。粘膜水痘疹可发生于口腔、眼结合膜、外阴部等,破溃后可成浅溃疡,迅速愈合。若疱疹发生在角膜,则对视力有潜在危险。

并发症:较常见的是皮疹继发细菌性感染。

家庭护理方法:

1、发热时应让患儿卧床休息、多喝水、加强营养,给予患儿易消化的食物。

2、帮患儿剪短指甲,以避免孩子忍不住痒而抓破疱疹,否则很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如水疱破溃有黄色痂皮,则表示已继发感染,须加用有效抗生素。

3、如果发现患儿感觉瘙痒难耐,而疱疹又没有被抓破,可用炉甘石擦拭伤口,并口服扑尔敏。

4、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内衣要常换洗。

二、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易感年龄:多见于3~15岁
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隔离期限:一般40天左右
潜伏期:14-24日,但以17-18日最为多见
前驱期:1-2日,常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呕吐,头痛、结合膜炎、咽炎等,偶可首先出现脑膜刺激征,多数患者可无前驱期,以耳下部肿、痛为最早症状。
腮肿期:腮肿一般多为两侧性,可先见于一侧,1~2日后另一侧亦肿大,肿胀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2~3日达高峰,局部疼痛,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表面灼热,颊内腮腺管口可见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先后受累。腮腺肿胀4~5日后减退,全病程约1~2周。
并发症:脑膜脑炎与睾丸炎较多见。

家庭护理方法:

1、患病的孩子需隔离至肿大的腮腺完全消退为止。
2、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以减少咀嚼引起疼痛,忌食酸性食物,避免流涎增多加重疼痛。同时要多饮水。
3、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一日3~4次。
4、家庭居室经常打开门窗充分换气。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板兰根冲剂等药,腮肿局部可敷药物,用如意涂黄散+醋或茶水调后外敷,每日1~2次;或用仙人掌捣碎取汁+白糖涂于纱布上外敷于肿胀处,每12小时更换一次。如果患儿出现持续高热、头痛、呕吐、腹痛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传染科或传染病院就诊,以明确有无合并脑膜脑炎、胰腺炎的可能。

三、流脑由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化脓性脑膜炎。经呼吸道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6岁以下的儿童患病率最高。

易感年龄:多见6岁以下的儿童
传播途径:通过飞沫和空气传播
隔离期限:从起病直至症状消失
潜伏期:2-10天,一般2-3天
普通型脑炎:冬春季节,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骤起高热,头痛,颈项痛,呕吐,部分病人于第3-4日,出现口角周围疱疹。颈项强直、克氏及布氏等脑膜刺激征阳性。多数于起病数小时即见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瘀斑,或伴斑丘疹样皮疹,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多数压之不褪色。
暴发型流脑:
1、休克型:急起高热头痛,精神极度萎靡,意识障碍,惊厥。全身瘀点瘀斑迅速扩大,甚至皮下出血或坏死。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四肢发凉,呼吸急促,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
2、脑膜脑炎型:急起高热,剧烈头痛呕吐,躁动不安,频繁抽搐惊厥,迅速昏迷。心率,呼吸可缓慢,血压升高,瞳孔忽大忽小,边缘不整齐,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呼吸不规则等。
家庭护理方法:
1、尽量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
2、定时打开门窗通风;勤晒被褥,勤洗衣服,盐水洗口鼻,均可有效地预防流脑的发生和流行。
3、要注意保护皮肤的清洁,勤洗勤换衣裤,能进食者,给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流质饮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高热时,每2小时测体温1次。

5、腮腺炎究竟几天才能痊愈?(准确答案)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二季为高峰,5~15岁儿童最易得病。临床表现:病初先发热,有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腮腺肿大,张口咀嚼及吃酸性食物时胀痛更甚,肿胀于1-3天达到高峰,4-5天后逐渐消退,10-14天可痊愈,大多数患者愈后良好,少数可并发腮脑,进入青春期的可并发睾丸炎,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终生不育。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早期和隐性感染患者,自腮腺肿胀前6日至肿胀后9日均有高度传染性。流行性腮腺炎通过空气借飞沫传染。预防措施:接种麻腮风三联疫苗或腮腺炎疫苗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一、什么叫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并累及各种腺组织及各种脏器。

二、哪些人具有传染性?

主要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腮腺炎患儿在腮腺肿胀的前7天至后9天都具有传染性,主要是唾液的飞沫内含有病毒。另外有些人感染后有轻微症状或无症状属隐性感染也同样具有传染性。

三、流行性腮腺炎是通过哪种方式传染给儿童的?

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空气飞沫侵入人体上呼吸道粘膜,并在局部生长繁殖,可由唾液排出。被唾液所污染的食具、玩具等在短时间内接触儿童的口腔能引起感染。

四、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隔离期有多长?

应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为止。

五、流行性腮腺炎特征有哪些?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二季为高峰,呈流行或散发,在集体人群中常形成暴发流行。一岁以内发病较少,5~9岁最多,10一14岁下降,成人中也可发病。

六、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起病急、发热、畏寒、头痛、咽痛、全身不适,1--2月后腮腺开始肿痛,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体温达39一40℃,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有弹性或为轻度触痛,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红,表面发热但不化脓。全程10—14天。青春期妇女受感染后,除腮腺炎外还可继发卵巢炎,引起月经紊乱和不孕病。青春期男性患者,可并发睾丸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膜脑炎,还可并发胰腺炎、心肌炎、乳腺炎等。偶有重症因呼吸、循环衰竭致死者。少数病例可发生一侧永久性感音性耳聋。

七、流行性腮腺炎防治措施有哪些?

1、加强疫情报告。

2、注射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口服板蓝根冲剂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3、一旦小儿得了腮腺炎,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才可入托或上学。由于腮腺炎易在人群集聚的学校、托幼机构中流行,因此应加强晨检工作,发现有发热、腮腺肿大的及时居家隔离,到正规医院治疗。

4、隔离患儿直至腮肿消退为止,易感者在流行期间,可用板蓝根30克,水煎服,连续3天。还可对易感者采用腮腺炎病毒减毒活疫苗作喷喉或气雾进行主动免疫。

5、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以上,室内人口密集处可用食用醋熏蒸。

6、少吃一些辛、辣、煎炒的食品。

7、患儿的鼻咽分泌物和毛巾,食物要消毒煮沸。

八、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

接种腮腺炎疫苗。腮腺炎疫苗属第二类疫苗,由儿童监护人自愿自费接种。

九、哪些人应及时接种腮腺炎疫苗?

8月龄以上易感人群(未患过流行性腮腺炎或5年内未接种过腮腺炎疫苗),特别是5—15岁儿童及时到各预防接种点购买接种腮腺炎疫苗。

十、哪些人不能接种腮腺炎疫苗?

患严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发热或对鸡蛋过敏者不宜接种腮腺炎疫苗

6、飞沫传播疾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有哪些?

7.4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7.4.1 患者的隔离
7. 4. 1. 1 遵循7.1的要求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
7.4. 1. 2 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7.4.1.3 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7.4. 1. 4 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7.4.1.5 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7.4.2 医务人员的防护
7.4.2.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具体流程与操作见9.9.2.3.
7.4.2.2与患者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要求应遵循第6章的有关规定。
7.5 其他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应根据疾病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防护措施。

7、说出麻疹、水痘、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中毒性菌痢的隔离时间

你好,考虑这几种病情,都要隔离的到基本恢复为止,这样就不会感染。

与流行性腮腺炎隔离期相关的内容